讲授新课:

一、“西学”影响下的近代思想(板书)

这个子目叙述了鸦片战争后思想界逐步学习西方的过程。1.向西方学习思想出现的历史背景(板书)

近代中国向西方学习是一股时代潮流,持续了近 80 年之久。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西方资产阶级文化是比中国封建文化高一级的文化形态。但是, 它在中国近代并不是以正常的文化交流的形式输入的,而是伴随着西方列强的军舰、大炮、鸦片和商品来到中国。这就使中国人对西方文化的认识复杂化,在救亡图存的生死斗争中,先进的中国人不能不痛苦地认识到,要救国救民,只有向西方学习。近代中国人向西方学习在认识上经历了一个发展过程。

从鸦片战争到甲午中日战争,是近代中国学习西方的第一个阶段,主要学习西方的机器生产和科学技术。林则徐、魏源是开风气之先的倡导人物, 洋务派是实战者。“中体西用”是这个阶段学习西方的指导思想。正是在“西学为用”的口号下,洋务派将学习以船坚炮利为核心的西方物质文化合法化, 为西学的传入提供了一定的条件。同时,又以维护“中学为体”为由,阻碍西方先进的社会思想和政治制度在中国的传播。

从甲午中日战争到辛亥革命时期,是近代中国学习西方的第二个阶段,

主要学习西方资产阶级的君主立宪和民主共和的理想与制度。这种思想萌芽于早期的维新派。 2.早期维新派的思想(板书)

(指导学生阅读教材中“早期维新派代表人物及其主要著作”表格,第105 页注释①②③和郑观应著《盛世危言》书影)

早期维新派主张向西方国家学习,要求实行政治、经济方面的改革,以使中国成为一个独立富强的国家,其主要内容是:

(一)振兴商务的经济思想;

(二)主张实行君民共主的君主立宪制思想。(让学生阅读教材提供的郑观应在《盛世危言·议院》里的一段话,要求分析概括这条史料体现早期维新派的什么思想)小结指出:郑观应通过层层递进的方式,指出治理国家的关键是设议院。反映了早期维新派要求进行政治改革,向往西方资产阶级立宪制度的思想。在向西方学习问题上,早期维新派不仅主张学习西方的科学技术,还主张学习西方先进的政治制度和思想。

早期维新派的思想反映了正在兴起的民族资产阶级的利益和要求,代表着历史前进的方向,它不仅比鸦片战争时期的地主阶级改革派思想前进了一步,而且他们以政治上的君民共主和经济上的以商为本两面旗帜,区别和游离于洋务思想。他们的一些观点为以后的戊戌变法奠定了思想基础。

3.启蒙思想家严复

严复在中国近代史上的地位,主要在于他是一位向西方寻求真理的资产阶级启蒙思想家,他在 19 世纪末的主要贡献,是比较系统地介绍和传播西方的哲学和社会政治学说。(引导学生阅读“严复和他的主要译著图”,并要求学生记忆)

严复的思想贡献主要有两点:一是传播西学。严复通过办报、译书、宣传西方的政治制度和变法主张;鼓吹进化论观点;呼吁给人民以民主自由, 普及西学。二是批判旧学。他把批判的矛头指向了君主专制的国家制度和八股取士的科举制。严复的思想对戊戌变法起了很大的推动作用。

(指导学生阅读小字课文,使学生认识,以孙中山为首的资产阶级革命派把从西方学到的国家学说发展为三民主义,并用这个理论指导了辛亥革命,希望把中国建设成为一个美法式的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

严复等资产阶级维新派和以孙中山为首的资产阶级革命派向西方学习的思想和实践表明,他们已经冲破了洋务派的单纯技术引进的界限。这一阶段向西方学习的特点:其一是对西方政治体制的关注;其二是对西方学术思想的引进。这说明维新派和革命派已在更高层次,更广泛的范围内开启了引进西学的大门。

从辛亥革命到新文化运动,是近代中国学习西方的第三个阶段,主要学习西方的民主精神和科学态度。李大钊、陈独秀等高举民主与科学的大旗, 掀起了新文化运动,把近代中国学习西方的理论与实践,推到文化的最深层。到此为止,近代中国在向西方学习的问题上,由表及里,走完了一轮全过程, 即从器物到制度,再到思想文化的过程。

二、科学技术的新成果(板书) 1.翻译机构的出现(板书)

从 19 世纪 60 年代起,西方自然科学在我国得到广泛而系统地介绍。京师同文馆、江南制造总局译书馆和广学会等,是这一时期主要的翻译机构。

(指导学生阅读介绍这三家翻译机构的小字部分)就科技译著而言,近代新学科的引进工作大部分是江南制造总局译书馆完成的。该馆在 20 余年间译书

大致不少于 200 种,绝大部分是关于军事技术、水陆兵法和各种科技书籍。它是传播西方近代科学技术知识的主要阵地。西方科技知识的翻译和介绍, 促进了中国近代科学技术的发展。

2.科学技术的新成果(板书)

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李善兰、华蘅芳、徐寿、詹天佑、冯如等科学家和工程技术人员,在既无国家奖掖,又乏必需设备条件的困境下,凭着冀民族自立,望国家富强的赤子之心,顽强刻苦地研求探索,取得了一批重要成果。他们的奋斗史,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我国民族自强不息的伟大精神, 也说明了中华民族具有发展近代科学技术的聪明才智。

三、新式学堂的兴办和教育的变革(板书)

这一子目介绍了洋务运动及戊戌变法时期,清朝末年和民国初年中国近代教育史上的几件大事。

  1. 洋务派创办的新式学堂与京师同文馆(板书)

兴学校、办教育是洋务运动的重要内容。洋务派“新教育”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创办新式学堂;二是派遣留学生到外国留学。

  1. 新式学堂的创办。旧时代的中国教育场所主要是私塾和书院。虽然从鸦片战争开始,就进入了近代,但是直到洋务运动兴起以前,在中国还没有近代新式学校出现。洋务运动兴起的同时,设立了一批新式学堂。

①新式学堂的种类。

为了适应洋务运动的需要,洋务派创办了三类新式学堂,即外语学堂、工业技术学堂和军事技术学堂,培养翻译人材、技术人材和军事人材。(让学生阅读教材第 34 页,“19 世纪 60—90 年代洋务派创办的著名新式学堂” 表格,加深对这一时期所办新式学堂种类的认识)重视外语教育,反映了洋务运动时期,为了应付外交的迫切需要,培养本国的外交人员和翻译人员, 已刻不容缓。重视军事技术教育和专门技术教育,反映了洋务派“富国”、“强兵”的指导思想。

②京师同文馆。

这是洋务派创办的第一所新式学堂。1862 年为培养翻译人材,由恭亲王奕等奏设在北京成立。先只设英、法、俄文三班,后陆续增设天文、算学及德文、日文等班。课程最初只设英、法、俄、汉文。1867 年又设算学、化学、万国公法、医学生理、物理等课程。自然科学课程的设置,使同文馆由单纯学习外文的专科学校成为兼习科学技术综合性的学校,自然科学开始渗入传统教育制度,这在中国教育发展史上是十分重要的一步。

③新式学堂的兴办对中国近代教育的影响。

可以归纳为三点:第一,改变了过去以经学为主的教育内容,近代自然科学知识开始列为正式课程;第二,培养了一批有用的人才;第三,驳斥了顽固派对新式学堂的攻击。总之,洋务派创办的新式学堂起过积极作用,应给予一定的历史地位。

  1. 派遣留学生。洋务运动时期的留学教育,对封建传统教育也是一个突破,为近代中国培养了一批人材。(这部分内容留作课后阅读)
  1. 维新派创办的新式学堂与京师大学堂(板书)

戊戌时期的资产阶级维新派,在倡导新思想、新文化的同时,还很重视

教育的作用,致力于办学事业,在他们的推动下,近代社会掀起了一场颇具规模的办学热潮。

  1. 维新派创办的新式学堂。资产阶级维新派把办学堂、开民智作为推动维新运动的重要手段。在戊戌变法期间,各地维新人士创办了十几所学堂。其中最有名的有康有为在广东创办的万木草堂;谭嗣同、黄遵宪、梁启超等在长沙创办的时务学堂。这些新式学堂的学习内容是中西并重,特别注重参酌资本主义国家的社会学说和自然科学,研求治国的道理,着重使学生具有变法维新的思想。这类新式学堂的开办,培养了一批区别于旧式封建士大夫的新式知识分子,推动了维新变法运动的发展。

  2. 京师大学堂。这是中国近代最早的大学,1898 年创立于北京,为戊戌变法的“新政”措施之一。京师大学堂不仅为实行教育的机关,也为全国最高的教育行政机关,各省大学堂均属京师大学堂管辖。1902 年在管学大臣张白熙的主持下,重新制定了京师大学堂章程,后又修改,称为《奏定大学堂章程》,对办学宗旨、招生办法、学制年限,各级人员管理等都有明确的规定。1910 年发展为经、法、文、格致、农、工、商七科。1912 年改称北京大学。

  1. 清末新教育制度的建立(板书)

1900 年义和团运动失败后,清政府为了讨好帝国主义和缓和国内不满情绪,宣布实行“新政”。旧教育已是强弩之末,众矢之的,所以改革教育成为“新政”的主要内容之一。其主要内容是:

第一,建立新学制。1903 年清政府颁布了《奏定学堂章程》,这是中国教育史上最早颁布并在全国施行的新学制。这个学制的建立和施行改变了中国长期封建式的官学、私学、书院等学校形式,为中国现代形式的学校制度奠定了基础。

第二,1905 年宣布废除科举制。这是中国教育史上的一件大事,从此, 中国封建时代的旧教育制度在形式上完全结束,新的教育制度得以建立。

第三,设立学部,作为统辖全国的正式教育行政机关。新学制的制定、科举制的废除、教育行政机构的改革,是我国由传统教育向近代教育转化的关键步骤,中国教育开始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1. 民国初期的教育(板书)

南京临时政府成立后,蔡元培任教育总长期间,对清末的教育作了一些重要改革,主要有两点:

第一,将清朝的学部改为教育部,统管全国的教育工作。

第二,主张废除清末教育宗旨,颁布新的教育宗旨。(结合教材中引用的史料着重介绍蔡元培“五育并举”的教育思想)

1912 年蔡元培在《对教育方针之意见》一文中,率先提出了军国民教育、实利主义教育、公民道德教育、世界观教育、美感教育五育并重的教育宗旨。所谓军国民教育,就是军事体育教育,目的是使青年具有健康的身体和武装自卫的能力,即体育。所谓实利主义教育,就是发展资本主义生产的知识技能教育,即智育。所谓公民道德教育,就是用西方资产阶级的道德观念教育青年,即德育。所谓世界观教育,蔡元培把世界分为“现象世界”和“实体世界”两部分,他认为世界观教育的任务就是沟通“现象世界”与“实体世界”。通过世界观教育,使人们对“现象世界”的事物、物质生活和人类幸福既不厌弃也不迷恋,对于最高精神境界的“实体世界”,具有渴望追求的

心理,以期达到思想自由、意志自由的理想王国。所谓美育,是指音乐、图画、手工等艺术教育,蔡元培认为美育是培养健全人格必不可少的内容。在谈到“五育”的关系时,蔡元培指出,五育以公民道德为中坚,世界观教育和美育是为了完成道德教育,军国民教育和实利教育又必须以道德教育为核心。可见,蔡元培“五育并举”的思想,是指以公民道德为中心的,德、育、体、美诸育和谐发展的教育思想。

蔡元培“五育并举”的思想,适应了辛亥革命后资产阶级改革封建教育的需要,反映了资产阶级取得政权后,为了巩固政权和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而对人才培养提出的要求,它顺应了当时社会变革的潮流,具有反封建主义教育的思想,为中国资产阶级创建新的教育体制提供了思想武器,成为中国近代第一个资产阶级教育宗旨的理论基石。

由于临时政府采取了一些措施,民国初年的教育得到发展,学生和学校数量分别增加一倍以上。说明只有改变封建政权,才能有教育的发展。袁世凯窃取革命果实以后,大搞尊孔活动,推行复古教育。直到新文化运动兴起, 情况才有了改变。

指导学生阅读介绍教会学校的小字部分,指导学生分析:①兴办教会学校是帝国主义文化侵略的手段之一,外国教会学校也的确把一些中国学生培养成为他们的忠实奴才。②客观上看,教会学校从小学到大学自成体系,而且办学时间长,以西方文化为主要教学内容,办学较正规,师资、设备都较好,质量一般都优于中国学校。因此,教会学校,特别是教会大学确实培养了一批人才,对中国近代教育也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小结:

我们介绍了近代思想、科技和教育的发展,从中可以看到,中国文化由封建传统文化向近代文化的转变,是中国由封建社会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这一历史转变过程中,社会经济结构和政治结构发展变化所引起的必然结果。在近代中国,向西方学习是一股时代潮流,持续了将近 80 年之久,先进的中国人对西方的认识和学习,是从器物到制度,再到思想文化,经历了一个由表及里、由浅入深和选择取舍的过程,符合认识论。近代的科学技术人员,努力学习外国先进的科学技术,刻苦钻研,取得了一定成果,让近代科学开始在中国植根。近代中国的教育从本质上讲,是封建旧教育的衰落,资本主义新式教育产生和发展的过程。这一切说明,中国近代文化在前进,在发展。近代文化作为新的文化形态和新的精神力量,给中国近代社会注入了新的活力,对中国近代社会的进步和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布置作业:

(见书后练习题)

(冯培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