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对课堂气氛和课堂结构的设计。

朱老师的课,具有极浓的情感色彩,情中寓理,情理交融,这节课仍具有这样的特色。这节讲战争和革命的课,必须充满革命激情,精心设计的开头,放《国民革命歌》的录音,正是为了要“激”情,造成一个热烈的气氛和鲜明的革命时代感。朱老师的课还有一个特点是和谐,主要是师生之间情感交流的和谐。其原因一方面是教师的出发点是诱导学生学习,问题提得适度,有“启”便有“发”。另外一方面则是因为朱老师真心尊重学生,在课堂上造成一种平等探讨问题的气氛。这种气氛足可促使富有表现欲的中学生大胆发言。让学生发言多用“请”字。对有见地的意见喜出望外地进行鼓励, 对不着边际的回答则小心地避开贬谪性评语,这大概不会是无意为之,而是老师的一片苦心与诚心,其意仍在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这节课具有很强的节奏感和历史感,在设计时不仅是出于历史的审美意识,更重要的是有利于学生的学习。在各课时是这样考虑的:这节课的大标题展现的是恢宏悲壮的历史画卷,因此,氛围是史诗般的。

第一幕:北伐前的形势:广东革命形势发展,湖南风云突变,代表帝国主义和封建势力的三大军阀盘踞在中国东部富庶的土地上。让学生置身于这个历史大背景之中,站在广东革命政府的立场上,高屋建瓴,纵观天下大事, 参与北伐决策。

第二幕:轰轰烈烈的北伐战争和工农运动。突出战争血与火的悲壮,工农运动迅猛异常,激发学生想象当年北伐将士、工农群众与帝国主义、封建势力斗争的场景,使学生受到革命情感的熏陶。为达到这一目的,精心插入了北伐誓师词和曹渊牺牲的场景、遗言。

第三幕:血雨腥风。着意激发学生对反革命的仇恨。

尾声:革命志士的冷静思考。“革命自有后来人”,使低落的情绪重新振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