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过程】
复习提问导入新课
同学们!按照历史发展的时间顺序,我们讲到了本世纪 20 年代前期的中国。那么,当时的中国社会是怎样一种状况呢?中国共产党人曾对此做过准确而精辟的分析,这我们在上节课讲过,哪个同学来谈谈?(同学阐述中共“二大”对中国国情的分析,略)
为了实现中共“二大”提出的民主革命任务,中国共产党人做了怎样的努力?结果如何?(启发学生答出第一次工运高潮及其结局)
同样是为了救国救民,维护民主共和,辛亥革命后的孙中山领导了哪些斗争,结果又如何呢?(学生回答略)
在当时的中国,(请一同学读 135 页导言的第一段),为了遂民所愿, 致力于中国革命的共产党人和以孙中山为首的国民党人结成同志,合为一道,共同进行了轰轰烈烈的国民大革命,(板书本章标题)。那么,大革命是在一种什么样的基础和前提下兴起的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第一节,国共两党第一次合作(板书)。
这段历史对同学们来说并不陌生,大家应该知道中国共产党在哪次会议上制定了统一战线政策(答:“三大”)。我们今天要认识的是,共产党人在当时绝不是突发奇想,贸然行事;孙中山也不是热情所致,一时冲动。双方走到一起,是国情使然、是共同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使然。请看中国共产党当时对这一问题的分析(用投影仪打出摘选资料):
材料 1.“以产业落后的原故,中国劳动阶级还在极幼稚的时代,⋯⋯ 因此工人运动,尚未能强大起来成为一个独立的社会势力,以应中国目前革命之需要。”
材料 2.“依中国社会的现状,宜有一个势力集中的党为国民革命运动之大本营,中国现有的党,只有国民党比较是一个国民革命的党,同时依社会各阶级的现状,很难另造一个比国民党更大更革命的党,即使造成,也有使国民革命势力不统一不集中的结果。”
(摘自中共“三大”决议)
请同学们分析所引资料,并结合第 135 页课文第一自然段的内容回答:
第一,材料 1 所述观点的实践依据是什么?第二,中共确定国共合作方针的主要原因是什么?(可让学生展开讨论,然后由教师归纳并板书教学要点一的 1、2)我还想请同学们思考一个问题:在确定国共合作意向的问题上,共产党人和孙中山表现了怎样的品格呢?(学生答略)在历史的岔路口,他们求同存异,抛弃党派之见,为了国家民族利益,寻求真理和正确的革命道路, 以其英明为当时的中国革命做出了正确的抉择,带来了新的希望,这就是中国的脊梁!
在国共合作的问题上还有一个重要因素不容忽视,那就是共产国际的促进作用(板书),其中一个关键人物叫马林,请同学看书第 135 页第二自然段。西湖会议后,国共两党领导人就国共合作问题开始了实际接触。采取什么样的形式进行合作?怎样既合作又不丧失自己的独立性?中共“三大”就此进行了讨论并作出了决定。这些内容我们初中学过,现在再重温一下,在课本上划下来。(板书教学要点一的 4)请一位同学具体解释一下国共第一次合作的形式,什么叫“党内合作”?(回答略)
中共“三大”正式决定了革命统一战线政策,功绩是巨大的。对刚刚成立不足两年的中国共产党来说,在国民党的旗帜下与之进行“党内合作”, 无疑是一种明智而又大胆的举措,因此在党内有着激烈的争论,请大家课下看第 136 页下边的小字。认识上的失误使年轻的共产党人忽视了对民主革命的领导权问题,这是中共“三大”最大的缺撼,后来为此付出了惨重的代价。
1923 年,国共双方都在为合作进行实际的努力。夏季的中共“三大”之后,秋季,孙中山派廖仲恺(放幻灯片《廖仲恺像》)等召开国民党特别会议,讨论改组问题,邀请李大钊参加。孙中山还聘请苏联人鲍罗廷担任顾问。会议起草了《中国国民党改组宣言》等文件,为国民党“一大”的召开创造了条件。国共合作的实现指日可待。(板书教学要点二的 1)
在共产党和共产国际的帮助下,1924 年初(板书),国民党“一大”在广州召开。(放投影《孙中山走出“一大”会场)。并请一同学读课文上共产党员参加大会的小字)请大家回忆一下,这次大会的中心议题,通过的主要文件及其核心内容。(学生回答略)孙中山是位了不起的革命家,他接受了中国共产党反帝反封建的主张,在宣言中(板书宣言全称)重新解释了三民主义,把旧三民主义发展为新三民主义,以适应革命的需要和时代潮流的
精神。下面让我们具体来分析一下新三民主义较之旧三民主义有哪些进步。这在当时具有什么积极意义?(打出第 138 页《新旧三民主义之比较》表投影片,师生共同分析)
师:先看第一栏,民族主义,谁来谈谈新的与旧的有什么不同,新提法的意义何在?
生:旧提法强调反满贵族统治:新提法更突出反帝、反对外来压迫,这与共产党的反帝主张相一致。另外,新提法强调中国境内各民族一律平等, 这有利于团结各民族被压迫的民众一起反帝,争取解放。
师:关于新三民主义反帝、联俄的问题,毛泽东同志在《新三民主义论》中有精辟的分析,(打出投影资料):
“第一,革命的三民主义,新三民主义,或真三民主义,必须是联俄的三民主义。现在的事情非常明白,如果没有联俄政策,不同社会主义国家联合,那就必然是联帝政策,必然同帝国主义联合⋯⋯如果舍联俄而联帝,那就必须将“革命”二字取消,变成反动的三民主义。”
我们再来看民权主义,新旧有什么不同?
生:前边旧提法中有推翻君主专制政体,建立国民政府和国民平等问题。后边提到一般平民共有民权,享有一切权利和自由。
师:辛亥革命已推翻了君主专制政体,建立了国民政府。但民主共和后来却成了空招牌。为争取真正的民主,孙中山在这里特别强调民权“为一般平民所共有,非少数人所得而私也。”这就把建立资产阶级专政的纲领发展为建立反帝(在表中反对帝国主义字样下划横线)反封建的各革命阶级联合专政的纲领,扩大了阶级基础。其意义何在呢?
生:能更广泛地动员群众关心政治,参加革命。师:对,是这样!我们再来看民生主义。
生:新加上了节制资本。
师:节制资本就是“使私有资本制度不能操纵国民之生计”。宣言还提出了制定劳工法,以改良工人生活的主张。大会以后,孙中山在“平均地权” 的基础上对提出了“耕者有其田”的主张,这就使民主主义和扶助农工的政策紧密地结合起来。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新三民主义在实际上确定了“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三大政策。课本上讲新三民主义成为国共合作的政治基础,这怎么去理解呢?
生:对比中共“二大”提出的民主革命纲领,在反帝、反封建,争取工农民主权利和生存权利等政治主张上基本一致,国共两党就是以此为基础达成合作。
师:是这样的。但我们把前边讲过的中共“二大”宣言中中共革命纲领的摘录再看一看,与新三民主义有没有不同呢?(打出幻灯片《中共“二大” 宣言摘录》)
生:有一些明显的区别:共产党的民主革命纲领中有彻底实现人民权力, 八小时工作制和彻底的土地革命纲领;在民主革命阶段之后,还要实现社会主义和为共产主义奋斗,新三民主义没有这些内容。
师:这是很重要的原则区别。那么在与旧三民主义和中共的革命纲领两相对比之下,同学们能否简单评价一下新三民主义?
生:新三民主义反映了国共两党当时的共同革命要求,也说明以孙中山
为首的国民党当时确实是革命的政党,它使国共合作有了政治方面的基础。新三民主义与中共革命纲领的不同是因为各自的阶级立场不同,资产阶级不可能与无产阶级的政治主张相同。
师:分析得很好!
这次大会也解决了两党合作的组织问题,同意共产党员以个人身份加入国民党,并选举了有共产党员任职的中央执行委员会。需要提醒大家注意的是,国民党右派一直反对国共合作,甚至提出了《弹劾共产党案》。请大家课后读读第 139 页上边的小字,对此有个了解。
国民党“一大”标志着国共两党合作的实现,革命统一战线的正式建立。此后,全国范围的反帝反封建的国民大革命运动迅速开展起来。
在半殖民半封建社会的中国,由于反动势力的强大,要革命,就要建立革命的武装力量,不管是中国共产党也好,孙中山也好,鉴于斗争实践的教训,都认识到建立革命军队的重要性。早在国民党改组之前,孙中山就在中国共产党和苏联的帮助下着手筹建军官学校。国民党“一大”召开之后仅几个月,1924 年的 5 月,中国国民党陆军军官学校正式建立。因校址在黄埔旧海军学校内,故简称黄埔军校,校长是蒋介石(板书教学要点三、⋯⋯)。6 月 16 日,军校举行第一期开学典礼,孙中山亲临讲话。他讲到:“如果没有
好革命军,中国的革命永远还是要失败。”接着他说,请看课本 139 页竖排的黑体字:“开这个军官学校,独一无二的希望就是创造革命军,来挽救中国的危亡!”
黄埔军校有着不同于旧军校的特点。首先,建立了党代表制度和政治工作制度,廖仲恺任党代表,其权限与校长并行;周恩来任政治部主任(打出当时照片的投影)。其次,它把政治教育和军事训练放到同等重要地位,注重培养学生的爱国思想和革命精神。这所军校为建立国民革命军奠定了基础,在大革命期间,1924 至 1927 年三年中,招收学员 12000 多人,培养了大批优秀的军事政治人才。
小结:布置作业(略)。几点说明:
-
教学目标的制定以 B·S·布鲁姆[美]著《教育目标分类学》和郭景扬、林丙义著《历史教育心理研究》为参考依据,为的是增强可操作性,便于教学中落实到位。
-
教学过程师生双边活动和材料分析题的设计主要是考虑高中阶段的历史教学任务,顾及会考、高考的有关要求和学生的认知水平。并考虑与学生原有知识的衔接,培养迁移能力。
-
尽量使用好课本,并辅之以投影、幻灯,以减少本课分析任务重,无法补充故事情节造成的乏味感,增强教学效果。
(张桂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