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天京事变
原因 |
表现 |
经过 |
结果 |
---|---|---|---|
追求享乐 |
杨洪矛盾 |
杨逼封万岁 |
由强盛 |
脱离群众 |
韦杨矛盾 |
韦滥杀无辜 |
转向衰弱 |
争夺权势 |
洪石矛盾 |
石达开出走 |
二、借助地图,展示太平天国后期斗争形势
天京事变后,太平天国形势急转直下,由主动进攻转入被动防御,进行了艰苦的后期斗争。为使学生较好地掌握后期斗争的史实,就必须让学生对太平天国的后期形势有个清楚的认识。我借助自绘《太平天国后期形势图》作为展示和分析。
该图依据教材有关内容,只标出重要的地名、敌我双方军队及所占地点, 只求简洁、明了。在教学中,以此图作为突破口,将太平天国后期的形势、斗争进程一一通过图面进行展示,使学生对太平天国的后期形势有个直观的认识和把握。
如太平天国后期的形势实际上是经历了一个由守势到劣势直至失败的过程,而让学生能真切地感受到这种变化是至关重要的。教师可依据史实,直接利用形势图讲解:
守势:指的是天京事变后,太平天国由于内讧几乎是停止了各大战场的攻势,而湘军却得到喘息的机会,继攻陷武昌后企图顺长江而下;同时,清政府又重建江北、江南大营,对太平天国形成了外围的攻势。
劣势:指的是 1861 年安庆陷落后,天京失去了屏障,直接处于湘军的威
胁之下。随着图上箭头指向的不断移动,至 1862 年,湘军全力合围天京的局面已可从图中呈现:一支湘军主力从安庆沿江东下,进攻天京;由李鸿章的淮军伙同洋枪队进攻苏州、杭州;另一支湘军主力从江西进攻浙江。随着包围圈的不断缩小,结果也就不言而喻了。
形势图的使用,使教学内容出现了由平面到立体,由抽象到具体的变化, 仗也就从书本上“打”到了黑板上,既让学生形成了清晰的历史表象和概念, 又把握了历史事件发展的本质联系。
其次,在教学内容的安排上,我还将第二目的原标题“太平天国后期的军事斗争”改为“太平天国的后期斗争”;将原在第三目“天国的悲壮失败” 中的有关洪仁玕和《资政新篇》的内容提前,作为太平天国后期斗争的政治内容予以讲述。
将内容重新排列组合,可使教学组织布局更加合理、更具概括性,也更有助于知识点的归类。
最后,在教学内容的讲述中,教师应突出军事斗争。这是因为,这些斗争是太平天国在军事上日益转入被动防御的艰困处境下进行的,因此,这些
斗争也就具备了太平天国前期斗争所没有的特点:是太平军重振军威、扭转被动局面的开始。
在讲述中,可重点叙述庐州三河镇大捷和太平军在上海近郊的斗争。前者可让学生从陈玉成大败湘军李续宾部使其“元气大伤、全军皆寒”的史实中,再次真切地认识到中国人民不怕牺牲、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后者则是从乡土史的角度对学生进行教育的好材料。对曾在自己的家乡土地上发生过的那些扣人心弦的战斗,更容易使学生产生亲切感和可信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