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观分解—合证—感化》教案设计

一、概念分解教学法

概念是反映对象的本质属性或特有属性的一种思维形式。它高度概括, 较为抽象;但它是理性认识的初级层次,是判断、推理的基础。如果学生不能正确掌握,那么就好象缺少思维的细胞,不能正确地进行判断,更不能进行合乎逻辑的推理。

高中学生的思维特点是开始具有一定的批判性和独立性。他们在接受新知识时不愿意轻信和盲从,喜欢怀疑和争辩;对平时用惯了的概念,则按照自己的理解固执己见,甚至在明知对其理解发生错误时,也仍然凭着固有的逆反心理进行“抗拒”。诸如友谊、理想、人生价值等等概念往往被同学们当作神圣而美好的词语挂在嘴边,然而,却常被一些同学扭曲使用着。

形式逻辑学指出:在我们的认识活动中,当需要对某一个问题认识得具体一些时,可以用概念的限制来解决。这样可以使表达的概念与反映的事物相吻合,使表达思想的语句,能准确地符合实践的要求。概念分解正是依据这一理论,为解决上述教学难题而尝试的一种教学方法。它要求把所授概念的重要层次逐一剖析,在分别正确掌握各个层次的基础上,进行推理、归纳。然后又根据学生认识实际,继续挖掘、分析、概括出能使学生判别是非,指导行动的必须具备的若干要素。

《人生观分解—合证—感化》教案设计 - 图1例如:在讲解“友谊”这一概念时,可以紧紧抓住“情感”、“道德情感”、“高尚道德情感”三个层次分析说明。课堂上用粉笔边讲边显示出这样五幅图。

图一从心理上说明情感和情绪同属于感情,两者虽有联系,但有区别, 把主要从生理需要基础上产生的、动物也会有的、较为短暂外露的感情体验, 即情绪排除在“友谊”之外。图二侧重讲清情感有道德情感和非道德情感之别,非道德领域的感情体验应排斥在“友谊”的范畴之外。图三是前面二图的合一,意在一目了然地把“友谊”限定在道德情感之内。图四着力说明道德情感有高尚和一般之别,一般的道德情感不属“友谊”之例。图五作巩固和强化“友谊是人类所特有的一种高尚的道德情感”之用。这样的分解,简便醒目,易于突出教学重点,利于突破教学难点。

教师在采用这种方法时,一定要注重恰到好处的讲解。如图四中的虚线, 需要教师作这样的点拨:道德有一般和高尚之分,不同社会、不同阶级和不同的人对高尚与否存在着不同的认识标准,关键在于有否被人们普遍认可; 采用虚线,表示高尚与否在一定条件下可以升降。

对于那些含有人生指导作用的科学概念,教学中应该分析,概括出能解

决学生思想实际问题的、更为深层的要素。这样可以使同学们掌握概念中最本质的东西,并以它为武器去判别人生旅途中所遇到的真假善恶,进而把它作为追求理想人生目标。“友谊”这一概念在上述教学的基础上,还应该分解出下列三个要素:(一)产生之时,双方情愿,相互渴求。这是基础。(二) 发展中,双方真诚无私,不求回报,这是准则。(三)建立之后,具有促进双方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作用。在具体教学中,我曾根据调查所知的,学生中普遍存在的种种作弊理由,设计了一张是否属于“友谊”的验证表。即:

《人生观分解—合证—感化》教案设计 - 图2

教师推出“验证表”,似如交给了学生一把“钥匙”,它能帮助学生划清含糊不清的界线,澄清似是而非的观念。我曾归纳了同学中普遍存在的、给他人抄作业或考试中协助“好友”作弊等种种理由,并带领同学们在“验证表”上对号入坐,当场操作,结果有关作弊和抄作业的理由全部被同学们自己判为“死刑”,无一例符合友谊的所有要素。譬如:在教师抛出同学小宋认为的“如果不给求救者抄作业,面子上过不去,低头不见,抬头见,甚至会被说成不够朋友”的原话时,几乎所有的同学齐声答道:此话本身就存在不情愿的心理和恐惧的情感,不属友谊的范畴。当教师推出同学小张“只要在天知、地知、我知、他知、别人不知的情况下,一定协助好友作弊。但必须嘱咐他,如果被捉住,千万别出卖我”的说法后,同学们纷纷解答,都说此语既充满忧虑,又含有虚假之情,并且指出这一行动无任何积极的作用。

分解法教学可以在概念讲授中广泛的采用。但是,它要求教师充分准备, 反复推敲,在把握概念的内涵和外延的基础上,抓住概念的内在层次,剥笋似地层层推进,尤其要分析学生的思想实际,拓宽、加深概念的含义。其中的关键是挖掘出可以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的基本要素。否则,教师就不能驾轻就熟,学生也难于弄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