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田玉及和田人的采玉风俗

新疆玉石是我国各类玉石中的佼佼者,其中又以新疆和田的白玉最负盛名。

凡是参观过北京故宫博物院的人,都会被一尊重 10000 多斤的巨形和田玉雕所震惊。这座名叫“大禹治水图”的玉山,据说是迄今世界上最大的玉件。故宫还有一件引人注目的古代仕女玉雕,也是用和田玉矿戚家坑所产的玉石雕成的。出土的距今 2000 多年前西汉中山靖王刘胜夫妇墓中的“金缕玉

衣”,共用 2498 块小王片琢磨串连而成,其工艺精美绝伦轰动于世。据专家考证玉片为和田玉所制。

古代,和田玉石大多数作为贡物、商品输往内地。《五代史》载,于阗国王李圣天遣都督刘再开以“玉千斤及玉印降魔株”等向晋高宗献贡。《宋

史》记宋徽宗时,于阗国岁岁朝贡珠玉,甚至一年两次。清代,新疆献王尤盛。如前所述,现存故宫博物院的大型玉雕《大禹治水图》等,就是用新疆进献给清朝皇帝的和田玉雕成的。中原来于阗的使官,也曾收购索取大量玉料和玉器。至于历史上和田玉输入内地的民间贸易就更多了。相传玉门关, 就因和田美玉输往中原必经此地而得名。

和田玉的品种可分为:白玉、碧玉、青玉、墨玉、黄玉、青花、红玉和卡瓦石等。以“白如截脂,黄如蒸粟,红如鸡冠,紫如胭脂,黑如点漆”者为佳,其中白玉最为名贵。和田白玉因质地细腻,纯洁浑自,色如羊脂,故又名羊脂玉。按矿物学原理和田玉又可分两类:一类为硬玉,另一类为软玉。确切他说,只有硬玉才是真正的玉石,软玉似玉非玉,古称“珉”,今称卡瓦石。从形状上玉可分为:子玉、山流水和渣子玉(又称山料)等。子玉经过河水长期冲刷,品位最优,山流水次之,渣子玉更次之。

和田玉的特点是:纯净光洁、温润浑厚,晶莹美丽,坚实填密,硬而不脆。全国所产之玉宝,历来以和田玉为优。明代著名医学家李时珍说:我国“产玉之处亦多点⋯⋯独以于闽玉为贵。”《天工开物》一书亦说:“凡玉⋯⋯贵重者尽出于阗。”李斯在他的名著《谏逐客书》中,把昆山之玉与价值连城的“和氏壁”、“明月珠”等相提并论。

俗话说:“金银有价玉无价。”美玉不但是世界上名贵的珍宝,而且也是人间美好、吉祥、坚贞的象征。这样美好的宝物为什么偏偏盛产在和田的玉龙喀什河呢?关于玉龙喀什河盛产白玉的由来,还有一段非常动人的神话传说。相传西王母因治理西昆仑山有功,玉皇大帝赐于她美好的壁玉。西王母为了让下界分享尊荣,便令龟龙将壁玉投人玉龙喀什河中。河水将白玉冲向绿洲人间,人们从河中捞到美玉,玉河也因此得名。这就是民间传颂的“龟龙献壁”的故事。

和田采玉之俗可以追溯到 2900 年前的西周穆王时代。据《穆天子传》记载,周穆王十三年,穆天子驾八骏之乘漫游西域,发现昆仑山是“西域之良山,瑶玉之所在”,命随从攻其玉,得两种玉石的精华,一种叫王茉,一种叫枝斯,“戴玉万只”而归。从此,和田人的采玉活动经久不衰。在漫长的岁月中,和田人的采玉风俗大体上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第一阶段是下河“捞玉”,相传过去和田城外有 3 条河流,东边是出自玉的白玉河,西面是出绿的绿玉河,再往西是出黑玉的墨玉河。每逢夏季,山洪暴发,昆仑山的玉石顺水冲人河中,人们排成排,手拉手顺河而行,脚下一触到玉石就弯腰拾起, 全凭脚上的功夫。第二阶段是上山“踏玉”和到戈壁“挖玉”。人们骑着毛驴翻山越岭,到昆仑山里面出玉的地方寻找,把暴露在外的玉石挖出来,有的到玉河下游的戈壁滩上去挖掘玉石。宋代,河中捞玉已不太容易。人们主要注意力就转向踏玉和挖玉。当时挖玉主要是到洛浦县的大、小胡马地。第三阶段是“攻山采玉”,也就是凿山开玉矿。不知过去了多少年,但以上三种方法的采玉风俗至今依然盛行。特别是在枯水期下河“捞玉”之俗,近几年更是有增无减,不断有从河中捞到玉石的消息传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