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吾尔民间婚俗拾趣

维吾尔民间的婚俗,“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的特点十分鲜明、突出。

在尉犁县的墩霍但乡等地的传统婚俗里,曾流行这样一种非常有趣的定亲风俗:一个牧民家庭一有了男孩,尤其是孩子长到三岁时,其父亲便急着为儿子寻找“对象”,一旦在知根知底、有来往的乡亲家中发现有两岁左右的女孩,便马上去将女孩的头巾或连衣裙的接缝处撕开一个口子,作为定亲的“标记”。从此,两家之间的来往频繁起来,关系密切如同亲戚一般。每当逢年过节时,男孩的父母都要带些小皮靴、衣料或一只羊腿之类的礼物去探望女孩家,以此暗示、提醒对方这门“姻亲”关系的存在,直至两家孩子都长大结婚成亲为止。在过去,维吾尔民间的早婚现象很普遍,女孩 11~12 岁时出嫁,男孩 15~16 岁时娶媳妇的较多见。从定亲到成亲这段时间,男孩的父母如果又看上了别家的女孩,改变了初衷,就会有意与最初定亲的女孩家疏远到中断来往。按礼俗,不管过去男家送过多少礼物都不能索回。而女孩家的人注意到男孩家的人很久不再来了,也就明白了对方的意图,女孩的父母也就有理由将女儿另许人家。如果女孩家因故变了卦,通常就得备办一份重礼送到男家,表明“赔礼”和“偿还”的意思,男孩的父母也只好另寻目标了。

维吾尔人很爱面子,往往不愿意把事情说破,而乐意选择一种得体的隐喻方式表明意图,又不伤对方的情面。如果这门亲事顺利成功,在举行婚礼时,家长还会把当年作为定亲标志的衣服放进托盘里,让众宾客过目,以此说明两家的亲近友好有久远的历史,其中还含有炫耀自己守信践约的品行的意义在里面。

现在这种古老的风俗早已淡化、消退,只存在于一些老人的记忆里。 维吾尔人的迎亲在城市里用轿车;在县乡小镇,大多用马车、驴车去迎

亲;在山村牧区,人们沿袭古老的风俗骑马去迎亲。

在传统的婚俗中人们特别讲究新郎和新娘骑的一对马必须一色的红或一色的黑,马身上没有任何斑点,尤其在马的额头眉心上不能有白斑。新郎、新娘骑同色的马表明一对新人的内心一致彼此恩爱,在人生的道路上同心携力,患难与共永不分离。

迎亲队伍到了新郎家门口时,新郎家的亲人早在走道上铺好了地毯、新单或新布等。在库尔勒地区的维吾尔民间,新娘到了院门口时婆家必须在地上铺新布,从院门到屋门路有多长,铺的新布就得有多长。来宾中的妇女站在新布两旁夹道欢迎,当新郎和新娘走过去一迈入新屋后,女客们便扑向铺在地上的新布,又撕又扯,都力争抢到一块儿新布带回家放进女儿的包袱里, 认为这样可以使自己女儿的婚事也如意顺利。男人们在旁看着这些穿戴华丽的妇女们扭做一团、你抢我夺的滑稽形象捧腹大笑。

习惯于为新娘钠地毯的且末、于田等地的风俗,却有另一番情趣。当送亲和迎亲队伍簇拥着一对新人来到新郎家门口停下时,由新娘叔伯一类的长辈把新娘抱下来放在早已准备好的地毯中央,然后由娘家送亲的四个男子, 如哥哥、表哥或姐夫等,各抓住地毯的一角,抬着新娘进屋再放在炕上。但是在大多数情况下,都由新郎的朋友们抢过去往里抬。这些小伙子们一路抬着新娘走,有意将新娘东碰西撞,尤其在过门槛时一定把新娘的屁股重重的碰一下,住炕上放时也重重的蹾一下。这实际上纯粹是一种恶作剧,从表面上看似乎是为了活跃婚礼的喜庆气氛、图热闹,但潜在的用意是为了打掉新娘的“威风”和“傲气”,使新娘变得温顺听话。

在维吾尔婚俗中,大部分地区都有新郎和新娘跳越或绕过门前点的篝火

再进入新房的风俗,其含义是消灭邪气,以图婚姻的吉利。有些地区,如流行用地毯把新娘抬进新房风俗的地区,人们抬着新娘按顺时针方向绕簧火三遍之后才将新娘抬入新房,新郎跟在新娘后面转。

在墨玉县人们不在门外点篝火,而是只在门槛上点一盏油灯,让一对新人跨越灯火进入新房。

在维吾尔人聚居的大部分地区流行的婚俗中,还讲究把新娘接来之后, 婆家的人让新娘坐在厚厚的垫褥上的风俗。在尉犁等地人们还特别讲究铺在新娘下面的垫褥必须是四层。和田、洛浦等地的风俗更有趣,在这里人们不是让新娘坐在厚褥垫上,而是把一件羊皮大衣翻过来铺在炕上,让新娘坐在毛绒绒的羊皮袄上。羊皮袄是“温暖”的象征,让新娘坐在羊皮袄上,就能使她婚后的生活幸福,家庭“温暖”、惬意。民间的种种讲究,真可谓五花八门、纷繁多样!但有一点是一致的,那就是专供新娘坐的褥垫或皮袄下面, 都被人秘密地塞进一件“重物”,那重物有的是石头,有的是斧头,有的是一块儿当地的岩盐,而塞进石头的为最多。

其秘密何在呢?人们认为,通过新娘与这个重物的“接触”,可增加新娘的“分量”,使她像那些重物一样“稳稳实实”落在这个家生根、开花、结果,而不会像随风飘荡的浮尘或扬花。新娘坐在下面垫有东西的褥垫或羊皮袄上坐累时,身子不由自主地会靠在新郎身上。人们认为,可以通过这种形式上的“倾斜”,使新娘一心爱自己的丈夫。

在传统的维吾尔婚俗里,曾流行着对未来女婿和儿媳进行婚前“能力” 测验的风俗,说起来也很有趣。

“测验”女婿的方法一般有二:一是斧劈树墩,二是刀卸羊脖子。对儿媳的“测验”方法主要是一条,那就是让未来的儿媳在地毯或毡子上洗碗。这种古朴的风俗,如今在文化较发达的城镇基本绝迹,只是人们有趣的回忆。但在较偏远的牧村山区仍有残存,人们似真似假地遵循着。

在举行婚礼前,姑娘的父母会以某种合理的借口把未来的女

婿招到家里帮忙做事。烧火做饭时姑娘的父亲“突然”发现没有了木柴, 停下手里的活儿去劈柴。这时未来的女婿的岂能袖手旁观!这样,姑娘的父亲很自然地把斧头交给了这位未来的女婿。有的人家则由姑娘的母亲直接呼唤未来的女婿,说没柴烧饭了,赶块去劈点木柴来。院里放着的是一个盘根错结的树“疙瘩”,劈这种木疙瘩除了用力气之外还要靠心智、经验和毅力, 要顺着其纹路找着它扭曲交叉成结的关节,将结节处砍开后,才能将它彻底劈碎,否则只能望“木”兴叹。如果那木疙瘩是半湿半于的,那难度更大了。但是,一般到了结婚年龄的农村男青年都有这种生活的锻炼和经验,大多都能达到测验考核“及格”的水平。

爱吃羊肉的新疆各族人民都知道羊脖子上的肉最香。人们解释说,因为那是时时刻刻处于动态的部位,但羊脖子也是羊身上结构最复杂的部位。羊脖于上面有许多不规则的骨头犬牙交错,又有筋、韧带等软组织将它们紧密地勾连在一起,表面上还有肌肉包裹着。凭一把刀准确地找到骨骼相连缝隙将羊脖子卸开,并非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一般情况下人们为了省时省力, 都是用斧子将它劈开,然后剁成小块儿来清炖的。但要“测验”未来女婿时则不能用这种办法,要用刀剔的方法刀卸羊脖子。

这两种测试方法,前者在农村较多见,后者则多在牧区流行。

在地毯上洗碗:这是未来的公婆用来测试儿媳生活能力,看她是否勤劳,

做事是否麻利的基本方法。人们认为,一个平时很勤快,经常帮妈妈做家务的女孩在洗碗时,既能省水又能把碗洗净,还不会把水溅出来弄脏地毯或毡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