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萨克人的葬礼

现行的哈萨克族的丧葬仪式是按伊斯兰教教规进行的。人们认为在主麻日(礼拜五)去世是死者的福气;在古尔邦节去世也被认为是一种幸运。这种心态是哈萨克人皈依伊斯兰教后形成的。

在哈萨克民间,有人病危时要通知近亲探视。病人停止呼吸后,要将遗体安放在房子的右上方,用围帐把遗体围挡起来。为了防止死者的下颌脱下,

用一块白布绑住死者的下颔,还要用专用的白布或衣服遮盖遗体,将死者的脸朝西卧放。遗体在家停放一至二天,由近亲点灯守灵。

近亲和左邻右舍得知有人去世的消息后,都聚集到死者家中帮忙料理, 商议善后事宜。在哈萨克民间,丧事不仅是死者家的事,而且也是大家的事。需要做的事情有:

报丧:人死后其家人必须马上派人到亲戚家报丧。报丧人要善于言词, 熟悉“报丧词”和有关的传统礼俗。如给死者近亲报丧时,报丧人不能直接通报,而先要把噩耗告知近邻,请其中一位口齿伶俐的男子代为转告。这位男子到死者近亲家中,先说些暗示性的格言谚语,再婉转地告诉死讯。如不是近亲,报丧人可以飞马到门前下马,快步走进屋中坐下,说些格言谚语, 再转弯抹角把噩耗暗示给对方。

“报丧词”是哈萨克人把死亡消息告诉其亲友时的一种特殊用语。为了不使死者亲友感到突然和恐慌,有个接受噩耗的心理准备,报丧人先说一些隐语来暗示,如:

钻天杨一经中断, 用金子也接不起。 从源头浑起的河水,

倒进水银也不会澄清。人不能跟着死者去死, 也没有死者能够复生。

这些隐语说完之后,报前人才转达某人去世的消息。当死者的亲友痛哭时,报丧人要重复上述哲理性言辞来安慰他们,让他们节哀、保重。

吊唁:死者亲属和本村中较亲近的人接到噩耗后,立即前往吊唁。一般在离死者家 1 公里左右便放声大哭,策马飞奔而来。死者家人听到远处的哭声,妇女在屋里按年龄大小排坐,年龄大的在前,小的在后。而男子则走出房门,亦按年龄顺序排列成一行,年长者站在前面,哭唱挽歌。吊唁的亲属下马后首先同站在门口的男人一一拥抱哭唱,然后进屋与妇女见面拥抱痛哭

(但儿媳辈不与公公辈拥抱),并和死者遗体告别。相对大哭之后,吊唁者好言劝慰,请死者的亲人节哀,不要悲伤过度,振作起来,克服亲人去世后给家中带来的各种困难。

挽歌有固定的曲调,死者亲属按曲调自编自唱,通过挽歌来表达内心的痛苦。挽歌的内容主要是诉说亲人的去世给家人带来的不幸;死者的生平经历和死者生前的种种好处和可贵的品质。挽歌曲调悲哀凄切,催人泪下。

净身:根据伊斯兰教习俗,人死后必须净身,要洗去尘埃、污垢,干干净净地进入另一个世界。死者如是男性,就由死者的堂兄弟及好友帮助净身; 死者若是女性,则请亲友中年长的妇女帮助净身。净身一般是用清水将遗体冲洗三遍,有的地方则用四十五壶水冲洗遗体。净身以后用干净的布擦拭死者身上的水珠,用新白布将遗体缠裹起来。一般男人缠三层,女人缠五层, 女人的胸部和头部还要各围一块白布。同时,要为死者剪去指甲,理好头发, 如果是男性还要为死者刮净胡子。最后把遗体用专用毡包起来,放进灵枢内。

赎罪仪式:净身后,要为死者举行祈祷赎罪仪式。赎罪仪式是先用绳子拴住为死者赎罪的牲畜,拉到门口并把绳子交给上座的毛拉(伊斯兰教宗教职业者)。毛拉一边向“赎罪者”说:“为了这位死者一年的斋礼、礼拜及其他义务”,一边把握在手里的绳子交给“赎罪者”(死者的家人)。“赎

罪者”接过绳子时说:“我愿意接受。”然后再把绳子交还给毛拉。为了给死者赎罪,必须把一些牲畜施舍给无依无靠的人并酬谢毛拉,这是把死者罪过买下来的一种象征性行为。赎罪仪式后将灵柩移出毡房,毡房的门帘朝外翻过搭在毡房上面,表明此毡房刚死了人。灵枢移出毡房后即举行入殓仪式, 参加者肃立默哀,由毛拉念经,主要内容是请真主保佑,祝死者安息。念完经后,死者的亲属问众人:“这个人生前是怎样的人?”当众人异口同声地回答:“是个好人,善良的人,是虔诚的穆斯林,祝(她)他升入天堂,愿他(她)安息!”如同对死者一生的“鉴定”。此后,人们将灵柩移往墓地。

送葬:哈萨克族的葬法为土葬。人死后即派人去挖墓穴,墓地一般在其父或祖父墓地旁边。墓穴有两种,一种是长方形直坑,一般长 2~2.2 米,宽0.8~1 米,深 1.4~1.8 米。另一种是先垂直下挖一个长方形直坑,然后在坑底西壁再挖一个长宽可容一具遗体的长方形洞穴,遗体即放于此洞穴内。一般是一个墓坑葬一人,但在特殊情况下,也可在一个直坑两侧各掏一个洞穴以葬两人。

死者家属、亲戚及前来吊唁的人一齐为死者送葬。农区多用马车拉灵柩, 牧区用骆驼驮并用毯子复盖,送葬途中,死者家人哭唱送丧歌。遗体入穴时, 头朝西,脚朝东,面朝麦加方向。入葬后,毛拉念经祈祷,然后将截好的圆木一头搭在穴底,一头斜靠穴壁,圆木排满后,再在本头上铺上一层树枝或麦草等物,由死者的兄弟、儿子和亲戚在上面先撒土,接着,其他送葬的人撒土,最后用土填满墓穴。墓的外形有多种,一种是在墓坑上面堆沙石成丘, 另一种是长方木箱式,周围有正方形的围墙,围墙高约 1.5 米,长 2.4 米, 墓前立木牌或石碑,上写死者姓名、年龄及去世年月日。男性墓的碑上有用木头或铁皮做成月牙形的标记。

入葬仪式结束后,死者的家人要给送葬的人每人一块白布当作谢礼。

哀悼:解放前,人死后,死者生前居住的房子右边要竖一个吊唁的旗子, 旗子的颜色因年龄而异,并有严格区别。如死者是年轻人,则挂红色旗子; 若死者是中年人,挂一半红一半白的旗子;如死者是老年人,则挂白旗或黑旗。外人一看旗子的颜色就知道死者是多大年纪的人。这种吊唁旗子至周年祭时才取下。

死者入葬后,其家人在为死者净身的地方(一般在房子左边)点灯,灯多为棉花灯芯的羊油灯。第一天点一盏,第二天点两盏,这样每天增加一盏, 到第七天点七盏,之后不再增加盏数,四十天祭时则点四十盏灯。

死者如果是男性,就将其生前坐骑马的马尾马鬃梳成辫或剪去马尾马鬃,任何人不得乘骑。去死者坟上祭祀时,由死者的子女或近亲牵着马一起去上坟。转场搬家时,马上备上死者生前用的马鞍,挂上死者的马鞭,并将死者生前用的衣物等放在马背上,马上绑上致哀的旗子,由死者的妻子或儿女牵着马转场搬家。

死者家属要对死者进行一年的哀悼,在丧葬一周年内,凡有亲友初次吊唁时都要唱挽歌,一般在旭日东升和夕阳西下时唱。内容多半是祝死者灵魂平安,叙述死者生前所享的幸福,死者的人格、情操和在社会及家庭中的地位等。

在人死后一年内,死者家不准婚娶和摆宴,妇女 40 天不出门,男性外出不参加对歌和“姑娘追”等娱乐活动,以示哀悼。

祭祀:人死入葬后一般要举行三次祭把仪式,即七日祭、四十天祭和周

年祭。

七日祭在人死葬后七日举行。这天,死者亲属牵上死者的坐骑到坟上, 将祭品放于坟前并念经和唱挽歌,然后在坟前吃祭品,乘下的祭品全部倒在坟上。回家后,在死者净身的地方点七盏油灯。亲属和邻居到房中哀悼、唱挽歌。

四十天祭和七日祭基本相同,所不同的只是在死者净身的地方点四十盏油灯。

周年祭极为隆重,要事先邀请亲友和本村落的人参加。祭祀之日,先将死者生前的坐骑牵到毡房前,这时,死者的妻子儿女哭着与死者的坐骑告别, 然后将坐骑宰杀。将立在房子右边的致哀旗拿下并折断旗杆。接着煮死者坐骑的马肉和其他牲畜肉,招待参加祭祀者。

在周年祭时,必须往火炉里倒油,让火烧得旺旺的,让油味儿熏上天空。祭祀活动结束后,家人把挂在屋内的死者的衣物取下,交给主持祭祀仪

式的老年人。老年人把死者的衣物及死者坐骑的马头、马蹄和一块马皮拿到坟墓上去安放。哈萨克族在信仰伊斯兰教之前,一般是将死者生前的坐骑、衣服、弓箭等物一起埋入坟墓。皈依伊斯兰教后,由于这些作法是伊斯兰教教规所不允许的,才变异成现在这样象征性的做法。

周年祭时还要重修死者坟墓,修圆形、方形或八棱形的,死者生前有名望的还要用砖砌成拱状的。

解放后,哈萨克人的传统丧葬习俗已趋于简化,但仍保留上述主要程序和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