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拉艾提”节

维吾尔民间的“巴拉艾提”节,在进入斋月前 15 天,也就是肉孜节前

45 天的伊斯兰教历大阴年八月中旬举行。“巴拉艾提”是阿拉伯语“白拉台”

的音译,原意为“忏悔”。此节日,是指伊斯兰教历 8 月 15 日之夜。

相传此夜安拉即真主大开饶恕和怜悯之门,赦免将死者之罪,并降临天堂的最下层,巡视人间,更换每人每年的“功过是非薄”,凡悔过自新的人必获赦免,既往不咎。又传安拉该夜决定人们一年的生死祸福。民间传说该夜在白光下看不到自己影子的头或耳朵的人,将有大难,活不到下一个巴拉艾提等等。所以巴拉艾提又叫做“恕罪夜”、“超脱夜”、“换卷夜”等, 在新疆的汉人称此节日为“油葫芦节”。

巴拉艾提节不作“节日礼拜”,节日期间也没有互相拜节的风俗,这是一个基本保持了单纯为宗教活动性质和原貌的节日“在伊斯兰教历 8 月 15 日的不眠之夜里,虔诚的穆斯林们为了赎平日可能犯下的“过失”之罪,图个来年的平安吉祥,在“大净”之后跪坐在行拜功时铺用的毡子上面诵经、礼拜、忏悔、祈祷或请个阿訇到家念经,彻夜不眠。而青少年们聚在一起高唱巴拉艾提歌,在村子里挨家挨户地转游,要求施舍食物。在这一活动中小青年们都举一个熊熊燃烧的火把。在巴拉艾提之夜点燃的火把不是用于草或干树皮扎成的,而是把旧油葫芦绑在木杆上做成的,这也是汉族称之为“油葫芦节”的由来。

巴拉艾提歌,可以视为是维吾尔民歌中的仪式歌,形式和内容都很风趣。看起来人们似乎都在即兴作歌,其实,不论是演唱形式、歌词内容还是曲调都有较固定统一的套式,用意也具有一定的庄严性。歌词首先提醒人们斋月就要来临,从精神和物质方面做好承受更大艰苦和考验的准备;其次是提醒人们今晚是恕罪夜、换文卷之夜,不要昏睡,坚持祈祷,争取一个平安吉祥的年份。点燃火把也蕴含着吸引安拉的注意力,争取安拉恩顾的意思。燃烧的火把表示这个村里的人们并没有睡眠,都在忏悔、祈祷。以高唱巴拉艾提歌的形式要求施舍食物的活动,从表面上看似乎是青少年们在玩耍,其实。在伊斯兰教信仰里施舍是赎罪、取悦神灵、表示虔诚的重要方式之一

举着火把的青少年们来到某一家门口或庭院门前一般这样唱道: 巴拉艾提节已来到,

你们是否也知道? 今晚是不眠之夜, 你们是否已睡着? 巴拉艾提已经来到, 你们是否也知道? 你们真是穆斯林,

请起来“坐夜”做祷告。

巴拉艾提已经来到你们面前, 你们是否跟随了“邪伊坦”? 提醒你们一件事,

艰苦的斋月就在后面。

按照一般规矩,这时这家的主人早该拿出某种食品赏赐给孩子们,但也有个别人家对此不予理睬。如果遇到这种情况。孩子们又会高声唱道:

白鸡啊,雪白的鸡, 是否还在鸡架上卧? 给我们的那些油饼, 是否还在木钩上挂着? 我们唱着巴拉艾提歌, 来到你们家门口。

赏给我们白面馕也行, 快呀,快把食物拿出。如果你们一贫如洗,

那是你们太吝啬的缘故。赏给我们沙枣也由你们,

我们不介意也不在乎。

作为施舍,给孩子们赏赐任何食物,他们都会高兴地收下,再转移到另一家门口又从头唱起同样的歌。

第二天,即 15 日的白天,民间主要是一些年老居闲者和富裕的穆斯林们封斋一天进一步表示虔诚,以求安拉的恩赐和敕免。

巴拉艾提节另一显著特点,就是祖灵崇拜遗风。维吾尔人在巴拉艾提节祭祖的贡品,是用植物油炸的“奎玛克”即麦面油饼。节日期间,家家把这种油饼送到为他们的祖灵诵经的阿訇那里。当然,作为施舍也送给乞丐。人们把这种风俗称之为“散油味”。人们相信,炸油饼时的油烟香味飘上天去, 能使祖先的神灵领受祭献之物和祈祷。

巴拉艾提节和肉孜节与古尔邦节一样,都与季节无关,没有固定的日期, 这种情况源于伊斯兰教的教历。伊斯兰教历为太阴历,每年比公历(太阳历) 约少 10 日 21 时 1 分,1 年为 354 日多一点。比起公历来,约积 2.7 个回归

年就少 1 个月,积 32.6 个回归年则相差 1 年。也就是说,公历满 32 年时,

伊斯兰教伍已满 33 年。所以,伊斯兰教历各月所处的季节就不固定,约每经

32 年 6 个月循环一周。不仅如此,而且在同一季节里出现的节日,在国家与国家之间,地区与地区之间也总相差一两日。这是因为对各月的起止除计算外,还需望月。8 月 29 日傍晚需寻看新月,如见新月则第二天为 9 月 1 日,

即进入斋月;如未见新月,第二天则为 8 月 30 日,第三天才为 9 月 1 日,9

月 29 日即斋月将尽之时也需寻看新月,见新月则第二天为 10 月 1 日开斋节;

否则第二天为 9 月 30 日,第三天为开斋节。在新疆,节日的时间由各地的掌教阿訇自行决定。各地的天气有阴有晴,未必都能看到新月,所以节日的时间各地无法统一。该历除了 9 月外,其余 11 个月虽然都不必望月,但由于天气的阴暗所造成的拖后一日的结果,必然引起连锁反映,带来下一个节日的相应推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