柯尔克孜人的人生礼仪

柯尔克孜人在人生的每一个环节上都有一定的仪式。

妇女在孕期未满三个月以前,不能把孕情告诉婆家及娘家的长辈:怀孕满六个月的妇女,不能从男女长辈面前横行走过;怀孕满七个月后,孕妇不

能进入婆家长辈卧室,也不得与丈夫同床。在孩子出生之前,家庭中任何人都不能议论有关生男或生女的事;夫妇双方也不能将预产期告诉外人;阵痛开始,孕妇卧床分娩时,包括大夫在内,任何男人不得闯入产房。

柯尔克孜族的分娩仪式在婴儿呱呱落地的当日举行。按照习惯,产妇生孩子一般都在毡房右角的围帘内。地上铺一层补花毡毯,其上再铺一层褥子和红色布单。在围帘上角立一根木杆,供产妇用力时抓握。一般由一位年老有经验,而且儿女健全的妇女在场助产。婴儿出生后,助产婆截断脐带,洗净包上红布,通知等候在门外的男人们。婴儿的祖父骑上快马奔驰而去,向左右睦邻和亲朋好友报喜。按照传统,家里人还要往门媚上挂一块儿红布。红布既是警戒信号,告诉外人不要进来,又是避邪的物件,因此红布要一直挂到满月。生下的如果是男孩子,在门外还要挂一只弓箭或飞龙图像,其中包含了预祝孩子长大成为一个勇敢的武士的意愿;如果是女孩儿,在门外就挂一个用红布制作的飞鸟图像,上面插一支羽毛,意为女孩长大后展翅高飞, 飞到理想的地方,建立幸福的家庭。

分娩仪式主要是老年妇女参加。接到喜报的人们带着衣帽、肥皂、香皂、肉和奶制品等前来祝贺,产妇的家人宰羊炖肉招待来,宾。来宾们推选一位年纪最大、儿女健全、家庭和谐幸福、德高望重的妇女作代表,从上个碗中舀一勺牛奶(冬季则用化开的奶疙瘩水替代)倒入另一个碗里,以此表达对孩子的祝福,愿孩子健康成长、长命百岁、有高强的本领、美名远扬、终身清白、为人坦诚、得到神灵的恩赐、人生旅途顺利等等。席间,还举行各种传统的民间娱乐活动,表达对新添人丁的喜悦之情。

在柯尔克孜民间,孩子出生后第三天就举行命名仪式。柯尔克孜人的命名仪式规模较大,亲戚朋友都要一一请到。主人宰杀牲畜,炖肉备席招待来宾。席问,祖母或本家年纪最大的一位妇女抱着婴孩,把煮熟的一小块羊尾油慢慢塞进孩子的小嘴里让他吮食。来宾们以各自的表达方式祝愿孩子命大福大,并按照席位顺序或年龄大小分别给孩子聩赠礼品。最后祖父抱起孩子, 把预先选定的名字在孩子的左右耳边当众各唤三声,在坐的宾客跟春一一重复呼唤,表示大家接受和认可这个名字。

柯尔克孜人为孩子选定名字并不是随意的,而是通过“火卜”的方式当众选定的。一般在命名仪式上,人们边用火镰打火石,边一一呼唤出预先经过挑选的名字,当喊到一个名字时正好打着了火,就给孩子确定此名。选名字时,人们一般挑选曾有较大作为的祖先的名字或历史上的民族英雄的名字,也有当场选用在座宾客中德高望重者或长寿老人之名的,还有人以出生地为名的。崇信伊斯兰教的柯尔克孜人多取经名或圣人、贤人的名字。如“穆罕麦提”(圣人之名)、“伊斯拉皮尔”(神名)等。信奉藏传佛教和萨满教的柯尔克孜人还起蒙古、达斡尔和汉名。由于长期的游牧生活,柯尔克孜人也以山林、猛兽、花草、河流或自然现象命名,如女名“阿依古力”(月光花)、男名“布兰巴依”(强风)、“安互尔”(曙光)、“喀尔勒巴依”

(白雪)、“阿坦巴依”(雄驼)、“奥尔曼”(森林)等。有的名字中的“巴依”一词意为“富裕”,常作为人名的尾缀,表达祝吉的民俗意愿。柯尔克孜人忌用宗教禁食动物的名字为婴儿起名。

继命名仪式之后,紧接着举行命名宴。在命名宴上,宾主共食一种很特殊的饭食。这种饭食是用去了核的沙枣、炒熟磨碎的小麦、青稞,加酥油、奶皮、熟肉未搅拌而成的。这种饭象征的含义是:山上跑的、地上长的、树

上结的都将为他(她)所有。

柯尔克孜人的摇篮仪式一般在孩于出生第七天或第九天举行,与命名礼一样也要宰牲设宴请客吃饭,规模不大,参加者只限于妇女。

摇篮礼一开始,祖母或母亲把洗浴干净、穿戴一新的孩子抱到宾客面前, 一位老年妇女诵经祈祷,祝贺孩子的入摇篮日,然后抱过孩子,把孩子当众放入铺陈好了的摇篮内,并在孩子的枕头下放一把刀和抄有经文的护身符, 作镇鬼驱邪之用。人们认为这样婴孩就不会受惊吓,睡得安稳。把孩子放人摇篮后,还得捏一下孩子的小鼻子,使之哭叫起来。人们认为在摇篮里爱哭闹的孩子,长大后既老实纯朴又健壮勇敢。

在摇篮仪式上,来宾都赠送给孩子一些贺礼,根据孩子的性别,礼品稍有侧重。人们还要演奏口弦琴,演唱“摇篮曲”,并对歌跳舞以示庆贺。

满月仪式在孩子出生的第 40 天举行,来宾也只限于亲友和本村的妇女。仪式开始后,祖母或近亲中的一位年老妇女,把一只金镯或一枚金戒指放入盛有温水的木盆里,然后把孩子也放在盆中,让来宾轮流用木勺舀盆里的温水浇在孩子身上,一人一勺,浇在孩子身上的水必须够 40 勺。所以,前来参

加仪式的妇女一般不少于 40 人。如果人数不够,浇水数数时采取“跳跃”的

办法,如“35、37、39、40”,一定要数够 40 勺水。往孩子身上淋水从最年长的妇女开始。给孩子沐浴完毕穿好衣服之后,家人便去点燃放在餐布上的用生羊油制成的 40 支蜡烛,把孩子在烛光前摇晃 40 下。此后,来宾拿 40 个奶疙瘩,用新碗盛放在孩子面前。最后,由第一个往孩子身上淋温水的妇女把孩子出生时挂在门槛上的红布和羽毛等象征物取下。满月仪式中 40 勺清水,40 次在烛光中的摇晃和 40 个奶疙瘩,三个 40 加起来正好是 120。人们相信,这样孩子能活 120 岁。

柯尔克孜人的周岁仪式以招待小客人为主。周岁仪式上,主人要宰牲设宴,围着餐布的主要席位都让给小客人即孩子们坐。仪式开始时,点燃餐布中央的一支蜡烛让孩子们吹灭,接着给过周岁仪式的孩子喂 12 勺牛奶(冬季可用奶酪水),象征意义为正满 12 个月。进餐时,12 个孩子各拿一块儿奶疙瘩和自带的礼物一起赠送给过周岁仪式的孩子。年长的贵客从盘中的羊肉上割下 12 块肉(一般是羊耳朵 2 块,羊眼睛 2 块,四条腿各 2 块,)给过周岁仪式的孩子吃。此外,客人们分食羊尾、羊头和羊的各部位的肉时,各处都要剩一部分肉送给过周岁仪式的孩子吃。人们认为,这是增加孩子福寿最有效的措施。最后举行各种传统游戏和赛马、叼羊、马上拉力等体育娱乐活动。

柯尔克孜人以“马上民族”著称于世。他们在生产与生活中,时时、事事、处处要骑马。在柯尔克孜人的四种宝畜即马、骆驼、牛和羊中,马占首位。柯尔克孜民间谚语说“马是人的命根和朋友,男子汉的翅膀”。小孩出生后首先学会的两个单词,一个是“阿塔”即父亲,另一个就是“阿特”即马。柯尔克孜人的孩子通常从五岁起就学习骑马。当孩子第一次骑上马背时, 其家长要为他举行隆重的骑马仪式。

在举行骑马仪式时,家长除了为孩子准备一匹 2 至 3 岁的马驹外,还要给孩子置备全新的鞍具与马鞭。在马耳、马脖和马尾等处还要系扎红绸布绢花和装饰品,把马驹打扮得漂亮威风。首先,父亲帮助孩子登上马鞍,牵着马绕场一圈。然后,让孩子自己掌握缰绳,在 7 位曾举行过骑马仪式的儿童

陪伴下,放马徐徐前行,绕场 7 圈。来宾在一旁观看并祝愿孩子早日成为一

名出色的骑手,祝人生旅途平安,孩子则频频向来宾弯腰欠身,鞠躬施礼表示感谢。这时,孩子的父亲当众宣布,将这匹马连同马具一起送给孩子,并向孩子的 7 位伴童赠送礼品,来宾也纷纷向举行骑马仪式的孩子赠送各种各样的礼品表示庆贺。仪式完毕后,孩于在小伙伴的陪同下,骑马拜访亲友、邻居。每到一家,人们都祝贺他学会了骑马,并拿出最好的食品款待小骑手们,也向举行骑马仪式的孩子赠送马鞍、马蹬、马鞭或其物品以资鼓励。

柯尔克孜族的孩子一般自幼就能掌握娴熟的骑马技术,除了独自骑马外出办事或放牧以外,还逐渐学会了驯马。10 岁以后,就能学会套马,自如地奔驰在草原上。

柯尔克孜人选择春日或秋天为 5~7 岁的男孩举行割礼。其间要宰牲炖肉请客吃饭,也举行各种传统的娱乐和游戏。仪式既隆重又热闹,喜庆的气氛很浓。

举行仪式时,首先让孩子洗澡,洁衣盛服的与几位小伙伴一起坐在毡房门对面的客人席正中。来宾按男左女右的规矩坐在毡房的左右两边。席问, 有专行此术的“割师”给孩子送一双羊腿骨的骨髓吃,然后讲述有关割礼的故事或演唱轻松有趣的“割礼歌”以稳童心。接着阿訇念经祈祷,“割师” 用锋利的专用刀割去男孩阴茎上的包皮,马上用烧好的棉花灰止血⋯⋯施行手术的过程与维吾尔民间的割礼基本相同。仪式结束后,来宾纷纷送礼,礼品多为有营养的食物,孩子的父母则以盛宴答谢宾客的深情厚意。

割礼,除了其宗教意义外,民间认为这是婚前的必要准备,是男孩成丁的标志。割礼后,男孩子不再穿开裆裤,不再与父母同睡,也不能与姐妹或其他女孩同屋或同被,更不能在长辈和妇女面前赤身裸体。

柯尔克孜女孩的“扎耳仪式”也在 5~7 岁时举行。柯尔克孜人为女儿举行扎耳仪式时,前来祝贺的宾客只限于妇女和女孩。仪式上,由一位年龄最大的妇女给女孩梳 40 条辫子,并默诵经文、祈祷祝福。然后,由民间专事扎耳朵眼的的妇女给女孩扎耳朵眼,女孩的母亲赠送给女儿一对金的或银的耳环。来宾演唱“扎耳歌”、“耳环歌”或即兴举行一些传统的娱乐活动,活跃气氛以示欢庆。仪式结束前,来宾们给扎耳朵眼的女孩赠送耳环、衣服、帽子、金属钮扣、小镜子、羽毛等物。

扎耳仪式在民间也被视为是女孩的成丁礼。由此之后,女孩不再与父母和兄弟同床同被睡觉,也不再与其他男孩混同玩耍,更不能穿开裆裤或在男性面前赤身裸体,开始严格遵循男女有别的种种讲究和妇女特有的传统规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