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师前国的国都交河故城

在吐鲁番县城西面大约 10 公里的亚尔乃孜沟中,坐落着古代西域 36 国之一的车师前国的国都——交河故城。1961 年,经国务院公布,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亚尔乃孜沟是远古时代由于洪水冲刷而形成的一道河谷。经过数千年的冲蚀,在河谷中央留存下一个平面呈柳叶状的河心洲,洲长 1650 米,最宽处

约 300 米。四周崖岸壁立,被一道 100 米宽,约 30 米深的河谷所环绕,形成

了天然屏障。远在 3000 年前,原始居民为避免野兽的侵袭和防备部落问的争战,便选择在这个河心洲上建造自己的家园。他们在坚硬的黄土层掏挖出洞室居住,开凿出通往河谷底部的通道,到河谷中取水和从事生产活动。至今, 运气好的游人还可在这里捡拾到一些古代先人留下的刮削器、尖状器、石核、石片等石器和红色彩陶片等。据《史记》记载,这些早期的土著居民属于我国古代西北兄弟民族“姑师人”。

姑师人在战国时期已进入阶级社会,其活动范围遍及今新疆东部地区, 这个河心洲当时是其重要据点之一。汉武帝元封二年(公元前 109 年)姑师为赵破奴所破,遂分为车师前后王及山北六国。《汉书·西域传》云:“车师前国,王治交河城。河水分流绕城下,故号交河”。这说明了“交河”一名的由来,也说明了这个河心洲是 2000 多年前的车师前国的都城所在地。

13 世纪末,天山北面的西北蒙古游牧贵族海都、都哇发动叛乱,多次侵犯元朝控制下的地区,交河城毁于这次兵贾之中。后人在故城发现的古代文书中;没有见到元末以后当地开始流行的察合台文以及更晚的老维吾尔文。挖掘出来的钱币、方砖、陶瓷片等遗物中,也不见有元代以后的东西。明初永乐年间,吏部员外郎陈诚出使西域,曾到过此地,留下了《崖儿城》诗一首:“沙河二流自交流,天设危城水上头。断壁悬崖多险要,荒台废址几春秋。”由此可见,当时这里已经是废墟一片。

我们现在看到的交河故城是其鼎盛时期的规模,大体为唐代的遗存。台地西北部是一片唐以前的古墓地,已被盗掘、破坏殆尽。建筑物集中在台地东南部约 1000 平方米的范围内,其东、南两面各有一个城门。建筑形式除没有城墙外,还有一个明显的特征,即大部分建筑物包括宽大的街道,都是从原生土中掏挖出来的。窑洞是在原生土中直接掏出,平房则多是切挖原生土留出四壁,然后用木头搭顶。从残留的痕迹看,有不少是多层建筑,有的下部是窑洞,上部是平房。板夹泥垛墙建筑物只占少数,有的下部是生土墙, 上部是板夹泥垛墙。

城内布局可以分为三部分:贯穿南北的一条大街把居住区分为东、西两部分。东区南部有一所气势宏伟的宅院,占地 3000 多平方米,地下地上双层建筑,有宽大的阶梯通道可以上下,在宽厚宽大的围墙外面是城内唯一的一处广场。根据考察分析,这个宅院为唐初所建,可能是安西都护府的处所, 后为天山县的官署衙门。西区分布有许多手工作坊,发现的几处陶窑遗址膛壁,经烈火焚烧已完全变成灰色。大街北端则是一座规模宏大的寺院,以它为中心构成了北部寺院区。寺院平面呈长方形,占地约 5000 平方米,由山门、大殿、僧房、庭院、水井等组成。根据建筑特征和残存的泥塑佛像分析,应为南北朝时期的建筑。院内还发现唐代莲花纹瓦当,说明唐时曾经重修。城

北还有一组壮观的塔群,中央是一座大佛塔,上部原有塑像,现已无存。四角各 25 个小塔,排列成纵横各五的方阵,总计 101 个。城中大街两旁尽是高厚的围墙,临街不见一个门窗。纵横连接的街巷把建筑群分割为若干小区, 颇似内地宋代以前城市的坊、曲。这种建筑布局足以说明,交河城在唐代曾经进行过一次有规划的重修改建,而唐代以前的旧城痕迹则早已面目全非了。

由于当地气候极为干燥,地址又远离水源,无法开垦耕种,才使得城内的官署衙门、寺院佛塔、坊曲街道等建筑物遗址得以完好地保存下来。如今游人至此,仍可以走街串巷、穿堂人室。像这样历史悠久、保存完整的古城遗址,在国内可以说是首屈一指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