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产阶级革命文学
无产阶级文学在魏玛共和国一度是一支不容忽视的力量,特别是在二十年代末到三十年代初期,它在德国文坛上占有重要的地位。无产阶级作家形成了一支庞大的队伍,并且日益壮大。在这支队伍中不仅有像汉斯·马尔希维察、维利·布莱德尔、路·图雷克、卡·格林贝格、埃·京克尔、汉·洛贝尔这样一些出身工人的作家、诗人,而且还有一些从资产阶级转到无产阶级的知名作家,他们把自己的创作同工人阶级的命运和斗争联系在一起,如约·罗·贝歇尔、埃里希·魏纳特、安娜·西格斯、路·雷恩、布莱希特、弗·沃尔夫、贝·拉斯克、卡·魏斯科普夫等。
俄国十月革命的成功,苏联的建立和日益壮大,这对各国的无产阶级革命文学的发展有极其重要的影响。1924 年,共产国际第五次代表大会号召全世界的所有无产阶级作家和革命作家在社会主义革命斗争和创建工人阶级文学的斗争中联合起来。1927 年十一月在莫斯科召开了第一次世界无产阶级和革命作家代表会议。代表德国参加会议的是贝·拉斯克、约·罗·贝歇尔、卡·魏斯科普夫等。 1928 年春,在柏林举办了德国无产阶级革命作家联盟首次公开讲演会,在这一年的十月,联盟正式成立,约·罗·贝歇尔是联盟的领导人。联盟的成立标志着一种无产阶级革命文学的出现,它不仅把自己与资产阶级文学区分开来,也与左派自由主义作家划清了界线。
1929 年秋,联盟的机关刊物《左翼路线》开始发行。德国无产阶级革命作家有了自己的组织,也有了自己的阵地,更重要的是有了自己的明确的路线,这就是团结工人出身的作家和从资产阶级站到无产阶级立场上来的作家。联盟把他们与德国共产党牢固地结合在一起,它竭力使文学事业成为无产阶级事业的一部分。①
随着联盟的成立,出现了无产阶级革命作家的第一批大型作品,这些作品为当时的德国文学带来了新的主题,新的形象和新的内容。它们描述了德国工人为争取本阶级的解放而进行的从自发到自觉的斗争,反映了资产阶级优秀作家与本阶级的决裂和世界观转变的艰难历程。《燃烧的鲁尔》(1 928) 是工人作家卡尔·格林贝格的一部大型作品,它反映战后革命危机时期鲁尔
① 参见《行动·宣言·展望——关于在魏玛共和国争取文学创作自由的斗争报告和文献》,1966 年,柏林和魏玛。
区工人的斗争;汉斯·马尔希维察的《埃森风暴)(1930)反映的是同样的题材。路·雷恩的《战后》(1930)、路·图雷克的《一个无产者的自述》
(1930)、卡·魏科列普夫的长篇小说《斯拉夫之歌》、汉·洛贝尔的长篇
《一个受殴打的人》(1930)等均是这一时期的一些有影响的作品。这里我们要对埃里希·魏纳特和汉·马尔希维察这两位作家稍加叙述,至于另外一些重要的作家,如贝歇尔、安娜·西格斯等人留到下面几章予以介绍。
埃·魏纳特(1890—1953)出身于一个工程师家庭,父亲是一个社会民主党员。青年时期他曾在工厂做学徒,后在艺术学校学习绘画,担任绘画教师,并开始文学创作。
第一次世界大战应征入伍,战场上的经历和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对他有强烈的影响,开始创作一些政治讽刺诗,并在酒吧间朗诵,与左派和共产党接触。他在左派杂志上发表诗歌;在工人集会上朗诵自己的作品,有二千多次,成为受群众欢迎的“工人诗人”,他是无产阶级革命作家联盟成立的发起人之一,1929 年加入共产党。
魏纳特是一个政治诗人,他一生从未发表过一首抒发个人情绪或者耽于哲理的诗歌,他的作品有着强烈的战斗性和现实性,正是从这种意义上来理解,他的文集被称做是一部独特的德国无产阶级革命斗争史。在魏玛共和国时期,他的诗歌揭露社会民主党的机会主义和工会的官僚政治,抨击资产阶级的贪婪和种种恶行,讽刺苟且偷安、因循守归的小平民。在法西斯势力蠢蠢欲动时,他把笔锋直指希特勒及其帮凶,提醒人民不要受骗。
这位政治诗人一直受到魏玛反动政府的迫害,他曾因所谓的侮辱德国海军荣誉而受到审讯;发出了不许他登台朗诵诗歌的命令;而法西斯上台,他被迫流亡,西班牙内战时,他参加了国际纵队,他不仅是国际纵队的一位指挥官,而且还创作了不少诗歌和通讯。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他在苏联,参加对德广播工作,1943 年被选为“自由德国民族委员会”主席。战后返回祖国,担任民主德国国民教育总局副局长,主管文学艺术和新闻出版工作。
魏纳粹的诗歌继承了海涅、维尔特的政治讽刺诗传统,强烈的政治激情,火一样的讽刺,题材的尖锐性和现实性,语言的形象性,以及可朗诵性, 使他的诗作成为德国无产阶级革命斗争中的有力武器,他成为德国无产阶级文学中的著名诗人。
魏纳特在魏玛共和国时期的诗作主要收集在《埃里希·魏纳特发言》
(1930),西班牙内战时期的作品收入《同志们》一书, 1933—1945 年流亡期间的诗歌收入《向黑夜呼唤》(1947),此外,尚有文学日记《斯大林格勒回忆录》(1951)等。
汉斯·马尔希维察(1890—1965)是一个工人出身的作家,生于一个矿工家庭,十四岁时即下井拖煤。1910 年因参加罢工被开除,一次大战时被征入伍,1919 年参加独立社会民主党,1920 年参加德国共产党。他从 1924 年起从事文学创作,1929 年加入无产阶级革命作家联盟。纳粹上台后他被迫流亡,1936 年参加西班牙国际纵队,后逃亡美国。战后返回德国,后任民主德国驻捷克大使等职。
马尔希维察的成名作报告文学《埃森风暴》(1930)记述了 1920 年鲁尔地区工人起义的斗争;长篇小说《煤矿上的战役》(1931)、《轧钢厂》
(1932)也均是描写工人的生活和斗争的作品。他的代表作是三部曲:《库
米阿克一家》(1934)、《库米阿克一家的归来》(1952)、《库米阿克一家及其孩子们》(1959),这是一部描写工人阶级的史诗性作品,形象地表现了一个从农民成长为一个走上革命道路的工人的过程,它写的是一个工人家庭的历史,而这一家庭代表的是整个德国工人阶级。此外,马尔希察还写有诗集、短篇小说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