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罗特和厄·封·霍尔瓦特
约瑟夫·罗特(1894—1939)出生于今波兰东部布罗迪的犹太人家庭。1914 年在维也纳大学攻读哲学和日耳曼语文学,1916 年志愿入伍参加第一次世界大战,后被俄军俘虏。战后在维也纳和柏林当新闻记者;1920 年迁居柏林后曾为多家报刊撰稿,1926 年还被《法兰克福报》派往苏联当采访记者。他在当记者的同时,进行文学创作,早期发表的作品有长篇小说《蜘蛛网》
(1923)、《萨伏伊饭店》(1924)等。1930 年发表的长篇小说《约伯》是他的成名作,描写一个乡村犹太教师的苦难命运,表达了对穷苦人的深切同情,有浓厚的乡土气息。接着发表的长篇小说《拉德茨基进行曲》(1932) 和《先王墓室》(1 938)是他的两部杰作。希特勒上台后罗特被迫流亡巴黎。因对政治局势的发展悲观绝望,再加上酗酒过度而致病,1939 年 5 月 27 日在巴黎一家贫民医院逝世。他去世后出版的重要遗著有长篇小《沉默的预言家》(1966)、《1911 -1939 年书信集》(1970)等。
《拉德茨基进行曲》是罗特的代表作。小说的故事发生在 1859 至 1916 年之间。作者通过特罗塔一家三代的变迁反映了奥匈帝国的兴衰。第一代步兵少尉约瑟夫·特罗塔,农民出身,1859 年在前线以自己的身体挡住敌人的子弹,救了皇帝弗兰茨·约瑟夫一世的性命,被封为贵族,晋升为上尉。后来他在儿子的教科书里发现对他的这一行动作了过分的夸大与颂扬,他大惑不解,提出抗议并面见皇帝,但未得到满意答复, 愤而辞去军职,回到乡间生活。第二代约瑟夫的儿子弗兰茨·特罗塔,他在维也纳上大学,后来依仗父亲的荣耀和皇帝的恩赐,当了地方长官,对哈布斯堡王朝无限忠诚,对捷
克的民族独立运动和奥地利社会民主党充满敌意。第三代约瑟夫的孙子卡尔·特罗塔,他在军校毕业后当了骑兵少尉。奥地利军队的腐败现象使他预感到哈布斯堡王朝的末日将临,但是他本人在这个军队中也成了一个浪荡公子。后来他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与哥萨克交战时被打死。1916 年其祖父约瑟夫和皇帝弗兰茨·约瑟夫一世先后死去。宣告了哈布斯堡王朝的覆灭。拉德茨基是 1813 年前后反拿破仑的奥军统帅,“拉德茨基进行曲”是对这位统帅和对哈布斯堡王朝往昔的颂歌,罗特以此作为小说的标题,无疑是唱了“一首奥地利的安魂曲”。在这部小说中,作者一方面反映了十九世纪中叶至二十世纪初叶奥匈帝国的社会生活,揭示了哈布斯堡王朝的腐败及其必然覆灭的命运。另一方面也渗透了作者对帝国往昔的怀恋, 对理性和人道的社会秩序的向往。
罗特的另一长篇《先王墓室》是前者的续篇,以小说主人公回忆的形式叙述 1914 年大战爆发前夕到 1938 年纳粹德国吞并奥地利为止这段时间的状况,作品的主题和基调十分类似前一部小说,不过感伤和听天由命的情调显得更加突出。
厄顿·封·霍尔瓦特(1901—1938),奥地利剧作家、小说家。1901 年12 月 9 日出生于当时属匈牙利的亚得里亚海滨的阜姆(现里耶卡)。父亲是匈牙利外交官,母亲是德—--捷后裔。他是匈牙利公民,但自称“德国作家”, 文学史家因其奥匈帝国背景,称他为奥地利作家。他从小随父母迁移,1919 年在维也纳中学毕业,接着去慕尼黑大学学习戏剧、哲学和日耳曼语言文学。1920 年开始发表作品,1923 年成为专业作家。1931 年获克莱斯特奖。德国纳粹党上台后,他被迫出走去法国,1938 年 6 月 1 日在巴黎被一株暴风雨刮断的树枝砸死,还不到三十八岁。
霍尔瓦特短短的一生中,创作了十七部剧本,三部长篇小说,还有一些诗歌和未完成的作品片断。剧本中有五部“大众戏剧”最为著名,它们是《登山铁路》(1927,1929 改写), 《意大利之夜》(1931), 《维也纳森林的故事》(1931),《卡西米尔和卡洛琳内》(1932),《信念、爱情、希望》
(1932)。这些戏剧大都描写市民阶层,人物语言具有口语色彩,并充满表明其教养水平的辞藻——所谓“教养习惯语”,这大大增强了人物形象的鲜明性和真实感。霍尔瓦特把奥地利传统的“大众戏剧”推到了新的、现实主义的高峰。他的三部长篇小说《永恒的小市民》(1930)、《没有上帝的青春》(1938)和《我们时代的一个孩子》(1938),其主人公也大都是小市民,他们的缺陷成了法西斯主义的社会基础。
由于早逝和第二次世界大战等原因,霍尔瓦特的名字被淹没了三十年之久,直到六十年代才被重新发现并引起广泛注目,批评界对他的作品给予很高的评价。现在德、奥舞台上还经常上演他的戏剧作品。
《意大利之夜》是霍尔瓦特的代表性戏剧,1930 年酝酿,1931 年完成。剧本的情节发生在德国南部一个小城,时间是三十年代初。市议员安梅茨贝格是已经资产阶级化了的老一代社会民主党人,他准备举行一次民间节日晚会,晚会取名“意大利之夜”。年青的社会民主党员马丁坚决反对在法西斯势力日益猖獗的形势下举行这样的晚会。但是,不带政治色彩的“意大利之夜”还是举行了。与此同时,该城法西斯分子也在同一地点举行“德意志之日”庆祝活动,他们宣传民族主义,高唱法西斯战歌,十分嚣张。马丁在“意大利之夜”晚会上发表讲话,抨击社会民主党领导的涣散无能和缺乏战斗目
标。但是法西斯分子还是乘机袭击,并侮辱市议员。马丁和他的同伴很快救出了他,把法西斯党徒赶走,而这位社会民主党议员并未吸取教训,仍认为魏玛共和国“决没有面临迫在眉睫的威胁”。
霍尔瓦特在希特勒上台前夕,用这出政治喜剧向人们发出警告。他批判了右翼社会民主党人面对日益猖獗的法西斯势力在政治上软弱无力,毫无作为,批评了小资产阶级对法西斯主义漠不关心的态度,同时也嘲讽了纳粹党徒的专横无耻。全剧有七个场景,作品中的“教养习惯语”十分明显,人物身份不同(如市议员、酒馆老板、各种社会民主党人、法西斯分子等),他们所用的语汇也各异。通过他们的对话,准确地揭示了人物的意识,突出了他们的个性。
1938 年发表的长篇小说《我们时代的一个孩子》,以第一人称形式叙述一个青年的经历。主人公因失业生活所迫加入军队,成了唯命是从的工具, 在保卫祖国安全的欺骗宣传下,参加了对邻国的军事侵略。他所在部队的上尉无法忍受屠杀平民的暴行,在一次战斗中有意丧生;他不了解真相,还前去抢救,结果自己手臂负伤,成了终身残废。他告别部队,去给上尉的遗孀送遗书,然后返回家乡, 思考自己的经历。最后他象一个孩子,茫然不知所措,在严冬里冻死在户外。小说反映了 1929 年后的世界经济危机的年代里, 德国小市民阶层如何寄希望于纳粹,因而成为纳粹德国的社会基础这一历史教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