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歇尔和布莱德尔

约翰内斯·贝歇尔(1891—1958),德国诗人、小说家,生于慕尼黑一个高级法官家庭。中学毕业后在柏林、慕尼黑和耶拿大学攻读医学、文学和哲学。从 1911 年起开始文学创作,次年为表现主义刊物《行动》撰稿。1913 年与几个志同道合者编辑《新艺术》杂志,投入表现主义文学运动。第一次世界大战时他拒绝服兵役,经常变换住地。1917 年参加独立社会民主党,第二年参加斯巴达克同盟,1919 年加入德国共产党。这个时期他发表的重要诗集有《崩溃和胜利》(1914)、《致欧洲》(1916)、《友爱》(1916)、

《新诗集》(1918)等。这些诗作以幻象、讽喻和宗教象征代替对现实的真实描绘,在形式上一味追求新颖怪诞,具有表现主义的特征。但在部分诗篇中反战主题也是十分突出的。

魏玛共和国时期,贝歇尔领导了二十年代的无产阶级革命文学运动。他这时和弗·沃尔夫、托勒尔等一起脱离表现主义。1927 年访问苏联,回国后倡办《无产阶级文艺通讯》(192—1929),培养了一批有成就的工人作家。1928 领导成立“无产阶级革命作家联盟”,出版机关刊物《左翼路线》(192

—1932),这个时期他出版的重要诗集有《在列宁的灵柩旁》(1924)、《王位上的尸体》(1925)、《宏伟的计划》(1931)等。此外,还有长篇小说

《莱维西特,又名唯一正义的战争》(1926),揭露世界帝国主义正在策划新的战争,而如果社会主义革命爆发,那就是“唯一正义的战争”。

1933 年希特勒上台,贝歇尔被迫流亡奥地利、瑞士、捷克、法国和苏联, 积极参加反法西斯斗争。1935—1945 年在莫斯科任《国际文学》(德文版) 主编。 1945 年 5 月战争结束后不久,他就回到德国苏占区,任德国民主革新文化联盟主席,并参与创办文学杂志《思想与形式)。1953—1956 年任民主德国艺术科学院院长,1954 年起任文化部长,直至逝世。

贝歇尔的后期创作,从古典文学中吸取营养,创造了自己的独特的风格。这时他写了许多古典式格律严谨又具有革命思想内容的抒情诗。重要诗集有《幸福寻找者和七大牵累》(1938)、 《十四行诗集》(1935—1938)、再生》(1940)、《还乡集》(1946)、《新德国民歌》(1951)和《德国十四行诗》(1952)等。还有自传性长篇小说《告别》(1940)和剧本《冬季战役》(1952),前者描写一个资产阶级家庭出身的青年汉斯,告别他的家庭,也告别他的阶级,和无产者结合在一起的故事,小说反映了 1900 至

1914 年间德国社会生活的画面,后者描写德国军队在莫斯科郊外失败的情景。贝歇尔也著有诗论多种,如《保卫诗歌》(1952)、《诗的信仰》(1954)、

《诗的力量》(1955)、《诗的原则》(1956)等。

《1937 年哀祖国》、《三人谣》、《德国在呼唤》、《德意志,我的忧怨》等都是贝歇尔后期的一些代表性诗作,现把最后一首介绍如下:

祖国,我的忧怨, 朦胧中的故国—— 天,蔚蓝的天, 你是我的快乐。

有一天我要这样讲: 当我流亡的时候, 我为了对你颂扬, 曾寄给你一曲轻歌。我曾向你献诗,

希望你能统一, 并且让我在黑暗里和你一同哭泣⋯⋯

天明了,蔚蓝的天, 和平已经恢复—— 德意志,我的忧怨,

你也是我的快乐。 (钱春绮译)

这首诗写于 1949 年,德意志祖国刚从战争的重大灾难中站起来,要清算纳粹德国的罪恶,要恢复,要统一。短短十六行诗,诗人多次重复用了“祖国”、“忧怨”、“快乐”等词,充分表达了对德意志的无限深情。诗人为陷入黑暗的祖国而哭泣,在流亡时曾用诗歌寄托思乡之情;现在重返祖国, 看到了蔚兰的天,快乐、喜悦之情溢于言表;诗人热切地盼望和平、统一。在这首短诗中,包含了丰富的内容,并富有优美的韵律,确是贝歇尔的上乘之作。

维利·布莱德尔(1901—1964)生于汉堡工人家庭。小学毕业后就去一家造船厂学车工,参加社会主义工人青年团,1918 年加入斯巴达克同盟,第二年成为德国共产党员。他在 1923 年参加汉堡工人起义,被捕入狱两年,在狱中研究法国革命,写成《马拉,人民之友》(1924)一书。出狱后在一条轮船上当机工助手,到过葡萄牙、西班牙、意大利和北非等地。1928 年进汉堡“N和K机器厂”当车工,由台尔曼介绍在《汉堡人民报》当工人通讯员, 因写了触犯当局的文章,以“文艺叛国罪”被判两年监禁。在狱中写了长篇小说《N和K机器厂》(1931)、《罗森霍夫街》(1931),反映二十年代德国工人的艰苦生活和革命斗争,是德国早期无产阶级革命文学的重要作品。从此,布莱德尔的名字开始在文学界流传。1932 年应邀访问苏联。

纳粹执政后,他于 1933 年 3 月被捕,在菲尔斯比特集中营关了十三个月,释放后逃往布拉格,后根据这段经历写成长篇小说《考验》(1934)。这部作品以两个共产党员为中心人物,真实地描写了他们在法西斯集中营的经历和体力上、精神上所受到的考验。这是第一部揭露集中营残酷暴行的作品,出版后被译成十七种文字,影响很大。1934 年他与贝歇尔到莫斯科,列席全苏作家代表大会,会后留居苏联,从事国际革命作家联盟工作。1936 年, 与布莱希特、福伊希特万格一起合编文艺月刊《言论》。1937 年赴西班牙参加支援西班牙人民的反法西斯斗争,任台尔曼营政委。后来他又回到苏联。这个时期完成的重要作品有:描写纳粹统治初期共产党员和工人群众进行地下斗争的长篇小说《你的不相识的兄弟》(1937),描写西班牙反法西斯斗争的中篇小说《埃布罗河上的遭遇》(1938),以自己的革命斗争经历和亲友们的生活作素材的《亲戚和朋友》三部曲第一部《父亲们》(1941)。特别是后者通过汉堡一个工人家庭的命运,艺术地反映了德国工人运动在十九世纪末至二十世纪初的发展变化,批判了社会民主党机会主义领导集团背叛革命的行径,并从工人阶级的角度刻画了当时的社会生活面貌。这部小说的发表使作者获得很大声誉。三部曲第二部《儿子们》和第三部《孙子们》分别于 1949 年、1953 年出版,反映了 1915 至 1948 年的社会历史。

1945 年纳粹投降,布莱德尔随苏军回到德国,参加祖国重建工作。1952

—1957 年任《新德意志文学》杂志主编,1954 年任艺术科学院副院长,1962 年为院长。他曾两次获得民主德国国家奖。这个时期他发表的重要作品有:

控诉纳粹罪行的中篇小说《沉默的村庄》(1949),记述劳动人民团结互助在五十天内重建一个被洪水毁坏的村庄的报告文学《五十天》(1950),电影脚本《台尔曼》(1954—1955),以自己在罗斯托克领导民主建设的艰苦历程为素材写成的长篇小说《新的一章》(1959—1964)。1955 年他曾来中国访问,去过延安,写有《枣园的宴会》(1956),记叙中国人民的革命斗争故事。1964 年 10 月 27 日布莱德尔在艺术科学院的一次会议上因心肌梗塞猝然去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