卡内蒂

艾利亚斯·卡内蒂(1905--),英籍德语作家,但他童年和青年时期主要是在维也纳度过的,也有人把他视为奥地利作家。他出生在保加利亚的鲁斯丘克,祖上是西班牙犹太人。童年时随父母去英国,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 父亲因受震惊而去世, 他和母亲搬到维也纳和苏黎世居住,开始学习德语, 以后他一直把德语视为母语,终生用德语写作。他在德国的法兰克福完成中学阶段的学业,1924 年入维也纳大学攻读自然科学,1929 年获化学博士学位。后来定居维也纳,潜心研究历史和文学,并开始写作;其间去柏林做过翻译工作。他结识了当时维也纳的一些著名作家,如克劳斯、穆齐尔、布罗赫, 并阅读卡夫卡的作品,这四位作家对他后来走上文学创作道路影响很大。1938 年纳粹德国吞并奥地利,卡内蒂从维也纳流亡英国,取得英国国籍, 至今一直在英国定居。

卡内蒂经历两次世界大战,并长期在动荡的欧洲社会中生活,亲眼目睹人性泯灭、人欲横流的种种丑恶现象,促使他对重大的社会问题进行思考。早在三十年代他就认为,现在的世界是疯子的世界,计划写八部系列长篇小说,总题为《疯子的人间喜剧》,以八个处于疯狂边缘的人物为主人公,用怪诞、荒谬的手法表现这个正在崩溃的世界。1935 年完成第一部《迷惘》出版。但后来因为种种原因,其他几部没有完成。

他流亡英国后,把思考的重点放在对生、死、权力和群众的关系等哲学、人类学问题上,写下了许多文章、随笔、杂感、日记,结集出版的有政论集

《群众和权力》(1960 )、游记小说《马拉克什的声音》(1968)、《人间, 1942—1972 年笔记》1973)、长篇小说《耳闻证人》(1974)、杂文集《文字的良心》(1975)等,还有三部自传体小说:《获救之舌》(1977)、《耳中火炬)(1980)、《眉目传情》(1985)。此外,他还创作了剧本《虚荣的喜剧》(1950)、《确定死期的人们》(1956)以及描写卡夫卡与女友费丽丝爱情的作品《另一起诉讼》(1969)等。

卡内蒂是一位长期流亡、以四海为家的作家,富有国际性,熔欧洲各民族传统于一炉,并受中国古代文化的影响。他有着细致的观察力,作品具有内省、深沉、探索人生的特点。过去由于战乱的原因,他的作品没有引起大的反响,到了六十年代后批评界高度评价他的创作,这位作家又被重新发现。1972 年获毕希纳奖。1981 年由于他的“作品具有辽阔的视野、丰富的思想和艺术的力量”而获得诺贝尔文学奖。

长篇小说《迷惘》是卡内蒂准备写的《疯子的人间喜剧》八部小说的浓缩,于 1935 年首次在维也纳发表,但当时没有引起多少反响。后来,这部小说在英国、美国、法国出版后,倒流回德语文学领域,逐渐引起重视。现在它已在世界文坛上占有重要位置,被译成十几种文字,我国出版了三个译本。

这部作品以怪诞的手法,描述了一个荒谬的故事:二、三十年代的维也纳,住着一位学识渊博的汉学家彼得·基恩教授。他是一个书呆子,爱书如命,个人藏书达 25000 册,整天钻在故纸堆里阅读研究;他笃信孔孟之道, 对社会现实十分隔漠。基恩为了保护书而娶了女管家苔莱泽为妻。这个女人贪婪、狠毒,不仅霸占了基恩的财产,还把他赶出住所。基恩流落街头后, 遇到骗子驼背侏儒菲舍尔勒,身边带的钱财又被骗光。后来他落入凶残的看门人、苔莱泽的姘夫普法夫之手,在精神上和肉体上又受折磨,甚至被关在一间黑暗的小屋里,受尽凌辱。最后,基恩依靠弟弟格奥尔格的帮助才赶走这些无赖,夺回了住宅和藏书。但他在精神上已受到极大创伤,对这个世界感到迷惘和恐惧。在幻觉中,他放火焚烧自己的住所,与藏书同归于尽。

《迷惘》富有极强的象征意义,它表明了现实世界道德和人性沦丧,精神同物质至上的信条如何发生冲突,精神如何被贪欲毁灭的深刻寓意。小说以纳粹主义残酷地玩弄权术为背景,蕴含着深远的预见性。全书四十余万言, 分三部。第一部《没有世界的头脑》,第二部《没有头脑的世界》,第三部

《世界在头脑中》,这几个标题也发人深思。卡内蒂善于塑造畸形的人物形象,尤其是对人物外貌和对心世界进行夸张的、漫画式的刻画,用喜剧式的幽默描写悲剧故事,给人以深刻的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