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现主义

表现主义与印象主义、象征主义一样,也是发端于造型艺术(法国的塞尚、荷兰的梵高,在德国是集聚在“兰色骑士”和“桥”周围的艺术家), 不久就被移植进文学领域。还在战前,一批年青人以反对派的姿态登上文坛, 他们不像印象主义那样疏远现实,满足于美学上的愉悦,也不去追求象征主义的神秘,而是怀着一种“新的激情”,去呼唤“新人”和一种“狂热的生活”,呼唤行动和共感。他们瞩目现实,介入社会。动荡的社会使表现主义带有一种浓烈的政治色彩。那个时代的著名评论家赫·巴尔在一篇文章中指出:“从没有一个时代被这样的惊吓,被这样的死亡恐怖所震动。从没有一个世界如此坟墓般的寂静。人从没有变得这样渺小。他从没有这样的畏惧。和平从没有如此遥远,自由从没有如此的死亡。现在危急在呼喊:人在向自己的灵魂呼喊,整个时代成了唯一的呼救。艺术也在同声喊叫,直喊进阴沉的黑暗,它在呼喊救命,它在朝灵魂呼喊。这就是表现主义。”①巴尔在这段话里阐释了表现主义和时代的关系。“表现主义主要是世界大战和革命高潮时期的文艺——启示录的幻景和兴奋的预言,噩梦和希望,‘毁灭和胜利’ 的文艺”。②

表现主义要建立一种新的价值观,追求的是一种新的风格,是对理性主义的和实证科学以及自然科学决定论的一种反拨,是朝向精神艺术方向发展

① 特引自马尔梯尼:《德国文学史》,第 538 页。

② 《德国近代文学史》,苏联科学院编,第 156 页,人民文学出版社。

的决定性转折。因此,可以说它是一种精神的创作,而不是一种经历或情绪的创作,不言而喻,它既是印象主义的对立物,也是自然主义的对立物。

表现主义者多是一些幻想家,在这一点上他们与浪漫主义者一样,要用诗人的幻想去重新塑造世界,去对人进行更新。不同的是,他们不像浪漫主义者那样遁进中世纪,而是积极的入世的,要把自己的幻想变为现实去行动。这样介入政治介入社会,且多是表现为激进的,甚至怀有一种宗教狂热的。当然这仅是从表现主义的整体上而言,它也有拒绝革命,逃避现实,否定进步的另一翼。

这里顺便要介绍一下,随着表现主义的衰落而出现的另一种文学思潮: “新实际主义”。这种思潮不仅表现在文学艺术上,也表现在日常生活、兴趣爱好上。针对表现主义作家的混乱的感觉和狂热的精神,新实际主义主张摒弃多愁善感的务实精神,坚持实用主义、功利主义,提倡在应用价值中去发现时代的美。当时的一位新实际主义的理论家肯特就写道:“事实粉碎了一种虚假的感情作品,它的作用比诗人的全部想像都更为直接更为惊人”。新实际主义的代表作家主要有埃凯斯特纳(1899—1974),他的作品有诗歌和长篇小说《法比安》(1931)等,赫·克斯腾(1900—),主要作品有长篇小说《约瑟夫寻找自由》(1928),《一个放纵的人》(1929 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