弗·沃尔夫和安·西格斯

弗里德里希·沃尔夫(1888—1953),出生于莱茵河畔诺伊维特一资产阶级家庭。中学毕业后入伍服役一年,当过轮船司炉。后来在慕尼黑学习造型艺术,不久去柏林和波恩学医。1912 年获医学博士学位。1913 年在轮船上当医生。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他在前线任军医,目睹战争的恐怖和残酷, 思想认识逐步提高。1918 年他参加了德国十一月革命,被选为德累斯顿工人士兵委员会成员。1920 年在鲁尔区参加工人反对“卡普暴乱”的斗争。1922 年在符腾堡地区当医生。1928 年加入德国共产党。1933—1945 年流亡瑞士、法国、苏联,其间曾去美国和北欧作演讲旅行。1945 年作为苏军医生回到德国。1949—1951 年任民主德国首任驻波兰大使。

弗·沃尔夫曾参加表现主义文学运动,早年的剧本如《穆罕默德》

(1917)、《这就是你》(1919)、《黑色的太阳》(1921)等,都具有表现主义特色。后来他逐渐离开表现主义,密切结合现实革命斗争,创作了以农民战争为题材的历史剧《贫穷的康拉德》(1923)、社会剧《氰化钾》(1929) 和反映奥地利水兵起义的《卡塔罗的水兵》(1930)。《泰扬觉醒了》(1931) 则是描写中国青年工人走上革命道路的剧本。他在流亡期间,创作了不少优秀的剧本,著名的有《马门教授》(1934)、《特洛伊木马计》(1937)和

《博马舍》(1941)等。战后他的主要剧作有《女村长安娜》(1950)和《托马斯·闵采尔》(1953),前者反映民主德国的现实生活,后者写十六世纪德国农民战争领袖闵采尔的英雄事迹。

弗·沃尔夫一生写了二十五部剧本。除剧本创作外,他还写了不少小说、诗歌、论文、随笔、童话,其中著名的有长篇小说《两人在边境》(1938)、

《儿子们归来》(1944)和《飞碟》(1951)。

剧本《马门教授》是弗·沃尔夫的代表作,写于 1933 年,1934 年首演, 1935 年正式出版,加了个副标题;《西方民主的悲剧》;1938 年被拍成电影, 在反希特勒法西斯斗争初期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马门教授》体现了作者的戏剧创作风格,他一贯主张“艺术就是武器”。这个剧本以犹太人受迫害为主题,揭露了法西斯掌权初期的种种罪行。主人公马门教授是一位犹太医生。他一手创办了一家外科医院,勤恳工作, 医术高明,为人正直,不问政治。他深信科学和政治无关。国会纵火案前后, 德国法西斯势力煽动并蛊惑群众反对共产党、迫害犹太人,他医院里的医生、护士、病人也卷入这场斗争。这与马门教授“纯科学、超政治”观点发生了矛盾。尤其是在家里,他儿子罗尔夫是共产党员,正积极参加集会游行、散发传单、反对纳粹党的反动行径。于是父子俩发生尖锐冲突,最后父子决裂,

罗尔夫出走。马门教授尽管想避开政治,但由于他是犹太人,受侮辱、受迫害的事件不断降临到他和他的家人头上,他最终还是成了纳粹种族理论的牺牲品,在激愤和痛苦中举枪自杀。死前他认识到罗尔夫选择的路是正确的, 向儿子致以最后的问候。

这个剧本共四幕,作者针对当时不少人对纳粹政权的认识尚非常模糊的时候,写出这样一部时代性很强的戏剧,一幕幕揭露和剖析,确实发生意想不到的效果。剧本语言尖锐、生动,各种人物的个性十分鲜明。

弗·沃尔夫的长篇小说《两人在边境》,发表于 1938 年,也是一部反法西斯的作品。描写共产党人汉斯受德国共产党派遣,来到德捷边境捷克苏台德农村,负责与国内外反法西斯战士的联络工作。汉斯在越过边境时不幸受伤,他住在老农妇玛丽家中,受到她女儿、纺织厂女工露妮的照料。后来两人渐渐产生感情,由相爱而结婚。汉斯与工厂木工尼尔接上了关系,把反法西斯传单秘密运回德国,又把德国工人援助西班牙人民的捐款转送到马德里。不久纺织厂也发现传单,厂方十分恐慌,有意制造了一些事故,甚至把尼尔投入监狱。工人非常愤怒,举行全厂大罢工。汉斯因不能暴露身份,拒绝站岗,默默承受着工人们对他的误解和指责。他妻子露妮理解丈夫,鼓励他不要因为被工人误解而泄气。在为受害的罢工领导人弗兰茨举行葬礼时, 工人们团结战斗,拉响了各家工厂、轮船和火车的汽笛,获得成功,使敌人十分惊恐。这时,汉斯必须回德国与抵抗组织取得联系,而妻子快要临产。汉斯和露妮为了反法西斯事业,两人在边境镇静和理智地告别。这部小说歌颂了一个德国共产党员及其妻子在边境开展艰苦卓绝的反法西斯地下斗争的光辉事业,在三十年代具有典型意义。

安娜·西格斯(1900—1983),原名内蒂·赖林,出生于美因兹市一古玩商和艺术鉴赏家家庭。中学毕业后入科隆和海德堡大学学习历史、艺术史和汉学,1924 年获哲学博士学位。后来去一些国家考察社会问题,加深了对社会矛盾的认识。 1928 年加入德国共产党,并参加“无产阶级革命作家联盟”。同年发表处女作短篇小说《圣巴巴拉的渔民起义》,获得好评。1930 年出版短篇小说集《去美国大使馆的路上》,展示了 1927 年国际无产阶级抗议美国司法机构非法判处美国工人死刑的斗争。长篇小说《战友们》(1932) 描写 1919—1929 年间匈牙利、保加利亚、波兰、意大利和中国革命者的斗争事迹。

1933 年希特勒上台,她流亡国外,先在布拉格、巴黎从事反法西斯工作,

1940 年流亡墨西哥,参与编辑《自由德国》杂志,并任“海涅俱乐部”主任, 推动反法西斯统一战线的组成。她还出席过第一、二、三次国际作家保卫文化大会。在流亡期间,她完成的长篇小说《人头悬赏》(1933)、《二月之路》(1935)、《拯救》(1937)、《过境》(1944)和中篇小说《已故少女们的郊游》(1946)都较有名。长篇杰作《第七个十字架》(1942)使她获得国际声誉。 1947 年,她回到柏林,参与创建德国艺术科学院、并长期担任民主德国作家协会主席(1978 年起改任名誉主席)。这个时期发表的重要作品有长篇小说《死者青春长在》(1949)、《抉择》(1959)、《信任》

(1968),中短篇小说集《第一步》(1952)、《蜂房》(1953)、《加勒比海故事集》(1962)、《弱者的力量》(1965)、《渡航》(1971)和《石器时代——奇遇》(1977)等。西格斯关心中国的革命斗争,并写过一些这方面的小说和随笔,如《战友们》(1932)、《计秒表》、《驾驶执照》等。

1951 年曾来中国访问,回去后发表游记《在新中国》。

《第七个十字架》是西格斯的长篇名著,小说描写了 1937 年 10 月的一天,有七个被囚在威斯特霍芬集中营里的人逃了出来,集中营司令官下令把营房前七棵法国梧桐修剪成七个十字架,并发誓七天之内一定要抓回全部逃犯,处死在这七个十字架上。法西斯分子动用了警察、军队、报纸、电台等一切手段,在全国布下天罗地网,试图抓回这七个逃犯。不到一小时,第一个逃亡者鲍特勒被抓了回来。六小时后,第二个逃亡者佩尔兹也被抓住。第三个逃亡者是杂技演员贝罗尼,他得到同事母亲的掩护,躲过了第一天,可是第二天住房被包围,他在穿越屋顶时不幸中弹,后来死于医院中。第四个逃亡者、老共产党员瓦劳曾参加过多次战斗,但被人出卖,在第二天晚上被逮回集中营。经过严刑拷打,英勇不屈而死。法西斯分子在两天内逮住了四个逃犯,决定悬赏缉拿另外三名。第五个逃亡者费尔格拉贝在警察特务森严密布的罗网下,第四天上午去自首了。第六个逃亡者阿丁格尔是一个农民, 他因为家庭宿怨被邻村村长告发而被关进集中营,这次逃亡出来后,因疲劳紧张过度,死于回家途中。只有第七 60 个逃亡者,青年工人、共产党员海斯勒永远没有被抓回。他在集中营里时曾受到瓦劳的教育和帮助。他生性倔强、勇敢,从集中营逃出来后,骗过摩托巡逻兵的盘查,来到城市混进教堂宿了一夜;又在女裁缝那里换了衣服。他依靠同志、朋友和工人们的掩护和帮助,历经艰险,最后得到一位荷兰船长的侄子的身份证、护照和过境许可证,于第八天早晨成功地逃出了德国。追捕期限已过,集中营里第七个十字架始终空着。新来的集中营头目只得下令砍掉这七个十字架。海斯勒逃亡的成功,预示着反法西斯斗争的必然胜利。

这个作品除了深刻的思想意义外,在艺术手法上采用了平行并列的手法。西格斯分别描述了七个逃亡者的行动。他们来自不同的社会阶层,有不同的政治观点,也由于不同的原因而被关进集中营。他们有不同的性格和精神面貌,在逃亡过程中接触到各种各样的不同人物,后来也在不同的情况下有的被抓回。作者通过塑造这些人物形象,集中说明了一点:逃亡者的行动不是一件私人事件,而是一个巨大的社会事件。这七个逃亡者中,作者着意刻划了瓦劳和海斯勒两个人物。在政治品质和个人性格方面,瓦劳是最优秀的,但在斗争中倒下去了,可是他在精神上却为活着的人们(包括海斯勒) 树起了一面永恒的胜利旗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