亨利希·曼和黑塞

亨利希·曼(1871—1950),是托马斯·曼的哥哥,也生于商业城市吕贝克。他青年时代在书店和出版社工作,后来在柏林和慕尼黑的大学学习。1894 年开始发表小说,早期重要作品有长篇小说《在懒人乐园里》(1900), 通过对交易所经纪人、投机商人、银行家和暴发户的描写,辛辣地讽刺了柏林新闻界和交易所。长篇小说《垃圾教授》(1905),描写了中学教师拉特的两面性,借以抨击德意志帝国的教育制度,揭露资产阶级道德的虚伪堕落; 这部小说后由剧作家楚克迈耶改编成电影,名为《兰天使》(1930),放映后引起轰动。另一长篇小说《小城》(1909)以意大利为背景,通过一个剧团在小城的演出,描写了一次大战前意大利的社会生活,是对民主制度的一曲颂歌。

亨利希·曼的代表作是长篇小说《臣仆》(1918),这部作品完成于 1914 年。但由于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当时未能出版。在创作长篇小说的同时, 他还发表了不少中、短篇小说和一些剧作。一次大战前后,他写了大量政论, 抨击德国帝国主义的战争政策,号召进步作家投入反战运动,对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表示由衷的拥护。政论中最著名的是《左拉论》(1915),它以拿破仑三世——威廉二世、普法战争——第一次世界大战、左拉——亨利希·曼三重伪装,借十九世纪下半叶时的法国含沙射影地攻击正在进行战争的德意志帝国。重要政论集有《权力和人》(1919)、《理性的独裁》(1923)、

《七年》(1929)和《精神与事业》(1931)。

1933 年法西斯上台,亨利希·曼流亡法国,他和高尔基、罗曼·罗兰等一起反对希特勒暴政和侵略政策。在此期间,完成了杰出的长篇历史小说《国王亨利四世的青年时期》(1935)和《国王亨利四世的完成时期》(1938)。1940 年法国沦陷前夕,他流亡到美国。在那里完成了自传《观察一个时代》

(1944)和长篇小说《呼吸》(1949)。二战结束正当他准备回德国时,不幸病逝。后遵照遗愿,骨灰运回柏林安葬。

长篇小说《臣仆》是亨利·曼最重要的小说,它是《帝国》三部曲中最成功的一部,另两部为《穷人》(1917)和《首脑》(1925)。《臣仆》创作于 1912—1914 年间,完成后于 1914 年 7 月先在慕尼黑著名杂志《时代画

报》上连载,但因一次大战爆发,于 1914 年 8 月 13 日遭到禁止,中断登载。

1918 年才让出版,大受欢迎,六星期内销售十万册,创当时的新记录。

《臣仆》可以说是威廉二世时代的真实记录,它不仅揭露批判了德国的资产阶级,而且对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的整个德意志帝国也作了全面的揭露批判。小说通过主人公狄德利希·赫斯林的一言一行,塑造了德国进入帝国主义阶段谄媚君主的忠顺臣仆的典型形象。赫斯林的父亲是旧普鲁士军官,战争中发了财开了造纸厂,母亲是一个懦弱的人。赫斯林自小性格就非常复杂。在家里在学校里,他都欺软怕硬。大学毕业后回到家乡继承父业。他在激烈的政治斗争中见风使舵、左右逢源,最后无耻地投向保皇党。贯穿他一生的是又胆小又残忍,害怕权势又崇拜权势,在强者面前是奴才,在弱者面前是暴君,这样一个体现了当时德国一切忠诚臣仆各种特点的典型。无限忠于德皇的奴隶劣根性是当时德国资产阶级的本质特征,亨利希·曼塑造了这样一个典型,使《臣仆》成为德国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一部重要代表作。小说在艺术上的主要特点是运用讽刺的笔调刻划人物形象,然后用这些形象进行深刻的揭露,其次是广泛使用夸张和对比的手法,彻底暴露主人公的内心世界和外形特征。看完全书,对赫斯林无不感到可憎,都会有“赫斯林—

—丑恶”(德文原义)的感觉。小说第六章中,赫斯林在威廉一世纪念像揭幕典礼上的演讲和表现,一方面反映出德国帝国主义侵略和扩张的野心,另一方面也显露了赫斯林之流色厉内荏的本质。当他正大言不惭地讲述德意志帝国的光荣历史时,一阵暴风雨袭来,他吓得赶忙躲在桌子底下的丑态,使人忍俊不禁。全书语言幽默生动,形象鲜明,讽刺性很强。

历史小说《亨利四世》,是他另一部重要小说。该书分上下两部:《国王亨利四世的青年时期》(1935)和《国王亨利四世的完成时期》(1938)。这部作品取材于十六世纪法国宗教战争。代表封建势力的天主教集团与代表新兴资产阶级的胡格诺教派,前后进行了三十多年战争。当时法国南边的纳瓦拉公国的王后珍妮是一个胡格诺教徒,她常用人文主义思想教育和影响她的儿子亨利。亨利属波旁家族,这波旁家族又是十六世纪在朝的法国统治王族瓦罗亚的近亲旁支。后来珍妮成了南方新教胡格诺派的首领。不久,珍妮去世后,亨利成为新教首领。1572 年,十九岁的亨利带领大批新教贵族前往巴黎和玛果公主结婚。但天主教集团首领洛林公爵吉士和太后卡塔林娜乘机策划了屠杀胡格诺教徒的“圣巴托洛美惨案”。亨利带去的贵族、将士大部被杀,他自己遭软禁,被迫改信天主教。卡塔林娜所以不杀亨利,主要是用亨利来牵制觊觎王位的洛林公爵吉士。亨利最后终于逃出巴黎,返回南方, 与胡格诺派一起继续进行斗争。他以南方为基础,进行经济改革,争取到新

的支持者。查理九世死后,继位的亨利三世软弱无能,失去了对全国的控制。由于瓦罗亚家族没有后裔,便立波旁家族的亨利为王位继承人。不久亨利三世被天主教联盟谋杀。亨利依法成为法国国王,是为亨利四世。1590 年他出兵击败了西班牙和天主教联盟的军队。为了争取巴黎的天主教徒,不使国家动荡,他以国事为重,本着人文主义的宽容原则,违反他的胡格诺朋友们的意愿,再度改信天主教。对于北方的其他城市,亨利也一一用外交、经济手段加以占领,使国家得到统一。亨利四世为了民族的统一和国家的强大,采取了经济、政治、法律等各方面的措施,并努力改善连年遭受战争灾难的农民的生活,赢得了百姓的拥护和爱戴。1598 年亨利在南特颁布《南特敕令》, 宣布天主教为国教,但胡格诺新教徒也享有一切平等权利。这一民主政策结束了宗教对立和宗教战争,促进了国家的繁荣昌盛。亨利对发展经济和欧洲和平事业的努力,特别是他代表新兴市民利益的内外政策,激起了天主教反动势力的仇恨。他们多次派刺客暗杀他,终于在 1610 年 5 月 13 日被刺死, 法国人民十分悲痛,为他守灵三周。亨利四世为法国统一,为建立法兰西民族国家,为上升时期的资本主义的发展立下了功绩。

亨利希·曼在这部历史小说中,借古喻今,以一个博得人民爱戴、代表民族利益的开明君主,影射抨击残酷迫害人民、制造民族灾难的希特勒独裁统治。亨利的一生始终以民族、国家利益为重。他几次改宗天主教,完全是为了顺应发展、顺乎民心,为了国家的统一和民族的利益。作者塑造这样一位领袖形象,这和法西斯匪徒把希特勒吹捧为德国人民的“领袖”形成鲜明的对比,因此,这虽是一部历史小说,但在反法西斯斗争中却有着很大的现实意义。

赫尔曼·黑塞(1877—1962),出生于符腾堡地区的卡尔夫镇一个新教牧师家庭。他是与曼氏兄弟同一时期的现实主义作家。1891 年迫于父命进毛尔布龙神学校学习,但他不堪忍受摧残身心的经院教育,半年后就逃离该校。1892 年至 1899 年,当过学徒工、书店店员等,靠自修研攻文学。1899 年出版第一部诗集《浪漫主义之歌》和散文集《午夜后一小时》,在文坛上初露头角。后来陆续出版中、长篇小说《彼得·卡门青德》(1904)、《在轮下》

(1906)、《盖尔特鲁德》(1910)、《罗斯哈尔德》(1914)和《克努尔普》(1915)等,这些作品描写了艺术家的孤独心境和城镇日常生活,显示了作者对自然和社会观察细微,语言文字优美的特点。

黑塞热爱东方文化,潜心研究中国古代哲人老庄的学说。1911 年曾到印度旅行,1912 年迁居瑞士。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他积极投入反战运动,发表反战文章,并与罗曼·罗兰建立了友谊,中篇小说《席德哈尔塔》(1922) 是献给罗兰的。德国十一月革命时,他站在革命一边;但革命失败,他对德国失去信心,1923 年加入瑞士国籍,住在乡间,基本上过着一种隐居的生活。这个时期,他发表的重要作品有长篇小说《德米安》(1919)、《荒原狼》

(1927)、《纳尔齐斯和戈尔德蒙德》(1930)和《东方之行》(1932)。第二次世界大战中,他对希特勒法西斯暴行十分愤慨,对现代文明产生了更为深刻的怀疑,在现实生活中找不到解决问题的良策,便只能从精神上寻求寄托和探索答案。1943 年发表最后一部长篇小说《玻璃珠游戏》,体现了他的哲学思想和人道主义理想。

黑塞在创作小说的同时,一直没有停止诗歌创作,1937 年和 1942 年两次出版《诗集》。他还写了不少散文,其中部分是以中国历史为题材写的散

文和童话。他的重要散文集有《早期散文》(1949)、《晚期散文》(1951) 和《回忆之页》(1937 初版,1959 再版扩充)。

黑塞的作品把浪漫主义,现实主义和心理分析学结合在一起,熔传统的欧洲文化和古代东方文化于一炉。他侧重从精神和心理领域来描写和分析现实社会,洞察力强,语言优美,文笔流畅,生动幽默,具有浓郁的抒情味和深刻的哲理性。1946 年他获得诺贝尔文学奖金,授奖证书上写道:“由于他的富于灵感的作品具有遒劲的气势和洞察力,也为崇高的人道主义理想和高尚风格提供一个范例。”五、六十年代以来,西方社会中不少人因为厌恶资本主义社会的所谓“文明”,厌恶战争,从黑塞的作品中寻得精神上的慰藉和解脱,因此掀起了持续的“黑塞热”。

长篇小说《在轮下》是黑塞的早期代表作,发表于 1906 年。小说主要描写一个很有才能的青年在成长过程中受到的摧残,猛烈地抨击了德国的教育制度。主人公汉斯·吉本拉特是一个勤奋聪明的学生,母亲早死,父亲是一个胸襟狭隘的代理商。汉斯的聪明好学,是他父亲、牧师和教员的骄傲。但为了通过“邦试”进神学校学习,他被迫放弃了一切娱乐,身心受到很大影响。进了神学校后,整天和经文、拉丁文、希伯来文打交道,死记硬背, 一点空闲都没有,继续受到摧残,身体愈来愈差。他与同学赫尔曼成了密友。赫尔曼生性倔强,蔑视功名,为学校所不容,曾受到处分。校长迫使汉斯与赫尔曼断绝来往。汉斯觉得只有赫尔曼才是自己的好朋友。汉斯用功过度, 身体更加衰弱,学业成绩倒退。学校把这些归罪于赫尔曼。赫尔曼被开除后, 汉斯更感孤独,并不断受教师的训斥和同学的耻笑。最后神经衰弱症使他不得不休学回家。他回家乡后做钳工为生。社会的歧视和个人生活的失意,使他感到自己仿佛掉进了庞大无情的“车轮下”。他的性格变得懦弱、胆怯, 最后掉入河中淹死。

这部小说的部分情节是根据黑塞和他弟弟(名叫汉斯,被经院教育折磨致死)的经历写成的,控诉了德意志帝国时代不合理的教育制度和教学方法。语言简洁,生动幽默。

黑塞从二十年代开始,试图从宗教和哲学两方面探索人类精神解放的途径,1927 年完成中期代表作、长篇小说《荒原狼》。托马斯·曼认为《荒原狼》在试验的大胆方面并不比乔伊斯的《尤利西斯》逊色。

荒原狼是一种比喻,黑塞想借此表达的是在思想破灭之后,人们变得无家可归,陷入恐惧和迷惘,恰如一条被人赶出荒原的狼,迷茫又恐慌。小说主人公哈里·哈勒尔自称荒原狼。他年轻时曾想有所作为,做一番有价值的事业;他为人正直,富有正义感和人道主义思想;他是一名中年作家,反对战争,反对民族沙文主义和军国主义,却招来诽谤和谩骂;他到处看到庸俗鄙陋之辈,追名逐利之徒,与周围环境格格不入;他孤独、彷徨、痛苦,烦躁不安,无家可归。小说通过主人公的精神病态和危机,曲折地反映了德国社会现实以及某些知识分子的精神状态。

小说的结构新颖、巧妙、严谨,分为三个部分:(1)出版者序。这实际是小说的引子。(2)哈里·哈勒尔札记——为狂人而作。这是真正的故事主体。(3)所谓的魔幻剧院。这部作品在艺术上的最大特点是主人公的精神痛苦和危机并不是通过描写他与现实的矛盾冲突,而是通过自我解剖、通过灵魂的剖析而呈现的。现实主义、浪漫主义和心理分析有机地结合在一起, 其中幻想和现实的交织,形成费解的、多层次的结构。小说中的自我剖析在

某种程度上也是黑塞对自己的剖析。主人公哈里·哈勒尔和赫尔曼·黑塞这两个名字的开头两个字母都是H,这是一个明证。但由于这部小说主要是心理分析,故事情节不多,因此不太容易理解。

《玻璃珠游戏》是黑塞最后一部长篇小说,也是他后期代表作,始写于1931 年,1943 年出版。故事发生在 2200 年左右的未来世界,二十三世纪的编年史家描写玻璃珠游戏的发展过程。小说由三部分组成。第一部分引子, 叙述玻璃珠游戏的历史和意义。它产生于十九世纪和二十世纪之间,是音乐和数学演变而成的符号系统,集科学和艺术、思想和感情于一体。第二部分为玻璃珠游戏大师约瑟夫·克内希特传。在与世隔绝的卡斯塔利亚有一个宗教团体,其宗旨是通过玻璃珠游戏为全国培养精神人才。孤儿克内希特聪明、刻苦,有音乐天赋,十二岁时被吸收去卡斯塔利亚学习,过着苦行僧的生活。他因潜心研究《易经》、《吕氏春秋》等中国古代著作,精通玻璃珠游戏的规则,成为出色的人才;后被教团委派去本笃会修道院传授《易经》和玻璃珠游戏。后来前任玻璃珠游戏大师托马斯去世,克内希特被选为大师。随着年龄的增长和地位的提高,他内心产生矛盾,逐渐不满足于这个与世隔绝的精神王国的生活,怀疑卡斯塔利亚存在的价值。他决心回到现实世界去过有意义的社会生活,用教育来改善整个世界。他认为从教育入手世界就能由乱而治,精神与自然就能和谐一致。然而他事业未竟就在一次游泳中淹死了。第三部分收集了克内希特的遗著,包括十三首诗和三篇传记。

这部小以东、西方的宗教、哲学揉合而成,包含着深刻的哲理性。它是黑塞的理想世界,但并不是很容易实现的。作品具有乌托邦的教育小说性质, 反映作者对未来和谐社会的向往。小说中许多地方赞美了中国的古代哲学, 表明黑塞对东方文化的热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