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德布林

比起诗歌和戏剧,小说这一文学体裁更难于体现表现主义的风格,虽说如此,一些作家做了有益的探索,用表现主义的方法去创作了一些作品,如卡·埃德斯米特(1890—1966)在短篇小说上取得的成就,克拉邦特(1890

—1928)、莱·弗朗克(1882—1961)在长篇小说创作上的收获,此外还有一些作家,然而贡献最大的首推阿尔弗雷德·德布林(1878—1957)。

德布林是二十世纪上半叶德国最重要的作家之一。他出身犹太家庭,大学时攻读医学,毕业后一直在柏林工人居住区行医。在这期间他开始写作, 并参与表现主义杂志《风暴》的编辑工作。1918 到 1920 年他参加了独立社会民主党,后又加入社会民主党,在魏玛共和国时期撰写了不少政论,批判社会民主党的右翼和法西斯主义。希特勒上台后,他先是逃亡法国,后逃亡美国。战后返回德国从事文化工作,编辑杂志,参与创办美因兹科学院。1951 年移居法国,晚年疾病缠身,死于弗赖堡。

不能用表现主义来概括德布林的全部创作,但他的早期几部作品却是代表了表现主义长篇小说创作上的最高成就。1915 年他发表了以中国清朝为背景的长篇《王龙的三跳》。王龙是一渔夫的儿子,以偷窃为生,他为穷人报仇杀死贪官,被迫上山为盗;在山上他原本主张道家的“无为”,可由于同白莲教为伍,又被拥为首领,在官军的进剿下,被迫反抗,失败后他又返回“无为”的道家立场。这就是他的三次跳跃。德布林用老子《道德经》中的

一段话做为这部作品的主旨:“将欲取天下而为之,我见其不得已。天下神器,不可为也。为者败之,执者失之”。他藉助王龙这个人物,形象地表达这个思想。

《柏林,亚历山大广场》(1929)是给作者带来世界声誉的一部长篇。它讲述了主人公弗朗茨·比贝尔科普夫的故事:运输工人弗朗茨失手将情人打死,在狱中关了四年,出狱后想安份守己重做新人,但他一再被搅进各种事件中去。世界的丑恶,生活的龉龃,人性的卑劣,使他一再改旧图新而不可得,竟成了盗窃团伙中的骨干,最后由于杀人嫌疑罪被捕入狱。经过多次打击,弗朗茨精神崩溃神志不清,被关进精神病院。然而,他终于又站立起来,做了工厂的看门员,成为千千万万人中间的一个。

在这部作品中,德布林大量采用了蒙太奇技巧,意识流的手法,来表达人物的心态。在语言的运用上刻意求工,把方言、俚语、黑话、报章术语、广告用语、官方布告等交织起来,制造出一种时代氛围和地方特色。这部长篇为揭示大都市下层社会人物的精神状态创造了新的表现形式,这对德国小说艺术的发展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在流亡时期,德布林创作了长篇小说《不予宽恕》(1935),揭露殖民地罪恶的《亚马逊》三部曲(1935—1 948)和反映德国 1918 年革命的三部曲《1918 年 11 月,一场德国革命》:《被出卖的人民》、《前线部队归来》和《卡尔和罗莎。一个天堂与地狱之间的故事》。它描写了战后德国政局的动荡,阶级斗争的尖锐化,十一月革命的爆发,魏玛共和国建立和卡尔·李卜克内西与罗莎·卢森堡的遇害等历史事件。他的最后一部长篇《哈姆雷特或漫漫长夜有尽头》(1956)是对法西斯主义思想的一次清算,探讨个人对历史应负的责任。

德布林始终是位思想激进的资产阶级作家,对帝国主义、殖民主义、法西斯主义及资产阶级社会的种种弊端持批判的态度;试图把东方的佛教、道教和西方的基督教救世说结合起来,创立一种新的世界观,并以此去改变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