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拉斯

君特·格拉斯(1927—)出生于但泽(现波兰格但斯克),父亲是德国小商人,母亲是波兰人。1944 年被征入伍,次年受伤被美军俘虏。1946 年获释后当过农业工人、矿工和石匠学徒。1948—1951 年在杜塞尔多夫艺术学院学习雕刻和版画,后又转入柏林造型艺术学院继续深造。1956—1959 年旅居巴黎,进行文学创作。1960 年后主要居住在柏林和石勒苏益格——荷尔斯泰因州。1983—1986 年任西柏林艺术科学院主席。

格拉斯最初是以诗歌和戏剧登上文坛的,早期重要作品有诗集《风信鸡的优点》(1956)、《三角轨道》(1960),剧本《洪水》(1957)、《叔叔,叔叔》(1958)、《恶厨师》(1961)等。这些作品揭露了时弊,抨击了社会丑恶现象,在艺术手法上既有现实主义成分,又受表现主义、超现实主义和荒诞派戏剧的影响。使格拉斯获得世界声誉的是他 1959 年发表的长篇

小说《铁皮鼓》,这部作品在未出版时就获 1958 年“四七社文学奖”;接着他又发表了中篇小说《猫与鼠》(1961)和长篇小说《非人的岁月》(1963), 由于都以但泽为背景,合称为《但泽三部曲》。后来他除了发表《平民试验起义》和《在此之前》(1969)两个剧本,诗集《盘问》(1967)和《诗歌全集》(1971)外,主要创作小说,重要的有长篇《局部麻醉》(1969)、

《蜗牛日记》(1972)、《鲽鱼》(一译《比目鱼》1977)、《母老鼠》(1986), 中篇《在特尔格特的聚会》(1979)。他的小说往往以动物隐喻人类,构思奇诡、情节怪诞,探讨的问题比较隐晦。作者喜爱烹饪,作品中常有烹饪知识。他还著有文集多部,如《论不言而喻》(1968)、《公民和他的选举权》

(1974)、《学习抵抗》(1984)等。

格拉斯信奉社会民主主义(1982 年加入西德社会民主党),主张在“正常状态”下实行渐进的改革,因此他有时会遭到“左右夹攻”。在艺术上他主张摆脱一切意识形态的影响,提倡创作自由。他常到世界各地旅行,除欧洲各国外,去过美国、以色列、日本,1979 年来中国访问。他曾获多种文学奖,为当代德语文坛最负盛名的作家之一。他除了创作文学作品外,还进行版画和雕刻创作,他的许多作品都由自己绘制封面或插图。

长篇小说《铁皮鼓》是格拉斯旅居巴黎期间完成的,1959 年发表后很快赢得了国内外的赞誉。有人说二次大战后的德国文学受到国际的重视首先是从这部小说开始的。它很快被译成十多种文字。1979 年由导演施隆多夫搬上银幕,多次在国内外电影节上获奖(包括获得 1980 年美国奥斯卡最佳外语片奖),更使这部作品传遍世界。

格拉斯的这一代表作,通过侏儒奥斯卡的所见所闻,描绘了作者家乡和西德的社会历史,揭露和讽刺了法西斯的残暴和腐败的社会风尚。小说采用第一人称倒叙法。主人公奥斯卡·马策拉特住在西德一所护理与疗养院里, 回忆和叙述自己的故事。着重反映的是 1924—1954 年的德国历史,也追溯了

1899 年以来的情况。那时,奥斯卡的外祖母是一位美丽的波兰姑娘,她救了一名逃犯,两人结为夫妻,生下奥斯卡的母亲阿格内丝。阿格内丝和表兄扬·布

朗斯基相爱,但没有成婚。1923 年她嫁给了德国人阿尔弗雷德·马策拉特, 两人在但泽经营一家殖民地商店。她并不爱自己的丈夫,私下仍和表兄幽会, 怀孕后生下奥斯卡。他一生下就有成人的智力,但无法断定谁是自己的生父, 把两个男人都作为“假想的父亲”。三岁生日那天,母亲买了一只铁皮鼓送给他作为礼物。也就在这时,他不愿长大后加入成年人的世界,决意“自我

伤残”,故意从地窖阶梯上摔下去,这样他长到九十六公分就停止发育,成为侏儒。他有敏锐的洞察力,还有用嗓子“唱碎玻璃”的特异本领。三十年代他父亲成了纳粹冲锋队员,母亲病死。1938 年 11 月“水晶夜”,纳粹党徒在但泽肆意抢劫,剥夺犹太人的财产。1939 年 9 月,党卫军占领但泽,布朗斯基也被德国人枪杀。马策拉特找了邻居家十七岁的姑娘玛丽亚来照管他的店铺。这时奥斯卡已十六岁,但仍像三岁孩童。她帮助他穿衣、洗澡,晚上陪他睡觉。他爱上了她,两人发生了关系。马策拉特在此时正式娶玛丽亚为妻。后来她生下男孩库尔特,名义上是奥斯卡的弟弟,实际是他的儿子。1943 年 6 月至 1944 年奥斯卡作为侏儒参加前线剧团去各地巡回演出。后来苏军攻占但泽,马策拉特在慌乱中想把党徽吞进肚里,结果被打死。奥斯卡在埋葬父亲时,把铁皮鼓扔进墓穴。库尔特用石子掷中他的后脑勺,他跌进墓穴,开始长高身体,一直长到一米二三,成为一个鸡胸驼背的人。战后玛丽亚带着他和库尔特来到西德。奥斯卡干过雕刻匠、模特儿、鼓手,并接受一笔遗产。后来他对生活厌倦,自己让人控告有杀人嫌疑,被送进护理与疗养院监视,以观察他是否患有精神病,他在这里倒也可以逃避人世的纷争。谋杀案真相大白,三十岁生日过后不久他将被无罪开释。但他究意想干什么? 无名的恐惧的阴影不离他左右。

这一小说继承了欧洲流浪汉小说的传统,并有新的发展。奥斯卡的奇特经历,建构了这部作品的主要线索。作者认为,这是一个畸形的时代,只有通过畸形的人才能反映时代的真实面貌。小说中通过侏儒的眼睛审视人生, 可以更加直截了当、更加无所顾忌。奥斯卡这一怪诞人物通过“自我伤残”

—自我伤残是当年德国兵不愿打仗而采取的办法——而进入当时的社会,这就定下了一个愤世嫉俗的基调。这样,奥斯卡既成了“局外人”,又时时处处“身在现场。”他可以不被人们注意地到处观察、审视,象个“局外人” 一样,冷眼旁观,讥讽嘲笑,嘻笑怒骂,无所不能。又因为他具有成年人的三倍智力,生活在现实社会中,当然也会被卷入现实事件,所以他制造闹剧, 揭露丑闻,亲身经历,无所不在。格拉斯让奥斯卡进得去又出得来,以敏锐机智、诡计多端的流浪汉的眼光展示二十世纪二十年代到五十年代中期德国社会、历史发展变化的广阔画面,特别是在揭露法西斯暴行的同时,还幽默地讽刺了小市民社会阶层的百态,向人们敲响了反省的警钟。《铁皮鼓》可以说是一部现代流浪汉小说。小说语言粗犷、形象而生动,并富有地方色彩。

中篇小说《猫与鼠》在内容上与《铁皮鼓》没有关联,不过故事发生的地点也在但泽。小说主认公马尔克是但泽中学的学生,他的喉结特别大,吃饭、吞咽或讲话时象一只老鼠在跳动,为此时常遭到同学们的嘲笑。命运或社会好似一只猫,不停地戏弄、追捕这只老鼠。马尔克是个虚荣心极强的青年人,一次他和同学在一艘废弃的扫雷艇上玩,他表演了出色的潜水技巧, 博得大家喝采。另有一次他将一个当了海军上尉的母校毕业生得到的一枚骑士勋章偷了来,因此被学校开除。后来他应征入伍,一度任坦克指挥官,获得了勋章。他想挂着勋章回学校作报告,以恢复自己的名誉,但没有成功。他绝望地逃离部队,在过去玩过的扫雷艇上失踪了。这部小说以猫与鼠的隐喻揭露了资本主义社会中社会与个人的矛盾,嘲讽了第三帝国对“英雄”崇拜的市侩风气。

1963 年出版的长篇小说《非人的岁月》分三部:第一部叙述有一半犹太血统、出身商人家庭的阿姆塞尔,与同学马特恩的亲密友谊。阿姆塞尔有艺

术天赋,心灵手巧,他扎的驱鸟稻草人十分逼真,人人喜爱。第二部叙述阿姆塞尔和马特思中学毕业后仍友情甚笃。阿姆塞尔还是扎稻草人,马特恩在一家剧院当统计员。德军占领但泽后,阿姆塞尔在扎稻草人时被一纳粹军官发现,他被抓了起来,拔掉全部牙齿,埋在雪里做雪人。马特恩也因不满纳粹而被投入苦役营,送上前线;后来他投奔了盟军。第三部叙述战后马特恩在西德,决心向纳粹分子复仇。但人们竟然忘记了战争、忘记了过去,竭力歪曲事实,他感到非常愤慨。这部小说的标题《非人的岁月》,德文原义也作《狗的岁月》解,具有双重的意义。小说通过阿姆塞尔和马特恩这两个青年朋友由战前到战后的经历,揭露了德国纳粹党和军国主义的罪恶,也批判了战后西德社会对纳粹的姑息容忍。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格拉斯对战后西德社会现实的不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