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际信息技术产业化竞争的墓本格局及其演变

以计算机为核心的信息技术发展迅速,竞争激烈,已成为各国经济实力的增长、以至国家安全的依赖所在。信息技术领域各项科技发明产业化周期短、更新快、领先者领先时间缩短,形成交错上升的发展局面。世界各国和地区的科技地位以及相应的经济实力格局随之演变。前苏联崩溃,冷战结束, 使国际政治格局发生戏剧性变化,以信息技术为核心的高技术竞争格局亦有重大调整。

  1. 冷战时期五极竞争格局

所谓五极格局是指在世界信息技术竞争中由美国、前苏联、日本、欧洲以及广大第三世界国家或地区所形成的经济实力不同、信息技术水平不同、又各有自己独立利益特点的多极竞争并存的技术、经济多极化局面。

  1. 美国领先地位的保持

二战后,美国巩固了本世纪以来、尤其是通过两次世界大战逐渐形成的科技大国地位。第二次世界大战,日本、德国战败,英国、法国和前苏联均受到很大削弱,致使美国在科技领域的全面领先地位保持至今:

第一,美国作为世界科学技术的主要中心,是世界科学发现和技术发明的重要策源地,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的重大科技发明 65%出自美国,75%是在美国最先付诸使用的。美国以世界 5%的人口,提供了世界 75%的技术。

第二,美国在以信息技术为核心的高技术领域,包括计算机技术、激光和光纤通信技术、空间技术、生物技术、新材料和新能源技术以及原子能技术、海洋技术都居于世界领先地位。

第三,美国信息产业化以及信息社会化程度最高:美国产业结构高级化包括高技术产业即知识与技术密集化产业上升最快,在国民经济中所占比重最大;农业与工业所占比重下降快,信息服务业所占比重上升快,是最早进入所谓“信息经济时代”的国家;信息社会化程度最高,包括计算机网络、软件、电讯、数据库以及公共查询和检索系统等公共性、社会性、服务性系统最为发达。

第四,美国在信息技术领域形成了一批执世界各重要信息技术领域牛耳的超级企业和跨国企业群。如世界最大的计算机公司 IBM 公司,世界最大的

半导体集成电话芯片公司英特尔公司,世界最先进的超级计算机公司克雷公司,世界最大的软件公司美国微软公司,世界最大的信息服务公司 DEC 公司, 世界科技生产一体化最强的信息公司美国电话电报公司即 AT&T 公司(拥有培养诺贝尔奖金获得者最多的企业实验室即贝尔实验室)。世界最大的 10

家计算机公司中有 7 家是美国公司。

第五,美国科研经费的规模居世界第一。50 年代和 60 年代,其科研经费高于日、欧等国,占 GNP 的 2%;此后增长速度有所放慢,但仍有增长, 1990 年增长到近 2.8%。日、欧增速高于美国,但资金投入规模远远比不上美国。据有关估计,美国科技研究开发能力与潜力超过日,欧总和。二战后近 20 年,在资本主义世界,美国信息技术是在几乎没有竞争对手的国际环境

下发展的。进入 70 年代,日本的崛起,欧洲的联合与技术复兴,使得美国几乎在一切领域都领先或具有绝对优势的地位不复存在。日、欧在一些领域与美国差距缩小,有个别领域甚至超过美国,如日本光纤通信技术、工业机器人技术己略高于美国,欧洲在大型计算机的研制方面亦相当有潜力。

  1. 军备竞赛与前苏联军事信息技术的发展

二次世界大战后,以美国与前苏联两个超级大国为中心的两极对抗体系形成。前苏联东欧国家为一方,美国、欧洲、日本等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为另一方。为了争夺霸权的需要,前苏联军事技术主要表现在航天技术和原子技术有突出发展,成为唯一可以与美国相抗衡的国家;信息技术与美国及其盟国差距较大,落后约 15—20 年(也有说 10—30 年)。为此,前苏联、东欧国家为加速科技进步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如制定中长期发展规划,增加投资, 各国都制定了 1986 年至 1990 年计划和至 2000 年的规划。前苏联全面发展所有高科技领域,其它东欧国家有选择地发展重点领域,匈、保、波科技经费投入占国民收入比重均达 3%以上。前苏联在二战后初期以来所发生的以原子技术、航天技术为标志的科技革命中具有相当实力和水平,堪称世界科技发展格局的一极。但 70 年代以来,在电子计算机的微型化与普及,集成电路规模、功能的增大增强,以及以光纤通信和工业柔性自动化改造等为内容的新的技术革命中,前苏联落伍了。由于军事、政治的对峙,前苏东集团不大可能得到西方先进技术,也较少有机会能与西方在关键技术领域里进行合作。美国在与前苏联争夺军事霸主地位,增加军事科研投入的同时,还有与其盟国争夺市场份额发展民用技术和军事技术民用化问题,而且美国军事化主要体现在政府行为方面,民间企业的技术发展是市场导向的。在前苏联体系内部缺乏竞争压力,“大家庭”成员从政治、军事、一直到经济,仅仅是听从“家长”的安排。这种“社会主义统一市场”使技术创新受到阻碍,技术与生产一体化速度放慢。前苏联决定成立的科学生产联合体,以及“鼓励甚至迫使企业发展技术”、的措施,均没有收到明显效果。

  1. 日本崛起,获得信息技术领域先进行列的一些席位

日本渡过战后恢复时期,历经“贸易立国”和重化工业的发展,在没有过重军费负担和美国的支持及庇护下,有效地引进世界先进技术,实现经济起飞,成为世界经济强国。在经济实力支持下,利用美苏两个超级大国进行军备竞赛过程中的各种机会,日本由经济大国向技术大国过渡并借以长久维持大国地位。在电子信息技术领域,日本成为美国重要的元器件供应国。由美国发明的机器人技术,日本已经领先。由高馄博士发明的光导纤维技术, 日本亦居领先地位。日本在传感器技术、光通信技术,半导体集成电路技术、

大型计算机技术等领域已逼近美国,或各有所长。日本已成为美国在信息技术领域最强有力的竞争对手。

  1. 欧洲联合的科技潜力与欧洲科技复兴

欧洲曾经是世界科学技术的中心。自本世纪科技中心移往美国以来,欧洲科技的光辉逐渐黯淡下来。代表大机器工业时期技术基础的欧洲,在本世纪以来新的技术革命中,包括原子技术、电子微电子技术、计算机技术等信息技术领域里的地位逐渐下降。在美苏两个超级大国的争霸中,欧洲一直是争夺中心。为了对抗前苏联,欧洲诸国依赖美国的保护,同时,又想摆脱对美依赖。由此欧洲共同体逐渐形成并扩大,至今已有 12 个成员国。欧共体力求政治上用“一个声音说话”,经济上向一体化发展,技术上加强合作,充分发挥欧洲科学技术潜力,以抗衡美、日日益严重的技术霸权威胁。政治、经济的一体化,由于各种复杂原因,还会有很多困难需要克服。但技术上的合作操作较易,符合所有欧共体国家利益,成效显著,似致欧共体被称为“技术共同体”。欧共体一系列技术发展战略计划,如“尤里卡”、“欧洲信息技术研究与开发战略计划”等,对推动欧洲信息技术水平的发展,提高国际技术地位,起到明显推动作用,使之在大型计算机的研制技术方面已显示出高于美、日的科技开发潜力,使之在人造卫星、空间通信、工业机器人、医用激光、新能源等方面已接近美国水平。欧洲毕竟是有相当雄厚的基础科学力量的地区,诺贝尔奖获得者人数仅次于美国,也有相当完整和现代化的工业制造业体系,信息通信技术基础设施发达,有雄厚的资金力量和广阔的内部市场,欧共体作为高技术竞争格局的一极,前景看好。

  1. 发展中国家全面落后,部分新兴工业化国家和地区在个别技术领域或项目接近发达国家先进水平

前述世界信息技术的不平衡发展对发展中国家的整体信息技术水平已有评述。在国际信息技术竞争格局中,发展中国家之所以作为一极存在,并不在于它有与发达国家相抗衡的先进技术实力或潜力,而是由于信息技术发展,世界经济一体化趋势日渐加强,发展中国家具有共同利益,发展水平相当,无论从技术、经济、市场诸方面讲,都是具有独特地位的一极。

  1. 冷战结束,三极格局日趋明显

前苏联崩溃,基于与美日欧争雄的技术发展战略也随之束之高阁。本来就落后近 20 年的前苏、东欧信息技术,由于政局动荡,经济严重衰落,技术人才大量流失,更是元气大伤,竞争力日衰。剧变后的俄罗斯以及东欧诸国, 至少现在已不能视为一极,对欧、美、日的军事威胁削减,技术也不能构成威胁了。

美国作为 20 世纪信息技术世界水平的代表者,其独家代表性削弱,一些领域的优势逐渐由欧、日所分领,或三极共领。

发展中国家与世界先进技术水平距离拉大。由工业化差距到信息化差距,整体看来,发展中国家缩短差距更加困难。新兴工业化国家和地区跟随发达国家,引进技术,改进工艺,利用成本优势,成为发达国家新兴技术产业中的分工环节,成为零配件提供者,或发达国家换代技术和产品承接者。在经济问题成为世界中心问题的情况下,发展中国家作为一极,在信息革命中的整体影响力没有提高,而是下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