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经济结构的信息化趋势

1860 年以前,轻工业在美国工业中居主导地位。1884 年,美国工业产值超过农业产值,占工农业净产值的 53.4%。工业化以来,美国产业结构的重要变化是:在很长一个历史时期内,占国民经济绝大部分的农业比重下降到极低,就业人数和产值都只占到国内就业人数和产值的 3%左右;工业所占比重也在下降,由于信息技术工业发展以及传统产业的改造,下降不是那么快;最突出的是服务业的大幅度上升:76%就业人口,国内生产总值的 68%, 以及 90%的新就业机会来自服务部门。这些变化既是信息技术产业化推动的结果,也是经济结构信息化的反映。经济结构信息化的具体表现,主要是产业结构的高级化、劳动结构的智力化以及消费结构的服务化等方面。

  1. 产业结构的高级化

产业结构指国民经济中各行业部门的相对比重和相互关系。所谓产业结构高级化是指高技术产业部门在整个国民经济体系中所占比重增加,地位日益重要;高技术工业品或具有高附加值的产品所占比重越来越大;把国民经济划分为三次产业分析国民经济产业结构的作法比较普遍。一般认为,农业、采掘业为第一次产业;制造业和运输业为第二次产业;其余产业部门为第三次产业。由于第三产业包容的范围比较庞杂,近年来,有不少学者提出将第四产业从第三产业分离出来。第四产业,亦有人称作知识产业,包括科研、教育、新闻出版、广播电视电影、文化、法律服务、咨询服务、信息服务等。这样,第一、二产业属于物质资料的生产,第三产业属于流通行业,第四产业则属于知识产业。按照四次产业的划分,则第四产业增长最快,第三产业次之,第二产业再次,第一次产业所占比重最小。按照信息产业的广义定义, 第四次产业属于信息服务业;第三次产业由于流通领域的电子信息化,信息化程度在逐渐提高;第二次产业由于计算机自动化改造,也在迅速信息化; 第一次产业的信息化趋向亦日益明显。

如根据美国“标准产业分类”和以此发布的有关数据,这种产业结构信息化的趋向也能够反映出来。

美国的“标准产业分类”把经济部门分为以下“大类”和“主要类组”:

  1. 农业、林业和渔业

  2. 采掘业(包括金属矿开采、采煤、原油和天然气开采以及其它非金属矿开采)

  3. 建筑业

  4. 制造业(包括耐用品制造和非耐用品制造):非耐用品制造共有10

    个主要类组:食品,烟草制品、纺织品,服饰和其它织物,纸和纸品,印刷和出版,化工产品,石油和煤炭制品,橡胶和塑料制品,皮革和皮革制品。耐用品制造业共有 10 个主要类组:木材和木材品,家具和室内装置,石、陶瓷和玻璃制品,金属冶炼,金属加工,电器以外的机械制造,电气和电子设备,运输设备,仪器仪表,其它制造业。

以上四类属于“提供产品的部门”,以下五类属于“提供劳务的部门”:

  1. 交通运输业、通信业和公用事业。

  2. 批发业和零售业。

  3. 金融、保险和不动产业。

  4. 服务业。主要包括:个人服务,企业服务,汽车修理和服务,各种修理店,娱乐和消遣服务,保险服务,法律服务,教育服务,社会和其它服务。

  5. 政府部门(一般包括各级政府所属的企业、事业单位和学校、医院等,有时也只指公共行政管理部门)。

这种划分既没有所谓三次产业的划分,也没有工业、农业、服务业的划分。一些产业结构分析,往往是依据有关数据由分析者设定的。

依据上述美国商务部的标准,有关数据表明,提供产品的部门的收入占国民收入的比重由 1950 年的 46.1%下降到 1986 年的 29.1%,占“从事生产人数”的比重由 44.9%下降到 27.4%;提供劳务部门的收入占国民收入的比重由 1950 年的 53.4%上升到 1986 年的 69.9%,古“从事生产人员数”由55.1%上升到 72.7%(见表 6—2)。这基本反映了三次产业或四次产业,以及工业、农业、服务业的结构关系。如,有关统计资料表明;美国农业、工业、服务业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 1965 年分别为 3%、38%、59%,1985 年分别为 2%、31%、67%。就目前看,综观各类数据和不同计算方法(固定价格计算和现行价格计算),美国产业结构高级化的基本趋势性数据差别不大,即,农业在国民经济中产值比重占 3%左右,制造业占 20%左右,服务业占 70%以上;就业人数,服务业占 80%左右。

产业结构高级化,还表现在各产业内部高技术化、信息化发展快于传统产品、传统行业的发展。制造业内部以信息技术为核心的新兴制造业快于传统制造业;服务业内部、信息服务业快于其它服务业。这在前述章节中已论述过。如美国的高技术产业部门在 60 年代和 70 年代的年增长率分别为 5.7

%和 4.8%,而同期非高技术产业部门则只有 3.2%和 1.8%。在提供劳务的部门中,知识密集型部门也快于其它部门,其中发展最为迅速的是“计算机和数据处理服务”部门。自 1972 年以来,“计算机和数据处理服务”部门的就业人数年均增长速度达到 13%以上。这一增长率超过目前的任何其它部门。

表 6-2 战后美国两类产业部门在国民收入① 和“从事生产人员数”中的份额变化

单位%

1950 年

1960 年

1970 年

1980 年

1986 年

提供产品的部门

占国民收入

46.1

40.6

36.0

33.7

29.1

占“从事生产人员数”

44.9

38.9

34.7

31.3

27.4

提供劳务的部门(包括政府

和政府企业)

占国民收入

53.4

58.8

63.1

64.2

69.9

占“从事生

产人员数”

55.1

61.1

65.3

68.7

72.7

注释:①按现行价格计算。诸数据相加不正等于 100,因 4 舍 5 入形成的出入。

资料来源:[美]《现代商业概览》有关各期。2.劳动结构的知识密集化

信息技术产业化和传统产业的信息化使生产要素的投入结构发生重大变化,知识、技术、信息成为重要的生产要素。劳动结构的变化主要体现在:

(1)知识、信息成为独立的产业部门,吸纳越来越多的劳动就业人员。1975 年,美国知识产业的就业人口已占到劳动就业人口的 25.3%,为 2240 万人。其中包括教育、研究、开发、信息传输等行业就业人员。目前 70%以上的服务业就业人口中,有近 40%知识、信息服务业就业人员,且有不断增长的趋势。(2)新兴产业是智密型高技术产业,更多需要智力劳动者,而不是体力劳动者。美国制造业内部,技术密集部门就业人数占制造业就业人数比重1960 年为 27%,1980 年为 33%;同期,资本密集型部门由 29%降至 28%; 资源密集型由 23%降至 20%;劳动密集型部门由 21%降至 19%。1972 年至1983 年间,半导体、计算机、电讯和生物工程四个主要的信息技术部门的就业人数增长高达 37%。(3)传统产业的信息化,使传统产业就业人员不能适应新的工作岗位而面临失业。传统产业的劳动结构也将向智密化发展。

3.消费结构信息化

在美国的国民生产总值中,居民消费支出部分大约占 2/3。消费结构的变化对整个经济结构有着重大影响。居民消费结构的变化既受生活水平提高的影响,也反映着信息化的时代特点,推动了经济结构的信息化发展。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吃、穿、住等基本生活费用开支在居民消费结构中所占比重逐渐降低,对精神生活方面和服务等方面的开支所占比重逐渐增大。据统计,美国个人消费结构中用于劳务方面的开支比重,1980 年为 47

%,1981 年为 47.8%,1982 年为 49.4%,1983 年为 49.8%,呈逐年上升趋势。其中多少用于信息服务开支没有细目统计,但从家庭与企业、社会的信息联系方式的发展趋势看,家庭消费结构的信息化是明显的:(1)现代信息技术手段逐渐为家庭所必需。据估计,美国拥有个人计算机的家庭已有 2000 万,仍在迅速增加,电话普及率在 100%以上,电视机近 100%。(2)信息高速公路多媒体传输声音、图片、图像、数字等,提供日益增多的家庭服务, 势必使家庭消费结构向信息化转移。家庭不仅可利用现代信息技术获得更多的信息服务,基本生活费用的开支,也将通过现代信息手段实现。

信息技术产业化对经济结构的影响是多方面的,诸如投资结构向信息产业的倾斜,企业规模结构中,小企业作用的增强等都反映出经济结构信息化

发展的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