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信息革命和美国的前途

信息技术的进步,使经济、社会发生深刻变化。与此同时,作为这场信息革命策源地的美国,其科技优势以及世界经济地位也在变化,为世界所关注。70 年代以来,认为美国在走向衰落的话题成为热门话题。

认为美国衰落或正在走向衰落的基本依据:在技术方面,认为美国领先领域正在减少,而且还会继续减少;主要竞争对手日本、欧洲占据的技术优势会增加,尤其是日本在信息技术产业化方面比美国做得出色,在世界市场上挤占美国原有份额,甚至占领了美国国内市场。在经济方面,美国经济实力增速相对减慢,日本经济实力占美国比重日渐增长,有赶上、甚至超过美国的趋势。具体如下:

  1. 日本在光导纤维、工业机器人、柔性自动化制造技术等信息技术领域已领先美国。在 1990 年,日本已集中了资本主义世界中 40%的柔性自动化生产设备,而美国约占 35%。美国制造业信息化程度低于日本,竞争力下降,自 1987 年以来,制造业的产品进出口每年出现赤字。根据美国商务部统

计,美国 1990 年制造业产品进出口赤字为 730 亿美元。日《世界周报》载文称美国“制造业的世界竞争力不可能恢复”。

  1. 日本在电子信息技术的基础产业——半导体以及电子元器件市场占有份额超过美国,美国半导体市场优势逐渐丧失。1986 年,日本占领世界半导体市场份额达 44%,超过美国(43%)。计算机存储器市场,日本1980年获得 40%的市场占有率,并进一步扩大到当今存储器市场的 70%。

  2. 日本占领了美国消费电子市场,如电视机、录像机、摄像机、音响设备、复印机等产品市场。

  3. 美国科技研究与开发费用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例增速放慢。60 年代科技研究与开发费用占 GNP 比重约 2.9%,70 年代、80 年代,都在 2.8% 以下。从 90 年代的前几年看,也没有超过 2.8%。而日本、西欧诸国,60 年代、70 年代低于美国,但 80 年代呈上升趋势,日本在 90 年代达到 3%。

  4. 美国已由世界上最大债权国变成最大债务国。据《美国新闻与世界报道》1987 年 3 月 30 日的一篇文章说:“自 1919 年以来,美国第一次成为世界上最大债务国,现在外国贷款者已控制美国联邦债务(1.6 万亿美元) 和公司债务(约 1600 亿美元)的 16.5%。”也就是说,美国联邦和公司外债总额达到 2604 亿美元。与此相反,日本成为世界最大债权国。据日本大藏省公布,1986 年底,日本海外净资产达到 1804 亿美元。

  5. 美国出口额占资本主义世界出口额的比重不断下降。据统计,1949 年美国出口额占资本主义世界出口总额的 32.5%,1982 年下降到占 11.6%。80 年代以来,美国对外贸易连年出现巨额逆差。据美国商务部公布,1930

年到 1986 年,美国外贸逆差从 322.42 亿美元增加到 1698 亿美元,1988 年为 1185 亿美元,1993 年为 1158 亿美元。此间,1980—1986 年,美国对日本的贸易逆差从 121.71 亿美元扩大到 587.75 亿美元,1993 年达到 593 亿美元。

  1. 美元地位下降。由于连年对外贸易逆差,国际收支状况恶化,美元对西方诸国汇率下降,由强转弱,使美国国际金融地位削弱。

此外,美国劳动生产率增长速度慢于其它发达国家(主要是日本),教育经费不足,问题较多,工程技术人员相对较少,人才缺乏,管理落伍等问题也是讨论美国衰落经常被引证的事实依据。

对美国科技、经济衰退持不同观点的乐观派则认为,说美国经济技术步

人衰退是不确当的,美国仍会保持其经济、技术大国地位。主要根据可以归纳为如下几个方面:

  1. 美国是世界主要科学中心,直到下世纪上半叶仍会是如此。美国在重要领域的基础科学研究具有全面领先优势,其标志是诺贝尔奖金获得者占有绝对多数。

  2. 美国仍是世界最具技术创新性的国家之一。世界新技术发明绝大多数来自美国,绝大多数由美国首先应用。日本“技术立国”不仅表现为“应用技术立国”的特点,而且引进技术占相当大的部分。1971 年日本技术引进费用占其研究开发费用的 15.02%,1975 年占 10.04%,1980 年占 7.02%, 1985 年占 4.94%,而美国主要是运用自己的技术。

  3. 在信息技术领域:电子信息技术领域从一定意义上说是 20 世纪的技术,尤其是计算机硬件技术。信息技术领域的下世纪技术将是生物信息技术和光通信技术以及计算机技术与通信技术结合的“信息高速公路”技术。这些技术美国具有领先地位。即便是电子信息技术领域,在微处理器、超级电子计算机、软件技术等关键领域,美国仍持有相当大的优势。尤其是人们公认的发展速度将大大快于硬件的软件技术,美国占有 70%以上的世界软件市场份额,具有绝对优势。在日本已经领先的少数信息技术领域,美国也居于第二位的水平,与日差距不大。

  4. 尽管日本和西欧国家科研潜力增长速度高于美国,如科研经费,但美国科技潜力的总量却几乎相当于日本和西欧的总和。

  5. 美国制造业的衰退,并不是美国一国现象。只不过美国的产业结构调整始于 70 年代未 80 年代初,略晚于日本(70 年代中期),因此,丧失了部分制造业市场。

  6. 美国经济增长及其在世界经济整体中所占份额,是从二战后初期的非常态(占世界 GNP 的 40%—50%)回归到常态(20%—25%的水平),从60 年代未到 1990 年,基本保持了常态水平。日本经济增长率快于美国,有种种原因,但应该看到,就国民生产总值绝对规模看,两国的差距不是缩小而是扩大了。1980 年,日本的国民生产总值比美国少 16000 亿美元;到 1990 年,这个差额扩大为近 26000 亿美元。1991 年,美国 GNP 为 56777.5 亿美元, 日本为 33858.9 亿美元,日本比美国少约 23000 亿美元,差距有所减少,这

与美国 1991 年的周期性衰退有关。美国劳动生产率提高速度相对较小,但绝对增长值高于日本。

  1. 赤字问题。从过去 40 多年来的财政赤字占国民收入比重看,是不断缩小的。1989 年仅为 3%,还不到 1982 年的一半。如果将州、地方一级的财政盈余计算在内的话,那么美国的财政赤字甚至比日本、法国、前西德等都低。再要考虑到经济周期和“通货膨胀税”对政府收支的影响,联邦实际赤字水平也比现在的统计数字要低得多。贸易赤字也不像人们渲染的那样严重。平时美国统计外贸赤字只涉及到有形商品贸易,并不包含无形贸易,而美国无形贸易始终居世界领先地位。例如,1990 年美国的劳务顺差就由 1987

年的 113 亿美元上升为 389 亿美元。又以美日贸易逆差为例,1986 年美国企

业在日本国内生产并销售的商品达 810 亿美元,而日本在美国仅为 130 亿美

元。该年美国企业的海外子公司在海外销售的商品价值达 7200 亿美元,相当

于这一年美国贸易赤字的 7 倍。而且,在美国的进口商品中,一部分还是美国公司在国外的分公司生产的。就美国的统计数字看,美国的贸易赤字也是

在下降的。

  1. 如果考虑到通货膨胀造成的与实际价值背离的情况,以及美国的外债中相当一部分与发展中国家所欠“硬债务”不同,属于每天在世界金融市场上买卖的政府或公司债务、公司股票等情况,实际情况也远不是那么严重。

对于美国是否衰落的问题引发的讨论涉及到的问题是多方面的,以上只是就常见的观点列述于此。我认为,要得到清晰的认识,有三个大的背景状况与趋势是需要参照的:一是资本主义发展的不平衡规律;二是信息技术革命的现实进程和趋势;三是冷战结束对世界政治、军事、经济、技术总体格局的深刻影响。

关于资本主义发展的不平衡规律。纵观资本主义世界的发展史,世界大国地位的变迁,科学中心由英国到欧洲大陆、由欧洲大陆到美国的转移,说明没有哪一个国家能够永远地占有霸主地位和永远占据科学中心位置。从这个意义上讲,美国霸主地位的变迁、科学中心的转移是正常的,甚至可以说是必然的。所有关于美国衰落的迹象,不管有多少客观的条件需要考虑,也不管美国及有关方面作了多大程度的不适渲染,这些迹象都是在表明,不平衡发展的规律在起作用。美国鼎盛时期,不会有这些渲染。所谓经济上的“珍珠港”哪怕是故意制造的,但毕竟是发生了。美国经济在世界经济中份额的降低,即使是由“非正常”的位置回复到“正常”的位置的“相对衰落”, 也是衰落,这是无可争议的事实。

关于信息技术革命的影响,是一个较为复杂的问题。美国的“衰落”或“相对衰落”发生在信息技术革命过程中,而且又是发生在信息技术革命的策源地。如何看待表明“衰落”的传统指标数据的表征意义?就信息技术革命的内容和意义上来看,它与过去历次技术革命不同之处在于,是一次智能技术的革命,将部分地取代人的脑力劳动。因此,传统产业、传统生产手段、传统生严万式受到极大冲击;过去被视为不创造财富,只是消耗财富的服务业占有国民经济中的绝大比重。

谁也不会因为发达国家制造业在国民经济中所占份额不到 20%而判断该国制造业衰退,正像农业只占到发达国家国民经济中不足 3%,人们并不说农业严重衰退一样。产业结构、经济结构以及社会结构在发生前所未有的重组与调整,在这种情况下,根据有关指标,如债务、赤字、工业生产率等指标判断美国等发达国家的衰退是有相当风险的。事实上,一些判断和预言在不断被打破。如美国等发达国家难以走出“滞胀”的判断,美国 90 年代将陷入萧条的判断,美国 GNP 的 45000 亿美元将是不易超过的峰值的判断等等。这些都在说明,我们正在面临一次崭新的技术革命,人们的思想认识准备还是相当不充分的。

再次,冷战的结束,使世界格局发生巨大变化。两个超极大国变成了一个超级大国,两极世界变成以美国最突出的多极世界。按照美国学者保罗·肯尼迪的研究成果《大国兴衰》所言,一些占有霸主地位的超级大国之所以步人衰落,是以有限的实力承担已不相适应的责任使然。他认为历史上从荷兰到英国莫不如此。这些帝国不面对已经变化了的不平衡发展事实,仍然作着大国梦,用日益缩短的双手,伸及仍然极广泛的世界角落,势必陷入衰落。他预言美国亦在步历史强国的后尘,但那时他没有预见到,前苏联竟然在和平条件下崩溃。美国的军备、国防巨额开支有可能因此减少,事实上其比重也是在减少。美国过去在对前苏的军事政治战线和对日欧的经济战线两线作

战,变为重点在于一条战线。事实上,美国在前苏联崩溃之前已经把对日经济、科技的竞争放在极重要位置。另外,与历史上大国衰落不同的是,美开始将目光重点转向国内,解决国内经济、技术问题。所有这些变化,都有可能延缓美国大国衰落的进程。事实上,前苏联崩溃后,美国于 1993 年走出周期衰退,似又恢复昔日感觉,增长速度超过日本,半导体市场的第一把交椅重新又从日本手中夺了回来。1993 年,美国半导体销售额占世界市场 44%, 超过日本(41%)。与此同时,“日本神话”的神圣光环有所黯淡。世界引以为奇的员工“终身雇用制”难以为继,失业率从多年的 1%,上升到 6%, 经济增长率在 1%左右。在消费电子方面,亦步美国的后尘,成了家电的大规模进口国(这或许是一种新旧技术的递次转移)。制造业信息化最具代表性的汽车制造业,1993 年,美国超过日本,夺回了第一把交椅,1994 年预计可达 1520 辆,而日本则可能不足 1000 万辆。如果就此判断,美国产业结构调整已经到位尚为时过早。但有一点是明显的:美国大国地位的衰落,由于冷战的结束,信息革命的深入,其进程会伴随资本主义不平衡发展的周期性规律缓慢进行下去,即回归到它应占有的地位,“衰退到仅占有它‘本来的’ 一份世界财富”。但“在将来相当长的一段时间之内,由于国家太大,它仍将是多极世界中举足轻重的大国”①。

① [美] 保罗·肯尼迪著,蒋葆英译:《大国的兴衰》,中国经济出版社 1989 年版,第 648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