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信息技术产业化使战后美国经济周期变形

战前美国经济在走两步退一步的周期性波动过程中发展。南北战争结束后,1866 年,美国即陷入经济危机,尔后发生了 1873 年、1882 年、1893 年、1903 年、1907 年、1920—1921 年、1929—1933 年,以及 1937—1938 年的经

济危机。每次经济危机时间间隔 8 年左右,表现为生产过剩,开工不足,失

① [美] 莱斯特·瑟罗著,张蕴玲等译:《二十一世纪的角逐——行将到来的日欧美经济战》,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1992 年版,第 146 页。

业增加,企业倒闭,生产大幅度下降。有时还与农业危机、金融危机以及其它危机交织并发,使经济危机程度更加深刻。每一次经济危机使美国经济一般倒退 14 年。1929 年至 1933 年的大危机,曾使美国重工业生产部门下降幅度高达 90%以上,全国工业下降 55.6%,返回到 1905—1906 年的水平,倒退了近 30 年。

战后美国经济“战争景气”一结束,不久就陷入 1948—1949 年的经济危机。此后,发生过 1953—1954 年、1957—1958 年、1960—1961 年、1969— 1970 年、1973—1975 年、1979—1982 年、1990—1991 年等 7 次危机。历次危机使工业生产下降幅度依次为 10.1%、9.1%、13.5%,8.6%、8.1%、14%和 5.1%。二战后美国经济周期与战前相比有些明显不同的特点,表现为危机间隔时间缩短,发生较频繁;经济危机周期过程中危机,萧条、复苏与高涨阶段界限已不明显,成为危机、回升和高涨三个阶段,危机的程度不如战前深重。1974—1975 年是战后美国以及资本主义世界所经历的最严重的经济危机之一,美国工业下降达 10%以上。这与战前最严重的 1929—1933 年大危机相比,程度要轻得多;不过出现了经济停滞和通货膨胀并存的所谓“滞胀”现象,这与战前经济周期中发生的现象明显不同。

战后与战前相比美国经济周期发生了某些变形。危机相对温和,没有大起大落。危机使美国的工业生产下降 8%—10%甚至 14%以上时,美国经济增长并没有发生类似跌幅的震荡。1948—1949 年的经济危机,工业生产下降10.1%,美国整个经济(GNP)的增长率由 1948 年的 4.1%下降到 0.6%,下降了 3.5%;1953—1954 年,工业生产下降 13.5%,经济增长率由 1.8%降至—0.2%,降了 2.0%;1960 年至 1961 年的工业生产下降 8.6%,仅使经济增长率由 1959 年的 6%,分别降至 1960 年 2.3%,1961 年的 2.5%,没有出现负增长;1969—1970 年,工业生产下降 8.1%,经济增长率由 1968 年的4.4%降至 1970 年的—0.3%,下降 5.O%;1973—1975 年,工业生产下降

14%,经济增长率由 1973 年的 5.5%,降至 1974 年的—1.4%,1975 年的—

1.3%,共下降了 8.2%。1990—1991 年,工业生产下降 5.1%,经济增长率仍在 2%以上。

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周期波动的实质及深刻的内在原因,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已有科学揭示,即由资本主义本身所存在的私有制与生产社会性的矛盾,以及经济社会化发展所要求的计划性、协调性与市场经济本身所具有的自发性之间矛盾所致。这些矛盾尚未发生质变,周期波动就难以避免。就形式的变化而言,原因很多。其中有战后美国政府奉行凯恩斯主义对经济实行干预,缓和了危机的深刻程度,及国际经济关系对美国经济周期的影响等。现在我们看信息技术的发展、信息产业的形成以及信息社会的到来,对美国经济周期波动会发生什么影响。

技术革新对经济周期的影响一直受到经济学界的关注,并对此有种种证明解释。著名的前苏联经济学家康德拉季耶夫的长周期假说,被称为康德拉季耶夫周期(以下称康氏周期)。康氏周期以英国、法国、美国有关资料为基础作出统计数列,显示出经济波动的长周期趋势。康氏周期认为,第一次长期波动,上升期是从 18 世纪 80 年代未或 18 世纪 90 年代初至 1810 年或

1817 年下降期是 1810 年或 B17 年到 1844 年或 1851 年。第二次长期波动,

上升期从 1844 年或 1851 年到 1870 年或 1875 年,下降期从 1870 年或 1875

年到 1890 年或 1896 年。第三次长期波动,上升期是 1890 年或 1896 年到 1914

年或 1920 年,下降期是从 1914 年或 1920 年开始。长波之间的转折点年份可有 5—7 年的误差。他共论述了两个半周期。70 年代,美国等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出现严重经济危机和停滞膨胀,康氏周期重新引起人们的兴趣。按照康氏周期,上升期、下降期各 30 年左右,长波在 60—70 年左右。美国 50 年代前后应结束下降期进入上升期,70 年代至 80 年代会进入下降期,本世纪末和下世纪初会进入上升期。康氏周期发现伴随长周期有一些经验性特点。其中,长期波动衰退期间生产和交通运输中有特别多的重要发现和发明完成, 通常只是在下一次长期高涨开始时才能得到大规模应用。

熊彼特理论认为,长周期是技术革新引起的,并首先提出技术革新的长周期。他认为,技术革新处于周期性不稳定和经济增长之间。熊彼特在康氏周期论之后提出技术革新长周期,分别是:(1)18 世纪 80 年代—1842 年的“工业革命”时期;(2)1842—1897 年的“蒸汽和钢铁时代”;(3)1897 年以后的“电气、化学和汽车时代”。

在熊彼特研究的基础上,德国经济学家 G.门施在他的 1979 年出版的《技术停滞——革新克服衰退》一书中认为,基本技术革新能创造出新产品和新劳务,并能开辟新市场和新兴工业部门来提供这些产品和劳务,并认为大约在 1825 年、1886 年、1935 年产生了新技术创新群,并产生出全新的产业部门。新的巨大市场使这些部门得以快速增长并改进产品和生产过程。竞争使需求饱和,出现新的技术僵局。只有基础技术创新,产生新的产业部门,才能打破这种“技术僵局”。

有的经济学家对目前发生的技术创新即信息革命予以特别关注。如法国学者 F.勒富里埃也支持技术革新长周期说,但认为同康氏长周期相结合的巨大改革浪潮分别发生在纺织工业(使用蒸汽机),铁路与钢铁工业,汽车、电力、化学工业、石油、飞机和电子工业。正在酝酿中的技术革新浪潮是最革命的。同以往四次长周期革新浪潮不同,它不仅加强了人的物质力量,更重要的是提高了人的智力力量,它的基础是信息和信息技术。

近 20 多年来的技术革新浪潮是以信息技术为核心的新技术群产生为特征的。以往所有技术革新都是以扩大物质产品的生产规模,提高物质生产的能力为特征的,是大机器工业制造能力的提高,是人的体力劳动的节约,是物化劳动和劳动物化的革命,信息技术革命在技术特点、功能作用和产生的结果,以及所产生结果的运行方式和周期规律等方面都在发生变化。

信息技术革命可以辅助和提高人的信息功能,辅助和取代人的部分智能。它使人与机器之间的劳动方式有相当部分变成机器与机器之间的劳动联结方式,使工业制造业等行业的生产自动化与过去产业革命形成的自动化有了质的飞跃。它产生了庞大的信息产业。上述经济学家的判断所依据的周期波动规律和产业基础已经发生了巨大变化。

第一,传统的物质生产部门在整个国民经济中的比重日渐缩小,信息产业尤其是以知识、智能为基础的信息服务业大幅度增长,传统产业的衰退与高涨对整个国民经济的周期影响力减弱。美国的传统工业只占到整个国民经济的 20%左右,比起工业革命时期的 50%以上,它对经济增长的影响显然是有很大变化的。

第二,服务业的增长周期特点,将会对经济增长周期波动特点产生决定性影响。服务业的周期波动将不取决于固定资本的更新,而取决于新技术、新知识以及新技术、新知识的获取方式。如电话、电报、纸版图书、校园教

育,计算机、电视、录像机,计算机与通信结合的信息处理与传输网络,光纤通信、多媒体计算机、卫星通信、信息高速公路,全球通信和数据传输网。这些技术的更新与进步,导致新行业、新市场、新需求的出现,成为经济周期波动的重要推动力。

第三,计算机集成综合自动化系统使物质生产部门的固定资产更新方式和周期发生变化。传统的大机器生产线适应大批量、单一规格的生产。当生产规模扩大到市场所不能容纳的地步时,便要更新技术,更新设备,生产新产品以适应新的需要。因此,大规模的固定资产更新就成为经济由危机、萧条走向复苏、高涨的起点。在计算机控制下的集成综合自动化系统的特点之一是一种“柔性”系统,或称“弹性”系统。它在满足市场需求变化时具有及时适应性,可以进行小批量、多品种生产制造。设备的改造更新,往往是新的计算机软件程序的设计和改进。这样,机器设备的更新,更大程度上将取决于其自然寿命,而不是社会寿命。

第四,科学—技术—生产一体化使科技创新周期发生变化。有资料表明, 从科学发现和技术发明到投产所需时间在逐渐缩短,至今已出现一体化趋势。正像马克思所说的那样:“生产过程成了科学的应用,而科学反过来成了生产过程中的因素即所谓职能。每一项发现都成了新的发明或生产方法的新的改进的基础。”①1885—1919 年间,一项发明从设想、研制到试产的平均时间是 30 年,从生产上掌握它到投入市场的平均时间是 7 年,整个周期为

34 年。1920—1944 年间,上述指标相应地缩短为 16 年及 8 年,整个周期为

24 年;1945—1964 年间又相继缩短为 9 年和 5 年,整个周期为 14 年,有的

不到 10 年,甚至本到 1 年。其次,企业中科技人员比重不断增加,企业成为集中科技人员的场所之一。最后,一些企业本身就成为大型的科学—技术— 生产一体化的综合性实体,如美国电话电报公司(即贝尔系统),许多信息技术的重大发明皆出自该机构,同时该公司又是美国最大的电话公司。

此外,信息传输网以至信息高速公路的建成,对于商品流通、货币流通以及劳动力的流动方式均会带来影响,使生产者、消费者的时空观念发生相应变化,进一步使经济增长速度的周期波动过程变形。理论上讲,由于信息要素在生产过程中地位日益重要,信息量的增大,信息传输速度的加快,使经济发展过程中各个环节、各产业部门之间的不平衡幅度缩小,使经济增长的升幅、跌幅落差缩小。就目前看,美国信息技术的进步,包括对传统产业的改造,以及信息服务业的发展,还没有实际达到趋势所反映出的可能性。美国经济正处在调整时期:传统产业受到信息技术发展的冲击,但还没有完成计算机集成综合自动化改造;服务业占有很大比重,但信息服务业还有待进一步增长;公用信息传输系统的最终建立尚需大量资金到位,不是一两家大企业所能承受,这有一个过程,且收回投资亦需时间。本世纪末,还难以迎来高速增长,平缓低速增长仍会由传统产业的衰退和新兴产业的发展两种趋势综合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