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军事信息技术民用化促进了世界经济信息化

经济发展与战争和军备竞赛是经常联系在一起的,是资本主发展史不容忽视的一页。战争成为解决不平衡发展的重要手段,也常常成为新的不平衡发展的推进器。信息技术在本世纪的革命性发展与资本主义国家经济的军事化特征是难以分开的。信息技术毕竟是在世界热战冷战的连续过程中发展起来的。经济军事化特征对信息技术发展以及信息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是比较明显的。

首先,信息技术本身的技术性特征具有军用和民用的双重性质,军事信息技术易于民用化,民用信息技术也较易于军用化。“信息”是伴随各种社

会活动的要素,当然,“物质”也具有这种特性。但用于民用消费的物质产品或技术,转用军事不那么便易,而信息技术是关于信息传输、处理、存储、控制的技术,信息技术产品便具有双重功能。如计算机、卫星通信、遥控遥感等信息技术。一台超级计算机既可用于气象、地质、水文勘察、监测,也可用于军事系统的控制,区别只在于数据内容和软件程序。资本主义国家对社会主义国家禁止转让计算机技术和销售高级计算机等先进信息技术,主要就是基于军事考虑。美国是典型的以保持军事实力来维系霸主地位的国家, 军费开支极其庞大;日本是二战战败国,曾是军费开支较低的国家。在新的结构调整中,美国军费开支下降,军用技术民用化,日本的民用信息技术却随时可以军用化。事实上,海湾战争中,已明确显示出,军事信息技术和民用信息技术的界限模糊了。日本向美国提供了美国在战争中使用的相当部分的电子产品和元器件,连我国台湾省的海事卫星通信系统有关装置也被派上用场。

其次,战后各主要发达国家军费开支庞大,军事科研成果突出,成为信息技术发展的重要技术基础和动力源。军费开支的规模当推美国为最。以1983 年为例,美国军费开支为 2390 亿美元,法国、前西德、英国在 210—240 亿美元之间,日本为 116 亿美元。50 年代,美联邦政府用于国防的 R&D 费用一直占到总额的 70%以上。此后,虽有所减少,主要因为用于空间的 R&D 费用增加,而这一部分也难说是民用的。1981—1987 年,美国 R&D 费用, 除去通货膨胀,每年增长 8%,等于 70 年代这一增长率的 8 倍,主要因为军事科研费用增速加快,里根在位 8 年,军事 R&D 增加 83%,民用却减少了24%。军事科研的巨大投入,使尖端技术的攻克有了可能。计算机换代加速, 功能日渐增强:空间开发,促进了卫星通信事业的发展等一系列信息技术新成果不断出现,并且先后民用化。从信息技术的两用性看,美国的“星球大战”,日本的“生存战略”(开发第五、第六代计算机),欧洲的“尤里卡计划”以及“信息技术发展战略计划”,没有本质的区别。军事计划有民用性质,民用计划也暗含着军事潜力,有如日本的 HZ 火箭的研制与发展。

第三,冷战的结束,巴统协议的终止,政治关系的经济化,将促进信息技术的国际交流和世界经济信息化的发展。冷战结束后,世界政治结构发生重大变化,经济问题愈益突出。在这重新构建的世界经济政治格局中,谁能加速信息技术进步,领先信息技术,调整优化经济结构,谁就能在世界经济信息化进程中取得相应重要的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