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信息技术产业化对就业的影响

技术进步和工人失业在美国与其它资本主义国家一样,是联系在一起的,从机器大工业诞生的那一天起就是如此。就像技术进步没有停止过一样, 失业现象也从来就没有消失过。信息技术革命同样面临着这个问题。对此, 看法也不尽相同。战后 60 年代,美国总统肯尼迪就曾经说过:“60 年代国内面临的重要挑战就是自动化正在取代人力的时代要保持充分的就业。”自动化程度在逐步提高,失业问题过去没有解决,现在也没有解决。直到 80

年代初,失业率再破 10%的高点。美国《时代》周刊 1983 年 5 月 30 日发表了经济学家瓦西里·列昂节夫对时下“新经济”的看法是:“计算机和机器人已经开始代替蓝领、白领工人所从事的比较简单的脑力劳动。人作为生产的一个要素只具有两方面的作用: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这两方面都在被取代。唯一的解决办法是延长休假时间,缩短工作时间和分享可得到的工作。” 持乐观态度的专家认为,从 50 年代出现计算机以来,就不断出现同列昂节夫看法相同的警告。纽约市的管理顾问约翰·迪博尔德说:“在各个时期,通常是在经济衰退最严重时,人们就说,由于自动化,今后的情况将是可怕的, 但是几年之后,人们把这些忘得一于二净。某些工作消失了,但又出现了其它的工作。这是经济健康发展的标志。”70 年代机器人出现时,美国劳联、产联,以及英国工会的领袖们,担心机器人会带来大量工人失业,迫使政府终止对机器人发展的支持达数年之久。80 年代初,日本大量采用机器人,一跃成为汽车出口大国。1985 年英国撒切尔夫人参观日本回国后,在一次展览会上说,在资本主义国家日本机器人最多,而失业率最低,英国机器人最少, 却失业率最高。

两种不同的观点,反映了两种基本的事实:一是信息技术的发展对就业问题的积极影响;二是信息技术的发展对就业问题的消极影响。积极方面, 它拓展了新的就业领域,提供了新的就业机会;消极方面,它使传统产业中就业机会相对减少,甚至是绝对减少。综合看传统工业减少的就业机会,可以用新兴产业增加的就业机会予以补充,实现就业状况的大致稳定。实际问题是,传统产业中失去工作机会的工人,难以在经济复苏时回到原有工作岗位,由于技术、知识结构的不适应性,也难以迅速为新兴产业所吸纳。解决失业人员就业的出路在于:(1)人的智力与技能的差别不再成为选择职业的障碍;(2)结构性调整周期能够与工人适应新工作的周期相吻合。第一条, 现在尚难以达到;第二条,技术进步受利润和竞争的驱使,由市场决定,而

不由工人能否适应新工作的时间周期所决定,结构性失业不可避免。

以信息技术为核心的信息产业确实在提供日益增多的就业机会。80 年代初,美国劳工统计局预测,美国增长最快的十种职业,全部在信息产业领域。1982—1995 年年增长率分别是:计算机服务技术人员 96.8%;法律顾问 94.3

%;计算机系统分析人员 85.3%;计算机程序编制员 76.9%;计算机操作人员 75.8%;办公设备维修人员 71.7%;医生助手 67.8%;电子工程师 65.3

%;民间工程技术人员 63.9%;电子设备操作人员 63.5%。劳工部门预计本世纪末制造业中,增长最快的部门是:电子计算机设备、半导体器件、电子元件、电子医疗设备和光学仪器等。另据有关资料,1972 年,美国高技术部门就业人数为 446.9 万人,1984 年为 602.4 万人,1995 年将达到 773.O 万人。美国信息劳动者(所有从事信息活动人员)在总就业人口中的比重,1950 年为 31%,1960 年为 42%,1970 年为 46%,1980 年为 55%,预计 2000 年将达到 80%。

与此同时,传统产业的就业机会日渐减少。1980 年至 1985 年,美国传统制造业向高技术过渡,230 万人失去职业。而一些公司,包括信息公司信息技术投资的增加,就业机会并没有同步增加。最近,据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的学者对美国的一批公司调查,过去 10 年,这些公司投资在信息技术方面的

资金增加了 3 倍,员工总数却减少了 20%。IBM 公司 1985 年员工总数是 40.6 万人,现在只有 30.2 万人。1993 年,美国各行各业,特别是一些大公司, 如通用电气公司、通用汽车公司、IBM 公司、波音公司、西尔斯销售公司、麦道飞机公司、联合技术公司、柯达公司等,总计先后 514 次宣布裁员,裁员总数近 50 万。据估计,今日白领人员所从事工作的 70%,到下世纪初也将被各种自动化所代替。实际上,全美 1000 万中层管理人员中,在过去 5

年中已有 300 万被先后裁掉。据专家预测,今后 10 年中,目前尚在岗位上的

700 万中层管理人员的 30%—40%,也将陆续遭到裁减。自 1991 年美国经济

复苏至 1993 年,创造就业机会 300 万个,约为战后历次经济复苏时期新创造就业机会的一半。

积极与消极两方面权衡,新就业机会的增加与原有机会的丧失是不均衡的。新行业、新领域多是技术密集型产业,传统产业也由资本或劳动密集型向技术密集型转化,减少了就业机会。经济复苏与高涨并不像过去那样意味着就业的大规模增加。

(三)失业后果与出路

经济衰退时期,失业率高自不待言;经济复苏时期,就业也不能增加, 使越来越多的人加入失业队伍,而且失业时间也在延长。80 年代初,美国失业率居高不下,曾一度达到 10%以上时,美国有 660 万以上失业工人,占全部失业工人的 63%,不能领取失业救济金,生活陷入绝境。1982 年,宾夕法尼亚州一位夫业 18 个月的钢铁工人唐纳德·布思在国会联合经济委员会举行的一次听证会上说:“我不知道怎样告诉我的孩子,为什么我不能给他们带来食物。”根据美国农业部 1993 年一项统计表明,美国现有 2700 万人靠政府救济为生,其中 85%是妇女、老人和儿童。另一项调查也表明,目前美国3000 万人正在挨饿,这个数字占美国总人口的 10%。1994 年 3 月 23 日,美国总统克林顿绝食一天,以期唤起人们关注饥饿问题。失业人数的增加带来严重的社会问题。据美国社会学家调查证明:美国矢业率每增加 l%,那么, 进入国家监狱的人就会增加 4%,杀人犯罪率增加 5.7%,自杀率增加 4.1%,

进入国家精神病院的人数增加 3.4%。1994 年 3 月 14 日,七国集团在美国底特律举行首次世界就业问题部长级会议,寻求解决失业问题的途径。克林顿在会上说:“我要求这次会议利用集体的能力、智慧和经验来解决我们这个时代最大的问题——在工业国创造和保持高工资、高增长的社会的挑战。” 两天的会议讨论没有获得结果。当时的法国财政部长埃德蒙·阿尔方德里明确说:“我认为,这次就业大会不可能产生一系列有奇效的解决方案。我们都非常清楚,根本没有灵丹妙药。”

七国财长关于就业问题的会议同意请总部设在巴黎的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开展研究生产率、技术与创造就业机会三者之间的关系。实际上,关于技术、生产率与就业机会关系问题是个老问题,从未得到解决,也没有形成统一的看法。最近,美国在国家科学院、国家工程学会的赞助下,调集了工商界、劳工界、政府和学术界的专家组成了一个专门小组来分析从现在至 2000 年间在美国经济中技术对就业的影响。根据广泛详尽证据所作的评介,小组一致推断新技术的采用并不是过去 15 年中严重摧残美国经济的失业率高和收入增长缓慢的原因。正相反,它应是治愈这种种问题的一剂良药。其理由归纳起来有:

  1. 新型技术的采用可以抵消任何潜在的总劳动力需求量的减少。例如,制造成本下降,产品价格下降,需求扩大,导致生产扩大,就业增加。即使产品需求没有大的增加,消费者可用因价格下降节省下来的钱购买其它商品,从而造成其它行业就业机会增多。

  2. 实验室发明的技术在充分市场化之前需要相当长的一段时间。技术以循序渐迸的速度扩散,给予接受新技术者的再培训有比较长的时间。

  3. 历史证据表明,美国失业率高时(70 年代 80 年代),生产力的增长就低。因为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以每小时工作的产值计算)取决于新技术引进,所以技术改进与美国失业率并不相关。

  4. 家庭收入不平衡的扩大主要起源于技术改进以外的其它因素。

  5. 技术对就业的影响程度低于其它经济因素的影响程度,如经济增长率、劳动力总需求和外界冲击对美国经济的影响。如果外国公司开发和采用新技术快于美国公司,它们的生产成本下降趋势将快于美国。其产品低价销售,将导致美国公司在全球市场退缩,美国相应行业就业会减少。90 年代, 美国在全球经济中,因采用新技术迟缓或低效引起的就业率降低,在相当程度上会超过因快速采用新技术而引起的就业率下降。为此,分析认为,美国要解决失业问题,管理人员和决策者面临的艰巨任务是尽可能保证迅速有效地采用新技术。为实现这一目标,政府和私人机构必须向美国劳动力的教育增加投资,通过向较好的基本技能教育投资来改善劳动力大军的适应能力。

这个分析和所提解决就业问题的途径,有些是相互矛盾的。解决失业问题要快速有效采用新技术,同时又希望或认为技术的渐进过程给工人接受再培训提供从容的适应期。要求工人有能够适应经济结构变化的能力,“学会更好地对待更为频繁的工作变动——从雇主到雇主,从城镇到城镇,甚至是从行业到行业”,为此要向“较好的基本技能教育投资”。同时又认为“一项工作对技能的要求就像在任何一特定时间内各不同职业对技能的需求不同一样,在所有时间内也不会一成不变,所以一个以就业的可能增长为基础而预测将来对工作技能要求的方案是不精确的。职业的自我发展趋势是很难预测的”。这个分析所依据的历史数据和所做的分析即使是正确的,也没能找

到解决失业的有特效的途径。即使所指途径是合理的,但实现也是困难重重的。结构性失业,由技术进步引起,靠技术进步解决,谈何容易。

看来,信息技术革命的广泛、深人发展使传统的就业观念必然被迫发生变化。工业革命曾使大批农民脱离土地,被大工业所吸纳。美国农业劳动者从总就业人口的 50%以上,降到现在的不足 3%。信息革命使工业就业人口大幅度下降。专家预计,21 世纪初的 20 或 30 年内,以制造业为主的工业就业人口在总就业人口中所占比重会降低到 10%以内。从机器旁被解脱出来的工业劳动者在哪里被吸纳呢?趋势表明,以信息服务业为主导的服务业是吸纳这些劳动力的领域。现在服务业劳动生产率相对较低,服务业者的薪资也较其它产业低。提高服务业生产率,由此提高服务业从业人员的收入水平, 已列入议事日程。可以预期,服务业信息化,随着信息高速公路的建设以及现在还难以设想的技术发明的采用,服务业劳动生产率必然会提高。届时, 最大的产业部门——服务业也面临就业人数减少的问题。人的体力劳动被取代了,脑力劳动逐渐更多地被取代。人们不曾为农业从业人口的减少而感受到农产品供给不足;同样,人们也不会因工业从业人员的减少。而感受到工业品供给的不足。问题是就业——人的劳动权力怎么实现。列昂节夫上述说法认为解决办法是“延长休假时间,缩短工作时间和分享可得到的工作”, 并非无可奈何之言。即使不是现在,将来也会改变人们的就业观念,即工作时间由劳动和闲暇两部分时间构成。随着社会进步,在就业期间内,闲暇时间将会逐渐增多,再学习受培训时间会增多。庞大的失业常备军和少数人在业享有极其富有的生活的局面,终将被打破。条件是,人们的技术适应性更强,不仅不受机器生产线的束缚,而且不受特殊技能的束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