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现代信息技术的经济社会影响

产业革命是指资本主义的机器大工业代替以手工技术为基础的工场手工业的革命。它不仅是生产技术上的革命,而且是社会生产关系的重大变革。机器大工业生产方式的确立,,使生产力获得巨大发展,使资本主义制度的经济基础得以巩固。对二次大战以来发生的以信息技术为中心的新技术革命,与过去对于资本主义机器大工业形成所带来的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剧变所作分析的角度有些不同,目前更多地反映在注重生产力,其中包括产业结构、生产力要素结构及组织形式以及科学技术本身发生的巨大变化上面。《大不列颠百科全书》的编辑们也看出这一点。他们认为,1760—1830 年的工业革命是世界史上迄今为止最重要的发展阶段。因为它标志着现代化工业的开始,并导致了都市化。他们没有把第一次产业革命与在此之后发生的第二次、第三次或第四次产业革命相并列看待,而认为在第一次“革命”之后,一些重要事件对世界经济社会发展有重大“影响”。这种看法是有其道理的。人们震惊于现代信息技术飞速发展产生大量新的经济现象,为确定现阶段新技术革命的历史地位,才继二次、三次革命说之后进而提出四次产业革命的论点。一些描述强调目前发生的变化的重要性,借以唤醒那些仍沿着传统思路看问题,以第一次产业革命基础为发展战略出发点的科学家、政治家和国策决定者。如托夫勒的浪潮论,奈斯比特的趋势论,以及许多关于大国兴衰史的讨论等,这些震聋发馈的疾呼确实起到了唤起人们以新的眼光看世界、制定新的经济发展战略的催化剂作用。

但是,宏观他讲,第一次产业革命以后的新高技术的发展对经济和社会带来的巨大影响,尚没有达到第一次产业革命所达到的那样的高度。首先, 发达国家资本主义制度并没有发生本质的改变。其次,市场经济制度并没有发生实质性变异。第三,第一次产业革命基础上所形成的大机器工业,仍然是所有国家,包括西方发达国家的重要经济基础,更是许多发展中国家尚待健全的生产体系。第四,都市化或城市化仍然是现代社会结构的重要存在形式和发展方向。

这并不说明,现代信息技术革命性进展是不重要的,对经济、社会的影响是微不足道的;相反,这种影响十分巨大。它正在强烈冲击着第一次产业

革命形成的产业基础,也强烈地震撼着第一次产业革命基础上确立的经济制度和社会结构,如都市化的集中性出现分散化趋向;产业结构的巨大变化; 生产要素结构及组织形式的巨大变化;经济国际化进程的加速等。现对几个问题进一步分析如下:

  1. 产业结构的巨大变化

这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在现代信息技术基础上产生了一大批以往产业革命时期所没有的新兴产业。二是第一次产业革命基础上形成的传统产业体系步人衰退,信息技术等新高技术对传统产业的改造,成为传统产业获得新生的出路。三是服务业的蓬勃发展,呈现取代物质产业在国民经济中占主导地位的趋势。

新兴产业,一般称新高技术产业。是以新高技术为基础形成的产业,包括新兴工业和新兴服务业。一些描述,有时包含服务业,有时又仅指新兴工业。要清楚地廓清产业结构,认识物质产业和服务业的结构关系,应该把新兴产业主要归为新兴工业,包括计算机硬件及软件,电子产品及电子元器件, 各类通信设备、器材,工业自动化设备如机器人等物质产品的生产。这里的问题只有“软件产业”的归属问题。软件产业已经成长为超过计算机硬件产品生产的产业,它不生产物质产品,但却是物质产品(计算机)的极其重要的构成部分。没有软件,计算机是一个元用的空壳。因此,软件产业应随计算机归人信息工业。

信息工业之所以新,不仅表现在它是过去没有的产业,而且还在于信息工业对传统产业依赖程度低,物质资源对信息工业关系度较小。

知识,就像煤炭、钢铁是传统产业的动力和物质基础一样,成为信息工业的深厚资源。

传统产业是相对新技术产业而言的,主要指工业革命基础上所形成的纺织业、机器制造业、煤炭、冶炼等产业。这些产业曾经“以前所未闻的速度和前所未闻的规模发展起来”①。现在,这些被称为“烟囱工业”的产业受到信息技术发展的影响而成为“夕阳工业”。工厂开工不足,工人大量失业, 市场日益缩小。传统材料大量节约,甚至被取代。传统产品大规模、单一化生产,不适应社会需求的变化。

传统产业技术改造主要是指在传统产业的采掘、加工、制造、管理等方面,采用信息技术,提高产业自动化程度。改造可使传统产业恢复生机,但要想恢复昔日地位是不大可能的。

服务业在国民经济中所占的比重日益增大,是工业革命以来的突出经济现象。工业革命时期服务业在国民经济中所占比重不过百分之十几,而今在发达国家中,它已达到 50%以上。已被广为采用的三次产业的划分办法,把服务业划为第三次产业,使之成为国民经济结构分析中特受关注的领域。

服务业蓬勃发展的基本原因有两个方面:一方面,技术进步,生产力提高,使更多的人力、物力用于服务成为可能;另一方面,随着技术进步和生产力的发展,人们生活需求多样化,消费结构发生变化。许多过去由家庭服务、自我服务实现的消费需求,现在由社会部门担任了。生产社会化发展, 不仅表现在有更多更大的工厂、车间、商店,更重要的是表现在生产、流通、分配、消费诸环节中成千上万经济、社会单位的紧密联系上。信息技术的发

①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 3 卷,人民出版社 1972 年版。第 308 页。

展,为生产、生活社会性的实现,提供了广泛便利的手段,如办公自动化、国际经济关系中交往手段的电子化,都起到了推动服务业长足进展的作用。基于服务业的突出发展,有人认为,现在已进入服务时代、服务社会。

相反的看法则认为,即使是发达国家,现在也仍不能断定已经由工业社会进入服务社会,基本根据在于相当大量的服务业是物质生产部门职能的外化。原来作为企业内部事务的市场分析可能由专门的咨询部门所取代;原来由劳动者操作的工序,现在则有可能由机器人取代,劳动者成为研制机器人、编制机器人操作程序的研究服务人员。信息技术使劳动者信息器官功能延长, 与直接生产过程的联系间接化了。所以,不能够简单地依服务业产值比重超过物质生产部门而断定是服务社会;但随着信息技术的广泛深入发展,直接从事物质生产的从业人口愈益减少,物质生产部门产值的相对比重降低确是各发达国家的基本现实。

  1. 生产要素结构与管理形式的变化

农业社会,农业生产要素由农民、土地、简单的农具和畜力构成,农民分散在土地上操作。工业社会,工业生产由工人、机器等工业生产资料以及资本构成,工人在资本家的监督下,集中化操作。工业革命形成了与机器大生产相适应的工厂制度,资本家直接监督工人劳动。在规模较小的企业中管理者采取直线控制;稍大些的企业通过一层层的管理,由上到下形成“金字塔”。有的管理学理论认为,管理者最大管理范围或最佳管理范围是 9 人。

一个直接生产的组织者可组织 9 人,一个高一级管理者可管理 9 个低一级的管理者。

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使生产要素结构中,知识与技术的作用增强,物质资料的作用以及资本的作用相对减弱。资本家的控制隐形化,劳动者操作知识化、间接化,以至置身于直接生产过程之外,由此导致生产组织与管理形式发生变化。新兴产业和传统产业的改造在两个方向上,改变着以前工业革命形成并发展起来的工厂制度和公司管理制度。许多新高技术企业是科研、技术、生产的综合体,需要多层面的横向协调与合作。新的技术手段,如计算机信息传输,形成了与这种新技术企业发展相适应的网络管理系统。资本家或管理者直接指挥劳动者生产的集中化方式逐渐成为过去,“金字塔”管理为“网络管理”所取代。

  1. 经济国际化进程加速

经济国际化是一个漫长的过程。自哥伦布发现新大陆引起商业革命,经济国际化发展就开始了。现代信息技术促进经济国际化发展,一方面是现代信息技术本身发展的国际化;另一方面是现代信息技术对整个经济国际化的促进和影响。

信息技术发展的国际化主要体现在:(1)信息技术有关标准:的统一化;

  1. 国际间的技术交流与合作日益增多;(3)现代信息技术已成为各国激励竞争的领域。就信息企业发展看,互不兼容的信息接受传输或处理工具, 没有广阔市场,如著名的王安电脑公司的失败就与此有关。从国际信息交流的需要看,如果没有统一的标准,将难以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国际间的技术交流与合作,已是相当普遍的形式,如美日联合开发第五代计算机,欧洲各国共同实施信息技术等新高技术开发计划。合作没有排除竞争,而且使竞争加剧。独立的国家利益和独立的资本利益,使合作成为增强竞争力的手段,使竞争成为获得高水平合作资格的手段。代表时代进步的先进技术,决

定着国家与民族的兴衰。冷战时期的结束,技术与经济作为大国实力基础的意义更为明显。它决定着旧格局打破以后新格局的框架。没有相应的信息技术水平,不能成长为经济大国,也不能够长久地维持这种大国地位。

现代信息技术在全世界的竞争发展,推动了经济国际化进程:(1)信息技术改进了国际间信息传递方式,大大提高了国际间信息传递速度,使不同区域问的地理距离障碍缩小,整体性增强。(2)新的信息传输方式以及极快的传输速度促进了国际间经济交往方式的变化,如外贸、金融无纸化交易使许多单证、票据,通过现代通信及信息处理技术,可获得即时传输处理。(3) 新的信息技术为跨国公司在世界范围内的经营与发展,提供了更为便利的条件。跨国公司的国际性特征渐渐多于它的民族性特征。

  1. 社会结构的变化

生产结构是社会结构的基础。生产结构变了,社会结构也会随之发生变化。这些变化,就西方发达国家已经显现出来的趋向看,一是城市化的变化; 二是家庭职能的变化;三是社会职业结构的变化。城市化是第一次工业革命的结果。城市成为商品交易、社会交往的重要区域,其特点是集中化。随着信息技术以及交通条件的便利,城市分散化趋向已有显示。有了现代信息技术,家庭可以成为办公场所和信息传输与交流场所。家庭社会性的增强,使原有家庭功能受到冲击。社会职业结构的变化:在西方发达国家,由于生产要素结构关系以及组织与管理形式的变化,以体力劳动为主要特征的“蓝领” 工种渐少,以脑力劳动为主的“白领”增加,“白领”、“蓝领”差别日渐消失,劳动就业结构向知识化、高技术化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