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发展中美经济、技术关系是我国信息化发展的客观需要,符 合中美双方的国家利益

首先,与世界上信息技术最先进、信息化程度最高的美国进行正常的经济、技术、信息交流,有助于较快缩小我国与发达国家的技术差距,加快信息化发展进程。我国虽然在原子能技术、航天技术以及超级计算机技术等高技术领域具有国际先进水平或接近国际先进水平,但就国际技术领域整体情况看,属于技术落后国家,信息化程度甚低。据我国国家科委 1986 年《科学技术白皮书》公布资料,1985 年我国集成电路产量仅相当于美国 1967 年的水平。仅以此为例,我国信息技术发展及产业化水平也落后于美国近 20 年, 再如在美国等经济发达国家,商业是计算机拥有量最多的领域之一,但在我国近百万家批发企业中,仅有 2 万多台电脑,而且其中相当一部分仅仅用于文字处理,而不是用于信息处理。这些计算机绝大部分是进口而不是国产的。全世界信息服务业(包括信息咨询业)1991 年产值达 2030 亿美元,我国只有几十亿元人民币,不足世界总值的百分之一。

其次,美国是“信息高速公路”的首倡者,也是经济、技术交易与交流活动电子数据化程度最高的国家,与美国的经济贸易和科学技术交流,可促使我国较快适应并进入国际经济关系信息网络渠道,促进我国对外经济贸易活动的快速发展。许多发展中国家和地区都意识到世界经济信息化对自身发展的紧迫性。如我国台湾省已在筹划建设“信息高速公路”。有识之士认为, 不能想象国际跨国公司会将它们的枢纽设在不能与世界信息网络接轨的信息孤岛上。

再次,具体就电子信息技术发展趋势看,硬件与软件发展不平衡,软件呈较快发展趋势,硬件本身的发展朝巨型化和微型化发展。80 年代中期,美国软硬件人员之比是 7:1,我国是 1:3。由于软件编制难以短期内实现自动化,美国软件编制人员严重缺乏,而我国则有丰富的人才没有得到利用,双方有可能通过合作与交流,促进各自发展。美国一些大的跨国公司已经将其科学技术研究跨国化,在我国已出现这种趋势,如美国电话电报公司、美国微软公司在中国的投资活动等。计算机微型化发展方向是向企业、家庭、个人以及各行各业的普及应用,实现大规模生产。计算机的普及应用,是信息高速公路的重要基础。中国是一个十分广阔的市场,这个市场是美国信息技术公司所看好的。我国如能有效引导和利用,也将收到加快经济信息化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