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经济实力与科技投入

美国等发达国家科技投人的巨大规模是其技术进步的重要物质基础。美国的“阿波罗计划”、“星球大战计划”以及日本、欧洲的科技发展计划, 动辄几十亿美元、几百亿乃至上千亿美元。IBM 仅开发一种新机型就投资 50 亿美元,这在许多发展中国家是不可想象的。我国“863”计划即“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纲要”①选择了六个高技术领域作为核心和重点,即:生物技术、信息技术。激光技术、自动化技术、能源技术和新材料技术。计划到 2000

年投入 100 亿元人民币,按现行汇率折算,也仅只有 10 几亿美元,时间跨度

却长达 10 多年。新兴工业化国家韩国有一个五年高技术发展规划,投入资金

竟达 370 亿美元。

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 1994 年颁布的《世界科学报告》,全世界 80%的研究开发活动集中在发达国家,他们的科研经费占国民生产总值的 2.9%; 而发展中国家的科研经费在国民生产总值中所占比例还不到 2.9‰。

另据有关资料表明,我国 1990 年全国投入科技活动的总经费为 301 亿元,占当年 GNP 的 1.7%。该年 R&D 经费投入 121 亿

元,占当年 GNP 的 0.68%,1991 年为 0.72%,1992 年为 0.71%,

①邓小平同志 1986 年 3 月 5 日对王大瑜、王法昌、杨家挥、陈充芳等四位我国著名科学家关于发展我国高技术的建议作了批示。据此党中央制定了“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纲要”。该计划又被简称为“863”计划。1993 年为0.62%(占 GDP 比例,GDP 与 GNP 在我国相差很小)。

科研经费投入少决定于经济实力基础差。据统计,南北国家人均国民生产总值之比,1968 年为 1:1,1977 年为 1:15.5,1987 年为 61:20。经济差距的扩大,高科技差距的扩大是原因之一,这是一对难以克服的矛盾。科技投入如果长期维持如此低下的水平,既不能创造新产业(像发达国家那样的新兴信息产业),也不可能有效地改造传统产业,从而在国际市场上处于极端不利的竞争地位,在新技术革命条件下形成的世界经济一体化分工体系中,难以获得有利的发展条件。

此外,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科技投入的花费有很大的区别。发达国家科研投入中主要部分是人员工资,而发展中国家相应要少得多,低于发达国家几十倍,甚至更多。我国科技人员在国民经济相当困难的情况下,发扬爱国主义精神,完成研制“两弹一星”的艰巨任务。但长此以往,科技投入的规模小,科技人员的收入水平低下,科技研究条件差,会导致人才外流。这已成为我国面临的突出问题,也是发展中国家普遍面临的问题。1987 年 8 月到 1991 年底,我国向 70 多个国家和地区派出的 17 万留学生人员,只有 5

万多名回国,占派出总数的 29.4%。在回来的 5 万多名人员中,获得博士学位和硕士学位者不过占回国人员总数的 4.6%。中科院干部局一份权威调查资料表明,我国高层科研人员和青年科技人才流失严重。在被调查的 43 个科研单位中,具有研究生学历的人员流失率高达 38%,本科生学历的流失率达27%,一些科研单位的年轻人流失率高达 80%以上。1994 年的一组调查数字还表明,我国科技各领域学科带头人严重老化,后继无人:国内 744 名学科带头人中,56 岁以上的占 61.5%,51 岁至 55 岁的占 28.4%,50 岁以下的只占 10.1%,而 35 岁以下的年轻人则如凤毛麟角。据对世界 286 名诺贝尔

奖获得者完成获奖成果研究的年龄统计,平均为 38.7 岁,最年轻的 22 岁, 35 岁以下的占 44.4%,36 岁至 45 岁的占 3}4%。世界著名的贝尔实验室,

9000 名有学位的研究人员平均年龄 33 岁①。

在科技与应用一体化发展趋势日益明显的情况下,科技创造新兴产业, 科技改造传统产业,科技优化产业结构。科技早已不是科研人员的奢侈品, 科技是生产力,是第一生产力。科技人员的严重流失,无疑是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灾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