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国际经济关系的信息化特点

国际经济关系的信息化是指在国际经济交往中,贸易关系、金融关系以及投资关系等日益信息化。

  1. 国际贸易关系的信息化

国际贸易关系的信息化是指信息技术、信息产品以及信息服务在国际贸易结构中所占比重增大,和国际贸易方式与支付手段的信息化。包括:传统工业产品中信息技术研究与开发费用所占比重的增大;以信息技术为核心的技术贸易日渐增长;信息技术产品在有形贸易中逐渐成为进出口贸易中的主导产品;信息服务业成为独立的知识产业,它在国际无形贸易中的地位日益重要;由于信息技术的深入发展和广泛应用,国际贸易中交易形式的电子化等因素,推动了国际贸易关系信息化发展。

  1. 国际高技术产品贸易迅速增长。长期以来,大机器工业制造的工业品一直在国际贸易中占有绝大份额。第三、四次科技革命在促进各发达国家产业结构调整的同时,在逐渐改变着国际贸易的产品结构,突出表现为高技术产品进出口贸易量的迅速增长。美国 1960 年高技术出口额为 75.97 亿美

元,1965 年为 111.07 亿美元,1970 年为 192.74 亿美元,1974 年为 411.15

亿美元,15 年增长了 4 倍多。进入 80 年代,由于计算机信息技术的发展及应用,高技术产品贸易进一步增长。按照美国商务部的高技术产业定义,即根据 R&D 费用与装船出港值的百分比确定,联合国统计办公室提供的资料表明,1981 年,美国高技术出口额占总出口额的比重为 29.O%,1986 年增长到 36.7%,同期日本为 27.5%和 34.8%。又以计算机软件的全球销售额为例,美国 1991 年为 580 亿美元,预计 1994 年可达 803 亿美元。

  1. 国际技术贸易成为国际贸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技术贸易成为国际间技术交流的重要方式,成为各有关国家引进技术、改进产品结构和产业结构的重要途径。日本是世界上购买和引进技术较多的国家。由于西方发达国家对社会主义国家的限制和封锁,以信息技术为核心的技术贸易主要是在资本主义国家之间进行的。冷战结束,旨在限制对社会主义国家出口的巴统协议终止,技术贸易会进一步发展。据 60—70 年代的一组数据,美国 1960 年

的技术出口额为 6.5 亿美元,进口 0.7 亿美元,1975 年分别为 42.9 亿美元

和 4.3 亿美元。同期,1960 年日本出口 0.2 亿美元,进口 1.0 亿美元;1975

年出口 1.7 亿美元和进口 7.1 亿美元。前西德 1965 年出口 0.8 亿美元,进口

1.7 亿美元;1975 年出口 3.1 亿美元,进口 8.3 亿美元。法国 1960 年出口

0.1 亿美元,进口 0.9 亿美元;1975 年出口 5.6 亿美元,进口 7.1 亿美元。英国 1965 年出口 1.4 亿美元,进口 1.3 亿美元;1975 年出口 2.6 亿美元, 进口 2.4 亿美元。美国是出口增长最快的国家,也是规模最大的国家。其它国家,除英国出口略大于进口外,其它均为净技术进口国,尤其是日本。技术进出口的增长不是自二战后开始,但二战后技术进出口交易量的快速增长,反映着信息技术快速发展在国际经济交流中的影响,以及知识产业化、国际经济信息化的趋势。

  1. 信息服务业在国际贸易中的地位日益重要。服务业在国际经济贸易中的发展,是各发达国家产业结构中服务业比重日益增长的必然反映。1992 年美国对外贸易逆差为 960 亿美元,而同年美国的服务业却赢利 590 亿美元, 形成外贸逆差由服务业顺差弥补的局面。服务业贸易问题曾被列入关贸总协定贸易谈判议程,成为“乌拉圭回合”谈判的问题之一。

  2. 国际贸易方式的电子化。电子数据交换(EDI)是用于数据交换的电子计算机信息系统。它能通过现代通信系统传输各类数据,并且能作自动化处理,实现所谓“无纸化交易”。以往世界每年花在制作文件上的费用达3000 亿美元,实现 EDI 后,交易过程可以利用计算机进行查询、分析、模拟和预测。目前已有适用于国际商务及运输业的国际 EDI 标准。在联合国贸易和发展会议的倡议下,国际贸易将建立贸易点(Tradepoint)和一个国际网络。贸易点是一个可以获得各种商品、各类市场和企业信息的国际贸易销售中心,该中心可以提供银行、海关和运输服务。在美国、英国、芬兰、德国和东南亚国家已经建立了这种贸易中心。美国年信息咨询和通信服务的出口额超过 400 亿美元。80 年代中期后,这类国际信息服务业迅速崛起,1992 年收入总额达 1400 亿美元,预计 1994 年会上升到 1550 亿美元。

  1. 国际金融关系的信息化

国际金融关系的信息化主要表现在资金流动与生产的脱节和与信息联系的加强,资金流动方式的电子化以及金融机构经营的国际化。据有关估计, 全世界有 1 万亿美元以上的资金脱离生产领域,在国际间流动。世界各地外

汇市场的日交易额高达 9000 亿美元。商业银行的海外机构增多,企业可以通过海外金融机构融资汇回国内。电子资金传送,使无现钞交易成为现实,金融业务不发生钞票的物理传递,而是将支票上的信息,如收款人、帐号、款额、支票签发人、储户等,转换成电子信号从一个银行传送到另一个银行, 使银行机构与银行机构,银行机构与非银行机构,银行机构对公众的金融服务以及以电子结帐的个人金融服务均实行电子化。1983 年,由北美、欧洲的许多银行联合建立的国际性金融网络,已与 39 个以上国家的 900 多家银行建

立了联系。

信息化的现代支付手段,使资本流动速度加快,对利率、汇率以及股票、债券等金融市场的变化反映迅速,大量资本可以迅速从一国流向另一国,常使一国经济受到意想不到的冲击,使一国金融调控手段达不到预期效果,甚至失灵。

  1. 跨国经营的信息化发展

跨国经营作为资本输出的一种重要形式,二战后以来发展很快,国外资本投资收入成为发达国家国民生产总值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跨国公司结构中,从事信息技术产业经营的公司发展较快,跨国公司的国外投资愈来愈重视信息技术以及信息服务领域,跨国公司的经营管理日益信息化。1882 年,美国第一个托拉斯——洛克菲勒的美孚石油公司诞生。随后,20 世纪初至 20 世纪 20 年代,形成美国钢铁公司、国际收割机公司、杜邦化学公司、福特汽车公司、通用汽车公司、克莱斯勒汽车公司。它们大都是进行跨国经营的跨国公司,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传统产业的衰退,一批大的跨国信息产业公司崛起,在国际经济中发挥越来越大的影响。美国的 IBM 公司、英特尔公司、通用电气公司、AT&T 公司、制造超级计算机的美国克雷公司,日本的富士通公司、日立公司、NEC 公司等就是这类巨型跨国信息公司。美国的 IBM 公司人称 IBM 王国。“它在世界计算机市场的地位,表明了它的技术力量和商业能力,说明了它的财政实力。这种财政实力支持了它的技术力量

——掌握从上到下渗透到信息处理市场的所有王牌。没有一个公司,甚至一个政府,能够如此牢固地掌握从元件到卫星的整套生产环节”。“作为网络的控制者,该公司会将其活动范围扩展到严格的工业领域之外:不论它是否想要这样做,它将参与对全世界的统治。事实上,它具备了一切条件成为伟大的世界管理系统中的一个系统。”①总体上看,过去由能源、汽车、化学等产业公司占主导地位的跨国公司行列,在世界经济信息化进程中已在发生重大变化。

跨国公司投资经营的信息化还反映在投资方向的变化上。据有关资料, 80 年代以来,对信息服务业的国际直接投资占整个投资额的 55%—60%。80

年代末期,日本、西欧、美国及一些发展中国家在全球的服务业投资额达 9250 亿美元,在总投资中占 45%,50 年代未这一比重仅为 22%。

世界经济信息化、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为跨国公司的跨国经营提供了前所未有的便利条件。公司可以几分钟之内调阅分布在世界各个国家和地区所有分支机构的有关经营资料。是否具备与国际信息网络沟通的便利信息传输条件,正在成为跨国公司投资地域选择的重要环境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