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 言

20 世纪,尤其是二次大战以来的大事记,无论多么简略,都不会忽视信息技术的巨大进步和它所产生的广泛经济、社会影响。商业化电子计算机在短短的 40 年中已历四代,实验室研究已进入第五代、第六代以至第七代。电子超微细加工技术,使计算机走出实验室、科研单位,进入企业、机关、学校,进入千家万户。成为人们广泛使用的信息处理手段。光纤技术、数字技术使电子计算机技术、电话通讯技术、电视接收技术实现综合化发展,“信息高速公路”呼之欲出。经济信息化、社会信息化面临崭新的发展阶段。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生产力是经济关系变迁的决定因素。科学技术的进步历来为经济学研究所重视。马克思研究资本主义经济关系的变迁,就密切关注和研究了第一次工业革命时期的科学技术基础。另据有关报道,在日本最近的经济讨论会上,没有高技术的话题,就不能聚集起人来。但整体看来,二战后发生的信息技术革命,没有得到经济学研究的应有重视。主要表现为对作为战后经济发展的物质技术基础的信息技术状况缺乏较为具体的了解;一般只作摘引,而未研究信息技术对生产力状况的改变,尤其没有以此分析经济关系受到的影响和可能发生的变化。在技术发展具有革命性跃进时,脱离对科学技术的较具体的了解和较准确的把握,经济研究结论就有相悖于实际经济特点和发展进程的危险。

正是基于上述考虑,本书选定美国信息技术及其经济影响为题进行研究,并尽可能具体地概述了美国信息技术的发展。在“经济影响”方面,沿着信息技术产业化、市场化线索,探讨信息技术对美国生产力发展的推动, 并由此分析美国生产关系等重要经济关系所受到的影响和变化。全书共分八章,第一章论述信息、信息技术的定义和有关鲤论研究;第二章概述美国信息技术的发展状况;第三章至第七章论述美国信息技术对美国经济的影响; 第八章分析在世界经济信息化发展的大趋势下,发展中美关系对我国经济发展的意义。

信息技术发展有一个过程,信息技术对经济领域的渗透也是逐渐实现的。信息技术的产业化、市场化发展是在 70 年代之后才凸现出来的。目前, 关于信息产业的有关定义尚未统一,要得到相关的、系统的统计资料有很大困难。本书研究仅是一次尝试,旨在开辟一个新的思路,以期引起经济学界对美国信息技术发展以及世界经济信息化趋势的关注。

本书是在我的博士学位论文基础上形成的,论文的选题是由我的导师郭吴新教授指导选定的。他对美国及世界经济发展趋势的洞察力和对美国经济的深刻了解,对本书的艰难探索得以顺利完成起了很大的帮助作用。在本书的写作过程中,隋启炎教授、陈华山教授、周茂荣教授、陈继勇教授给予了宝贵指导,在此一并感谢。在资料收集过程中,武汉大学图书馆雷霆同志、武汉大学图书馆计算机文献检索室的同志和国家科学技术委员会工业科技司的刘玉兰同志给予作者及时帮助,亦在此表示感谢。中国科学院、中国电子科学院、中国社会科学院及其它高校的前辈科学家的著述,使本书得益良多, 作者铭谢在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