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地制宜的居住方式

在中原,民居多人字形屋顶,而西藏的住宅以平顶居多。就样式来说, 西藏地区的住房可分为陋室、平房和碉房等。

陋室是西藏地区一般平民居住的一层式建筑。结构简单,土石围墙,架木(或树枝)于上,覆盖泥土,房顶用当地一种风化了的“垩嘎”上打实抹平。室内住人,室外院内围圈牲畜。

平房一般是两层建筑,墙基用石砌,墙用土坯垒,下层作伙房、库房和圈牲畜之用,上层住人。

藏族的住宅以藏式碉房最有特色,它是藏族的传统住房,又称“碉楼”, 平面呈方形,上窄下宽、顶是平的。碉房因所在地区不同而具有不同的特点。在城市,碉房布局合理,造型完整,装饰富丽。一般三层,最高五层,用石作墙,木头作柱,上用方木铺排作椽。楼层铺木板,下层当库房,二、三层住人,并设有经堂。四周围墙,中间庭院,墙厚,旧时可当碉堡打仗或防御之用。窗户朝庭院开,院外用小窗窄门,便于挡风。楼顶平台可以晾晒东西, 或散步、观光。

乡间和山区的碉房,一般依山而建,多为三层:一层关栏牲畜,二层当卧室,厨房和储藏室,三层设经堂。平顶用来晾晒谷物。屋顶插经幡。房屋旁一般有转经筒。室内一般都供有神龛、经书。通常不用床铺和桌椅,睡卧和坐都在垫子上。

高级住宅,在主要入口处或主要房间外侧设置一层或数层高的敞廊,封闭的碉房,开敞的廊檐,很有民族特色。

牧区普遍用帐篷当做住房,牧民用牛毛纺线,织成粗氆氇,缝成长方形帐幕,当中支撑木杆,外而用毛绳拉开钉在四周地上,周围用草饼或牛粪饼垒成墙垣,一方开门。白天将帐篷布对开分撩两边,以便出入;晚上放下篷布用带结紧。近门中央,筑有一条像泥船似的“塔垮”(土灶)。“船头” 上置放铁锅,燃料(牛、羊粪)从“后舱”淌进“前舱”(灶膛)。灶的两边都有除灰洞。灶后供有佛龛,有的置放碗厨。以灶台为界,入口左方为女席,右方为男席。帐篷顶露一长缝,沿缝缀小钩,便于通气和启闭。这种帐篷,不怕风、雨、雪,便于牧民居住、搬迁。

西藏波密县八盖区的藏族群众的居住方式则与众不同,这个区位于素有“西藏江南”之称的易贡西边,属高原亚热带气候。活动式木板房是八盖地区传统的房屋形式。这个地区的群众在一个地方居住时间一般为 20 天左右, 他们习惯于经常搬家,一年之内,总要搬十多次家。八盖区这种独特的居住方式是当地群众在长期生产生活实践中总结出来的。这里山多坡陡,地广人稀,交通不便。他们背肥送水、管理农作物,与其爬坡下坡,倒不如举家搬迁更为方便。因为这里森林资源丰富,为群众提供了充足的建房材料,盖活动式术板房十公方便。一处居住 20 天左右,肥料积攒够了,田间管理差不多了,就搬迁到另一处居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