喇嘛的寺院生涯

当你在世界屋脊上旅行时,你会发现那红墙金瓦的佛教寺院是很多的, 据记载,西藏历史上上册有名的寺庙有 3000 多所,支粮的喇嘛多达 84000

余众。寺庙越大,喇嘛越多。例如,在有 20 万平方米建筑面积的皙蚌寺内,

历史上曾经有过 7700 名甚至 10000 名喇嘛和活佛。

在 1959 年民主改革以前,寺院内分三级管理:米村——康村——扎仓。米材是最基层的单位,由小喇嘛、指导学习经典的经师、监护品行的轨范师、师叔、师兄弟等组成,他们既是师徒,又是叔侄、舅甥或兄弟。康村(僧团) 是中层单位,由若干个米材组成,一般带有地域性,大的康村有几百个喇嘛, 小的康村只有几十个喇嘛。扎仓(僧院)由若干个康村组成,不同的扎仓, 既有地域的差异,也何修习方法的不同。扎仓的一切事务,由扎仓的最高首脑堪布(住持)及其助手管理。

寺院是喇嘛的世界。在这个喇嘛世界里,有读经喇嘛(称“贝恰娃”)、铁棒喇嘛、陀陀喇嘛(铁棒喇嘛的侍卫)及被称为“朱古”(即化身活佛) 的喇嘛。各类喇嘛分工不同,职责不同。读经喇嘛经过读经、辩经、考“格西”,争夺藏传佛教的最高学位。

那么,一个小孩进入寺院成了喇嘛之后,怎样度过他的寺院生涯呢?以读经喇嘛为例,进入寺院之后,首先要剃度,拜帅之后,由师傅帮他剃光脑袋,并替他取法名。进入“术村”之后,首先学习藏文拼音和文法,然后学习经书,如学《喇嘛曲巴经》,修身礼佛;学《白度姆经》,祈祷众生幸福平安,接着钻研五部佛教著作:《般若经》、《因明经》、《中观经》、《俱舍经》和《律经》。

读经的喇嘛,每天天刚亮,就集中到全寺僧入念经的地方——“措钦” 大殿,披着佛披,按座序坐好,在上百成千盏酥油灯照映下,开始一大早晨的祈祷活动——全体茶会,一边祈祷,一边喝茶。早祷由领经师主持,领经师领头诵念:“工却松曲巴帕”(向三宝献供),然后全体僧人跟着诵念, 并同时喝第一碗酥油茶。这样反复三次,接着,祈祷的僧人取出自备的糌粑, 就着酥油茶抓揉成团,边念经边吃,早祷完了,早餐也用完了。

中午,读经僧人集中在经堂,边祈祷,边喝茶,形式与早祷基本相同, 但规模较小。晚祷在“康村”进行,规模更小。不论是早祷、午祷或晚祷, 一般都有施主来散钱或布施茶粥。

读经喇嘛每天除了三次祈祷外,还要进行三次辩经练习,即“早晨辩经会”、“午间辩经会”和“晚间辩经会”。辩经地点在法苑,一般是两人一组,一问一答,在问答的同时,还借助手势、击掌、动作和叫喊的声音,来活跃辩论的气氛。晚间辩经一般是自愿参加,一些读经喇嘛为了弄通五部佛教著作的真谛,经常进行辩论和研习,直至深夜。有的在冬春两季还离开寺院,到深山古庙修习,磨练意志。

每年藏历六月十五日至七月三十日,拉萨到了初夏的季节,草木萌发, 虫鸟孵化。为避免踩死踩伤幼虫雏鸟,寺院要求全体僧人蛰居寺内,不出门, 叫做“夏日安居”。六月十五日,是夏日安居的第一天,全体僧人集中到大殿,由堪布(住持)领头宣誓:不出门,不杀生。在夏日安居期间,每天早祷之后,全体憎人都要回到自己的住地,闭门修习。憎院的堪布轮流给全寺僧人施茶施粥。在夏日安居期间,藏历六月三十日,寺院举行雪顿节(节期

从藏历七月初一至初五),这是俗民向闭门修习的僧人敬献酸奶子的节日。这天藏戏团演藏戏,成千上万的信徒香客和施主,纷纷来到寺院看藏戏,给修习的喇嘛奉献酸奶。这是由于喇嘛们在夏日安居期间成天呆在寺院里修习,缺吃短喝,施主和信徒过意不去,所以人们才把牛奶制成酸奶,孝敬喇嘛们。

夏日安居结束后,僧人纷纷出门,他们头一次出行,首先要到罗布林卡拜见达赖喇嘛,达赖给每个喇嘛摸顶,并给一根护佑绳(“秦堆”)系在脖子上。僧人念经祝福,并给达赖献坛城(“曼扎”)祝福他健康长寿。

从藏历八月初一日开始,寺院放假 15 天,许多喇嘛兴高彩烈地离开寺院,投身到环境幽美的林卡里过户外生活,有的在树林子里玩耍,有的去洗澡,有的参加野宴,有的唱歌,有的跳舞,有的演藏戏。陀陀喇嘛则利用这个机会,或者练习武术,或者进行多种形式的体育比赛。

秋去冬来,那些经过二三十年刻苦学习的读经僧人,精通了佛教的五部经典著作,通过层层严格的辩经考核,便可申请格西学位了。格西分寺院一级的、传小召一级的和传大召一级的。打一个比方,寺院一级的相当于硕士学位,传小召一级的相当于副博士学位,传大召一级的相当于博士学位。名列“格西”行列的喇嘛,要举行粥宴,家庭有钱的由家庭出钱,家庭缺钱的请施主资助,为寺庙内喇嘛施茶粥。当上格西的喇嘛,在宗教领域有很好的进身机会,可以担任三大寺或其它黄教寺院的堪布(住持),极个别的最后可以升到甘丹寺法台,这是西藏僧人的最高荣誉职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