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的“敦煌”——萨迦寺

从日喀则向西,翻越错拉山,南行 60 公里,便到萨迦县。藏语中“萨” 是土的意思,“迦”是灰色的意思。萨迦,是“灰色的土地”。萨迦原有南北两寺屹立在仲曲河两岸。北岸一寺建于公元 1079 年,因寺址在“灰土”山上,所以寺也以“萨迦”名之,作为寺主的教派也以“萨迦”命名。

  1. 世纪中叶,萨迦教派在西藏势力大、影响深远。萨迦昆氏家族的第六

代子孙萨迦贡嘎坚赞,在公元 1240 年奉元朝宗主之召到凉州,经过协商,西藏正式列入祖国版图,西藏归顺元帝国之后,结束自吐蕃王朝灭亡以后的近400 年混乱局面,建立了吐蕃以后的第二个统一王朝——萨迦王朝,到了萨迦家族的第八代子孙八思巴(藏传佛教萨迦派的第五代祖师)的时候,元朝皇帝忽必烈于 1260 年加封他为国师,赐玉印。1264 年他领总制院事,管理全国佛教及藏族地区事务。1269 年他献所制蒙古新字(是为“八思巴文”)。1270 年升号“帝师”,统领西藏 13 万户。1276 年自任萨迦寺第一代法王,

任命“本勤”统领西藏 13 万户,僧俗、军民兼摄,是西藏实行贵族僧侣统治之始。

八思巴执政后,为弘扬萨迦教派,他委托萨迦本钦于 1268 年主持修建萨迦南寺。今天,北寺已荡然无存,而南寺却保存十分完整。萨迦寺是一组辉煌耀眼的建筑群,殿阁嵯峨,楼台错落,四周筑有朱红色围墙,墙上有黑、白、红三色线条,据说是萨迦教派的标志,围墙上还筑有四个角楼和多人城堡。整个寺院布局均衡,气质古朴,气势宏伟,酷似北京的紫禁城。全寺建筑面积 5500 平方米,殿高三丈有余。大殿由 40 根木柱支撑,最粗一根三人

才能合抱,长 6 米多,名叫“加拉色钦嘎娃”,意思是“内地元朝送的柱子”。人们把萨迦寺看成是中央在西藏地方的象征,把元朝送的那根柱子称为忽必烈柱。传说,当年忽必烈赐梁柱的时候,八思巴为其路遥难运发愁,忽必烈看透了他的心思,便说,爱卿不用发愁,我择吉日良辰,为汝水路运到。八思巴回到西藏后便派人到湖边,准备迎接忽必烈送来的宝柱。到了这一天, 忽必烈早晨把柱子扔下东海,傍晚就在萨迎的丹增湖面浮现。于是,八思巴就举行了隆重的上梁仪式。

萨迎寺以金碧辉煌的大经堂为主体。大经堂高约 10 米,长 70 多米,宽

近 40 十,可同时容纳 700 多喇嘛念经。经堂四壁,有巨幅彩色壁画,不仅有根高的艺术价值,而且题材广泛,内容丰富,堪称西藏历史的一部“百科全书”。

萨迦寺素有西藏“敦煌”之美称。寺内经书约有 10 万卷,大部分是比萨迦王朝还早的手写本。这里有世界上“最大的经书”——《布德咖龙》,长

1.34 米,宽 1 米多,厚 67 公分。还有“最早的经书”——贝叶经(20 卷左右),每片叶约 4 厘米长、4—6 厘米宽,距今约 2000 年。

萨迦寺还有一个“宝柜”,内珍藏着各种文物。有自元朝以后历代皇帝赐给西藏地方僧俗要人的封诏、朝服、金印、佛像、法器、经典等。寺内藏有一套八思巴与忽必烈会晤的唐卡(轴画卷)。这套画每一幅都充满了浓烈的宗教气氛。因此,当画幅展开时,围观的藏族信徒,一见画面就倒地磕头, 并用脑袋去挨一下画幅,这大概是意味着摸顶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