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派林立的藏传佛教

藏传佛教有许多教派,其中主要有四大教派,即:宁玛派、噶举派、格鲁派和萨迦派。

宁玛派俗称红教,“宁玛”藏语意为“古旧”,以传承弘扬旧密宗为主, 称为旧派。它是传人西藏的密宗吸收了当地苯教内容而形成的最早教派。由于宁玛派在早期采取秘密单传,所以没有寺院僧侣组织和构成教派的系统教义。到了 11 世纪后才开始有红教寺庙,并逐步整理宁玛教派经典,正式成为

一个教派,该派认为他们的教法是从 8 世纪“前弘期”直接由印度僧人莲花生传下来的。宁玛派“行持从俗”,允许娶妻。由于该派僧人均著红色衣冠, 故称为红教。

噶举派俗称白教。“噶举”意为教谕或教传,师徒相承,口头传授,耳听心会,注重密法不重经典。该派僧人都穿白色僧衣,所以叫做白教。该派在藏传佛教中支派最多,有“四大八小”之说,共有 10 多个支派。活佛转世制度即由该派首创。其创始人米拉日巴是个传奇性的人物,相传他早年擅长巫术,曾用巫术咒杀 35 人,继而良心发现,便皈依佛门为僧。他以唱歌的方式传授门徒,《道歌》是他的代表作。他的故事在民间流传很广,有人称他为“西藏的孔夫子。”

格鲁派俗称黄教。格鲁派的前身噶当派是西藏最早出现的教派。“噶当” 意为佛的教诲或教诫,即用佛语来教导人们接受佛教道理,它的创始人是仲敦·加唯琼乃。1045 年,他从阿里迎来高僧阿底夏,并拜其为师。阿底夏圆寂后,仲敦于 1056 年倡建热振寺,以该寺为基础,逐渐形成噶当派。该派强调戒律,即僧人戒律、修行次序和调整显密关系,该派教法以阿底夏的《菩提道灯论》为基础。到了 15 世纪,宗喀巴以该派教义为基础,创立格鲁派后, 噶当派就并入其中而不复存在了。宗喀巴为倡导严守戒律,教徒头戴黄色桃形尖顶僧帽,所以格鲁派被称为黄教。

萨迦派俗称花教,因其主寺萨迦寺(在西藏萨迦县)而得名。该寺围墙涂有红色(象证文殊)、白色(象征观音)和黑色(象征金刚手菩萨)的三色花条,故俗称花教。该派创始人昆·贡觉杰布幼时随父学旧密法,后到纽古隆拜卓弥·释迦益西为师,学习新密法,创立了自己的一套教法。他于 1073 年在冲曲河谷萨迦之地建寺后,开始形成萨迦派。该派法位以家族相传的形式向下延续,政教两权都集中于一个家族之手。其中最著名的是萨迦五祖八思巴·罗卓坚赞。1253 年,忽必烈召见八思巴,并受密教灌顶。1260 年,忽必烈即位为元世祖,封八思巴为“国师”(后封为帝师)。1264 年,元朝中央设总制院,掌管全国佛教事务和西藏地方行政事宜,命八思巴为国师兼领总制院事,协助中央王朝对西藏的管理。1269 年,八思巴奉忽必烈之命创制“蒙古新文字”有功,被封为“大宝法王”。该派曾经盛极一时,在促进西藏统一、加强民族团结等方面,起过积极作用。

另外,有一个教派叫做“苯教”,俗称黑教,是西藏古代的一种原始宗教。最初流行于后藏阿里一带,后传到西藏各地,主要是崇拜天地、山林、水泽的神鬼精灵和自然物,尚巫术,在吐蕃王朝以前曾占统治地位。佛教传入西藏后,苯教与佛教展开长期斗争,8 世纪后,势力渐衰。一般把受佛教影响较深、变化较大的称为“白苯彼”,把处于偏僻地区,保持原来特点较多的称为“黑苯波”。随着历史的发展,苯教大量吸收了佛教的教义,建立

自己的体系,但与佛教也有不同之处。例如,佛教的“雍仲”(吉祥与永恒的象征)为■,苯教则作■;佛教转经是顺时针方向,而苯教则为逆时针方向。由于苯教已和佛教融台,也有人习惯地把苯教作为佛教的一个派系来看待。

藏传佛教各教派的发展,有如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各立学说,各呈所长。佛教的“五明学”在当时亦有发展。所谓“五明”就是因明(佛教逻辑学)、医方明(医学)、工巧明(工艺技术)、声明(训诂音韵),内明(三藏十二部教)。因此,西藏佛教各教派的发展,不仅限于教义方面, 而且在文化科技等方面,也有一定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