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记

如果你有幸涉足西藏,漫游在世界屋脊之上,你将看到一幅幅西藏风俗的画卷。这些风俗具有很强的民族性、地域性、社会性和传承性。

“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因自然环境不同,而形成之习尚谓之“风”; 由社会环境相殊,而形成之习尚谓之“俗”。历代相沿成风,群居相习成俗, “风”与“俗”融会成为一体。因此,一国有一国之风俗、一个民族有一个民族之风俗,某个地域有某个地域之风俗。西藏的风俗,即西藏历代相袭的风尚习俗。它包括流行西藏各地的风俗习惯、信仰行为及民俗事项。还有婚丧、祭祀、仪礼、节日和衣食住行等诸方面的习俗表现。

早在 1000 多年前的吐蕃王朝,藏族就创造了自己的文字藏文。西藏文化具有悠久的历史。西藏风俗是一种悠久的历史文化传承现象。它分为物质风俗文化和精神风俗文化两大类。物质风俗文化主要包括西藏的风光、建筑、服饰、饮食、交通、生产等方面;精神风俗文化主要包括文学、艺术、宗教、节日、婚礼丧葬等方

面。

西藏风俗具有浓郁的高原气息和明丽的雪域色彩。首先是它

的地域性。它拥有世界上海拔最高地区的自然景观:平均海拔在3000 米以上,有世界上海拔最高的山峰珠穆朗玛峰、最高的山脉喜马拉雅山、最高的高原青藏高原、最高的宫殿布达拉宫、最大的

铜佛强巴佛等。这独特的自然地理气境形成了独特的雪域文化、农业文明和高原风俗。

西藏地区最高政权机构和寺庙往往建筑在当地的高山之巅。而所有建筑几乎都是以石头作为上要建筑材料。群山和巨石,成为西藏建筑文化的主要特色。

牧区人民的生活离下开草原和牛羊。藏被、藏袍、氆氇、卡垫、地毯、藏靴、围裙、牦牛绳,甚至驱赶牛羊的“乌朵”(一种甩石头的蝇子),也是用羊毛织的;揉制糌粑用的口袋“唐古”、烧火用的风箱“比巴”是用羊皮做的;牛皮是制做牛皮船的主要原料;牛粪是牧民的主要燃料。

藏族人民食用糌粑和着装藏袍是由地域性所决定的。藏袍肥大、温暖, 袖子可以自由脱下,反映了藏族同胞对高原地区昼夜温差变化大、冬季严寒气候特点的适应性。食用糌粑则是适应高原作物生长情况、牧民生活流动性大,燃料缺乏的特点。

其次,西藏风俗具有浓厚的宗教色彩。藏族人民信仰宗教,已有几千年的历史。从远古时起,藏族人民就产生了对大地和自然万物的崇拜,形成了西藏的原始宗教——苯教。佛教传入西藏后,五颜六色的经幡和堆积如山的玛尼堆,到处可见;从城乡到牧区,到处香烟缭绕,弥漫着神秘的宗教气息。西藏的节日很多,且多与宗教有关,如萨嘎达瓦节、传召法会、燃灯节等。藏族的装饰品有许多也与宗教有关,如一种叫“嘎乌”的金属小盒,内装小佛像,一般戴在胸前,用以护身。两藏的丧葬习俗也具有宗教色彩,如天葬就是源于佛教的布施说。传统的舞蹈“羌姆”——跳神舞,也具有宗教色彩。西藏早期的壁画和唐卡,描绘的几乎全部是佛和佛传等,艺术地表现了“因果报应”、“轮回转世”的佛教哲学。西藏的建筑,尤其是寺庙建筑,殿堂内部,通过帷幕、色彩的衬托,造成光怪陆离的神秘气氛,殿堂内部幽暗,

而佛像则十分光亮,体现了“举世浑暗,唯有佛光”的思想。

第三,西藏风俗具有多种文化的融合性。西藏地处亚洲大陆的枢纽地带, 是亚洲三大文化的相会点:即西方来的中亚文化、南方来的印度文化和东方来的以汉族为主的中华文化。在藏族的语言、宗教、艺术等方面,随处都可以看到这种文化融合的表现。在历法方面,吐蕃时期的天文历算吸收了汉族历法知识,并结合本民族的特点,创造了藏历。藏医吸收各民族文化精华更为突出。在建筑方面,西藏最早的寺庙桑那寺融合了西藏、中原地域和印度三种不同的建筑风格。

西藏的风俗不仅浩如烟海,而且比较复杂。书中介绍的风俗,有的是定型的,世代相传;有的是发展变化的,几经演变,新旧杂揉;有的新近成风。随着岁月推移,情况改变,有的随之演化或消失。

呈现在读者面前的这本《世界屋脊的民俗与旅游》试图让读者在观赏西藏地区名胜古迹的同时,领略一下世界屋脊上的习俗和风土人情。

本书得以付梓与广大读者见面,要感谢钟敬文先生的指导。感谢张紫晨先生生前为这套丛书的编辑出版所作的努力,不意张先生英年早逝。同时感谢藏学研究所单珠昂奔同志的热情帮助。旅游教育出版社有关同志为出版此书不辞辛劳做了大量工作,在此谨致以诚挚的谢意。

作者

1993 年 8 月 8 日于北京花园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