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廓街

到过西藏的人,肯定到过八廓街(又称“八角街”);没到过西藏的人, 也知道拉萨有一条八廓街。古老而富有神秘感的八廓街长三里,宽三丈,呈圆形,没头没尾,两旁是老式藏房,街心的巨型香炉,昼夜烟火弥漫。藏族群众把这条街誉为“圣路”,在佛教中,“圣路”即为“上天之路”。每天清晨或傍晚,人们便不约而同地从四面八方涌到八廓街上,汇聚成一条五彩缤纷的人流。它仿佛是一座巨大的时钟,钟轴是壮丽辉煌的大昭寺,时针和分针则是那些虔诚的朝佛青和喜欢猎奇的游客。人们循顺时针方向,转动在这条围绕着大昭寺的环形道上。

八廓街是藏语“八古”的音译,即寺庙周围的意思。相传 7 世纪中期, 大昭寺建成,文成公主与赤尊公主所携带的佛像,被请进寺内。从此.大昭寺香火日见兴旺。7 世纪末,绕寺四周,出现了越来越多的旅舍房屋,供各地朝拜之入歇脚和住宿。这样,以大昭寺为中心的八廓街,初具雏形。

八廓街的出入口是大昭寺的广场。环形街道两旁高高的白墙下,卖吃的、穿的、玩的,用的等各类货物摊点,一个挨一个地摆开。这里既有西藏各地的名优特产,如色泽艳丽的江孜卡垫,做工精致的日喀则金花帽,质地坚硬的加查木腕,晶莹剔透的仁布手镯等;又有西红柿、黄瓜、辣椒、茄子等新鲜蔬菜;还有印度佛珠、英国香烟、尼泊尔项链、不丹唇膏等洋货。这些摊主多数能用藏、汉、英三种语言和顾客说话,但仅限于讨价还价。八廓街是古老的,也是繁华的。

无论是本地的或外来的,多数人到此是为了转经。拉萨藏族群众几乎每天都要沿着八廓街环绕大昭寺三周。信徒们循顺时针方向,口念六字真言, 脚不停地走动。他们有的手中提着布施的袋子,逢上煨桑的就添些糌粑、青稞酒,遇到佛像就供奉酥佃,看见诵经的喇嘛就在他们面前的钱盒里放些钱, 见到行乞的就掏出些食物。据说在这里乞讨的人多数并非生活无着,而是由于远程朝佛财物用尽,或为了糊口,或将自己的行讨所得奉献给寺庙,以自己今生的苦行换取来世的幸福。

没提布施袋的转经人、有的边走边摇动手中的转经筒,筒里装着厚厚的经文,每摇一圈,就代表着主人诵读一遍经文;有的边走边用背在身后的手捻动佛珠,诵一遍六字真言,捻动一颗;一串(一巨零八颗)捻完,功德便又添一分。

那些虔减的信徒,每天在大昭寺的正门前磕长头。他们双掌举过头顶, 再降至鼻尖、胸口,身体迅速前扑,双臂前伸着地,划一记号,起身,跨两步到记号处,再重复以上动作。他们全身伏地时,前额都要紧贴地面,所以, 磕长头的人的脑门正中及鼻尖处,都有一个灰土沾成的圆点。他们在藏袍外一股再套一件帆布长围裙,双手垫着木板或厚纸板。他们一遍遍地磕够自己定的次数。以前,甚至有的还伸出舌头去舔属于寺庙的圣物,门廓的柱子、锁门的铁链或同定在门边的经筒。更有一些发了大愿的,从四川、青海、甘肃等地一步一个长头磕到八廓街,历时往往一年以上,几千里路就是用身体一点点地丈量过去。

不论烈日当空,还是风雪弥漫,大昭寺门前从没空过,常常是数十个人同时在磕长头,后面还有些人静静等候着。没有拥挤,没有争吵,只有木板或纸板贴着地面滑动的唰唰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