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奇的藏医药

在拉萨,有一间神奇的医院,叫拉萨藏医院。它坐落在布达拉宫和大昭寺之间。按当地传统的叫法,藏医院叫做“门孜康”。藏语的意思足“医算局”。它是“世界屋脊”上最大的藏医治疗和研究中心。它仍仅在四川、甘肃、青海、云南和内蒙古等地久负盛名,而且在东南亚许多地区也有一定的影响。这家医院如此出名,是因为它有神奇的藏医藏药。藏医藏药在治疗高原心脏病、胃溃疡、风湿性关节炎和妇科病等方面,有其独特的疗法和明显的疗效。

藏医学分南北两大派,对治疗寒性病和热性病各有所长,北方学派似乎更倾向于本土原始宗教——苯教。藏医史说,最早的疾病是消化不良,最早的药是开水;第一个病人是人体,第一个医生是梵天。人生要涉过生、老、病、死四条河流,产生疾病的远因是愚昧无知,近因是气候变化。

藏药一般由动物、植物、矿物等近千种原料配制而成,常用的三百多种, 百分之七十产于西藏。自种、自采、自制药物,已成为藏医院的传统。动物名贵药材有麝香、鹿茸、西牛黄等。植物药材有:藏青果、藏枣、藏葡萄、虫草、藏菖蒲、藏红花等。这些药材各有其特殊的用途,如藏红花是一种多年生草木植物,叶子细长,有鳞茎,其花淡紫色,可入药,不仅有中医所说的“活血通经、法瘀止痛”功用,还有发汗、健胃等功用。藏药大量使用矿物药配方,一般为复方,如“珍珠七十”、“珊瑚二十五”、“十八大象”、“十三种金色”等,最为神奇。这是因为西藏植物稀少,药用植物更少。而药用矿物却不少。如金子味苦,可夫毒;银可止脓血;铜可退热;铁可吸出肝内毒物、治疗眼疾、水肿等;绿松石治肝、肺发热;蓝宝石治麻风病;珍珠治脑病,红珍珠疗效最佳,因为传说佛佗和菩萨都化身为贝类,红珍珠就是他们胃中产生出来的。

藏医有自己的一套医疗理论。藏医的理论认为,人体内存在“气”、“火”、“水上”三大因素;又有血、肉、骨、精、脂肪、骨髓和饮食精微七大物质基础;还有大便、小便及汗三种排泄物。人体的三大因素支配着七大物质基础及三种徘泄物的运动变化,矛盾统一在人体内,维持着人的正常生理功能。如果这三者之间比例失调,则疾病生。藏医这种理论和中医的辨证施治有相通之处。

杰出的藏医学家字陀宁玛·元丹贡布(708—?)原为吐蕃赞普赤松德赞的保健医生。后来他到阿里、山南、康定等地研究、收集和总结民间藏医的经验和医术,并去印度、尼泊尔等国学习。经过几十年努力,编著成著名的古代藏医巨著《四部医典》(共 56 章,约 24 万字),使藏医有了比较完整的理论基础。《四部医典》第二部《论述本集》,专门讲述人体解剖、生理、病因、病理等问题。1703 年,在摄政王第司·桑结嘉措主持下,经过名医、画师的努力,根据《四部医典》的内容,绘制成一套《四部医典系列挂图》

(共 79 幅》,形象他说明了藏医藏药学的基础理沦、人体解剖结构、病因症状、诊断医疗、药物种类、饮食起居等内容。《四部医典》中“生理学”部分指出人体构造的情况和人体可生 404 种疾病。《四部医典》中“胚胎学”

部分挂图形象地描绘了胎儿在母体中经历 38 周生长、发育、成熟的过程:第

1 周至第 9 周,为鱼期;革 10 周至第 17 周,为龟期;第 18 周至 35 周,为

猪期。第 36 周,胎儿在母体内开始烦闷、轻动:第 37 周,胎儿对母体开始

产生对立情绪;第 38 周,胎儿倒转,准备娩出。

注释本《四部医典蓝玻璃》进一步生动而又形象地描述了胚胎发育的几个阶段:“在胚胎发育中的鱼期,胚胎形成长条形,因此称为鱼期。胎儿生出四肢,并分出头部,形状似龟,因此称为龟期。胎儿从龟期进一步发展, 除生出四肢、头部外,还逐渐凸出所有的器官,并能从母体中吸取混食、因此称为猪期。”

此外,还认为人们能对胎儿的性别施加影响:“虽说出生和其后命运还要依靠羯磨(因果轮回规律),但有时可在(怀孕)第三、四周时试用‘中心转换法’(将胎儿)变为所希望的性别。”

藏医藏药历史悠久,早在公元前儿世纪,减族的祖先就在实践中认识到“有毒就有药”的道理,对一些动、植物及矿物的医疗作用,有了初步的鉴别。公元 641 年文成公主进藏时,带来了大批医书医疗器械和百工技艺人员, 其中也有医生。医籍中有“医方百种,诊断五法,医疗器械六种,医学论著四种⋯⋯”内地医学第一次传入两藏。公元 710 年,金城公主进藏,又带来了医药人员和医书,其中被泽成藏文的《药王药珍》,使中医和当地传统藏医相结合,并在此基础上发展成藏医藏药。这部藏文叫《门杰达瓦杰布》的医书从母亲怀胎讲起,分别叙述了人的形成,人体结构、起居饮食,疾病的诊断、木草鉴别和药品的制作。它至今还是藏医必读书籍,所讲到的切脉、嗅尿、观舌、看指甲等,仍然是藏医的主要诊断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