迷人的拉萨

拉萨,在藏语里,意思是神仙所居住的圣地。她的周围有八座云雾缭绕的雪峰,有的如宝瓶,有的似伞盖,有的像海螺,有的像雪莲八座雪峰围拱着这一片宽广肥沃的河谷。

拉萨坐落在冈底斯山中段、拉萨河冲积的平原上,拉萨河从市南绕过, 到西南郊区的约七八十公里处,同雅鲁藏布江汇合。拉萨平原海拔 3700 米左右。在拉萨几乎天天都见到太阳,夏无酷暑,冬无严寒,空气干净,阳光充足(年日照时数在 3000 小时以上),所以,素有“日光城”之称。

拉萨是西藏自治区的首府,东起墨脱,西至尼木,南及雅鲁藏布江北岸, 北抵当雄。全市总面积 29052 平方公里,其中市区面积 554 平方公里(含已

建成的市区面积 32 平方公里)。市区大致可分为东西两个城区。西城区是

50 年代西藏和平解放后逐步兴建的新城,除布达拉宫(17 世纪后成为达赖喇嘛的冬宫)和位于它西边不远处的罗布林卡(昔日达赖的夏宫,今日已辟为公园)为古建筑外,其余建筑均是现代建筑,如政府机关、文化娱乐场所和商业服务设施等。

拉萨的东城是旧城区,这里有富有民族特色的藏式居民楼和密密麻麻的商业店铺。旧城区的面积只及新城区的十分之一,但却居住着全市 10 万多人口的半数以上,东城的中心有一座与布达拉宫同时代的占建筑——大昭寺, 它是西藏历史最久、保留最完整的占建筑。

拉萨城的昔日,曾是一片沼泽地,叫做倭塘湖。公元 641 年,松赞于布遣使长安要求与大自联姻。唐太宗以文成公主相许,并在她进藏时赐她一尊释迪牟尼像。为了供奉这尊佛像,松赞干布决定修建一座巨大的神殿,殿址由文成公主亲自选定,就建在倭塘湖上。这就是大昭寺。传说,在建大昭寺之前,文成公主运用阴阳、五行的方法,观察西藏的地形,认为西藏形似一仰卧的魔女,而倭塘湖乃为魔女的心脏,应填湖建寺才能消灾驱魔。于是工程开始了,在施工中,成群的彭波白山羊往来驮土。因为藏语“山羊”叫“惹”, “土”称为“萨”,所以寺庙被称为“惹萨”。后来,人们又把“惹萨”名称赐给这座城市。公元 806 年,“惹萨”改称为“拉萨”,即“圣地”之意。

又有一说,认为大昭寺系由尼泊尔赤尊公主主持修建的,规模较大。由文成公主主持修建的是小昭寺,规模较小。不过在修大昭寺时,文成公主也出了力。大、小昭寺建成初期,文成公主带进藏的大佛像放在小昭寺,赤尊公主带来的小佛像放在大昭寺。到了 8 世纪初,唐朝的第二位公主(金城公主)嫁到吐蕃时,才把大、小佛像换了位置。

寺庙建成后,来此朝拜的善男信女络绎不绝,晨钟暮鼓,香火旺盛。经过数百年的惨淡经营,大昭寺周围变成了繁华的集市。密集的建筑物都绕着大昭寺,形成了一条椭圆形的街道,这就是有名的八廓街。从八廓街的四个拐角上,又延伸出八条辐射形的街巷,构成了古城拉萨的全部建筑。这样, 大昭寺就像众星拱月一样,始终处于城市的中心。

大昭寺是拉萨最早的建筑,全部为木石结构。寺门口有一方形石围栏, 栏内挺立着一棵古柳,相传那是文成公主亲手所栽,人们称之为“唐柳”。古柳已枯,后人在枯树旁插上新柳。

大昭寺现有建筑面积约 21500 平方米,既有唐代建筑风格,又有尼泊尔

建筑的艺术特色,现有 13 个殿堂,高 4 层,寺内供奉着当年文成公主从长安

带去的释迦牟尼坐式镀金铜像。800 多盏酥油灯,把大殿照得通明。除了无数的大大小小的菩萨之外,在大殿二层的经堂里,还拥立着松赞干布、文成公主、赤尊公主的塑像。

寺前的围墙内,保存着唐著舅甥会盟碑。寺内珍藏着两幅明代刺绣的唐卡(即卷轴画)。寺内还藏有乾隆皇帝的御赐金瓶。原来,集政、教于一身的西藏最高神王达赖和班禅的权位,是用“转世制”传承的,达赖、班禅圆寂后,人们就按照各种神秘的“显示”,去寻找他们转世的灵童,找到并确认后,就接来供养、教化,通常到 18 岁才“亲政”。但是,在“寻找”、“确

认”的过程中,往往容易发生弊端。有鉴于此,到 18 世纪末,乾隆赐一金瓶, 规定闲掣签的方法,裁决“灵童”。这个金瓶,通常放在宗喀巴佛像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