斯大林的儿子雅科夫在卫国战争中被俘、英勇不屈。德国法西斯要 用雅科夫换取德军元帅保卢斯,斯大林断然拒绝。

妻子的自杀,使斯大林十分震惊不安。他不能理解,曾经热爱自己的妻子为什么因小小的口角就会自杀。他怕人们说他是个冷若冰霜的男人,曾竭力表白自己总是热爱和尊重妻子的。他曾把娜佳在 1929 年春天心情愉快时拍的照片,放大后挂在他克里姆林宫住宅的墙上和孔策沃别墅的墙上。

现在,斯大林走到爱妻娜佳的遗像前,拾起头来,默默地端详着,像是在欣赏妻子那美丽、慈祥的笑容,又像是在回忆过去那甜蜜的生活,又像是在深恩妻子自杀的原因究竟是什么,又像是在琢磨娜佳为什么对她的前房妻子所生的儿子雅科可夫是那样的关心和爱抚。突然,他情不自禁地说道:

“雅科夫·朱加什维利,你在哪里?!”

雅科夫·朱加什维利,是斯大林的第一个妻子生下的儿子。母亲早逝。他是由他那慈爱的祖母和外祖父母抚养成人的。到莫斯科后,他以优异的成绩在炮兵学院毕业,成为苏军上尉,并加入了苏共布尔什维克。

斯大林对儿子的要求十分严格。他不但要求他各门功课成绩优秀,而且要求他身体健壮,性格坚强,不许向困难低头。1941 年 6 月 22 日,经斯大林同意,雅科夫随苏军奔赴苏德战争前线作战。当时,德军第三坦克群向雅科夫所在的苏军防线猛烈进攻。7 月 15 日,当雅科夫端起冲锋枪呐喊着向敌冲击时,一颗炮弹在他身边爆炸。他被炸倒,失去知觉,后被德军俘获。由于叛徒出卖,德寇知道他是斯大林的长子,多次审讯,严刑逼供。雅科夫坚强不屈,坚信苏联人民一定会赢得战争胜利。德军审讯官由少校直换到陆军元帅贡特尔,都没有能使雅科夫屈服。最后,希特勒亲自下令将雅科夫送入死亡集中营,说他只要写一封信或发表一个声明,就可以逃脱死神的魔爪。雅科夫宁死不屈,始终不从。

这时候,苏军俘获了德军元帅保卢斯。德国法西斯要用雅科夫换取德军元帅保卢斯。当时年已 62 岁的斯大林非常疼爱长子、惦念长子,关切长子的性命,但他为了战胜德国法西斯、保卫社会主义祖国,断然拒绝了德国的建议。有人问他落入魔掌的儿子怎么办?斯大林说:

“我相信我的儿子决不会给苏维埃祖国丢脸!”

法西斯党徒暴跳如雷,要严刑处死雅科夫,并要把处死的残酷经过拍摄下来,然后转给斯大林,想让斯大林亲眼目睹亲生儿子的惨死状况,使良心受到永久地惩罚。1943 年 4 月 14 日行刑那天,德国党卫军的几个头目在电网附近布置了桌子、刑具和摄影机。机智的雅科夫一看情景,识破了敌人的

阴谋,迅速扑向带电的铁丝网。惊慌的法西斯匪徒又向他开了一枪。就这样, 年仅 36 岁的雅科夫壮烈地牺牲了。斯大林生前一直也未能听到他长子的确切下落。

现在,斯大林看到了党组织给毛泽东的长子毛岸英报功的材料,想起了自己的长子雅科夫至今下落不明的情景,更增加了对毛泽东的敬重,对毛岸英重奖的决心。奖什么呢?中国人民正在进行武装斗争,手枪是既能自卫又能击敌的常用武器,所以,斯大林在接见毛岸英时,就赠给他一支蓝燐燐的小手枪。

毛岸英向斯大林举手敬礼,接过那闪光发亮的手枪,心情激动,决心要回到祖国,在革命斗争中立新功。

1946 年初,毛岸英和苏联医生阿洛夫、米力尼科夫等人一起,乘飞机从莫斯科起飞,经新疆、西安,秘密回到延安,回到祖国的怀抱,回到日夜思念的父亲身边。1927 年 8 月,岸英离开父亲时只有 5 岁,记忆朦胧。现在,

  1. 年过去了,父亲是什么样子呢?他恨不得一下子飞到父亲身边。

毛泽东当时身体不太好,但他见斯大林给他派来了苏联著名的外科医师阿洛夫和内科医师米力尼科夫,又见 19 年没见面的大儿子毛岸英,由当年瘦小的五岁小娃娃,长成了一个身高体壮、意气风发的青年小伙子,心里十分高兴。他的病经过医治,也很快好转了。

春回大地,万象更新。毛泽东走出窑洞,在王家坪前的桃园里漫步。毛岸英笑眯眯地过来了。毛泽东抬起头来,仔细地打量着已经长大成人的长子。儿子比老子个头还高,脚踩牛皮大靴,身穿军呢大衣,肩宽胸挺,精神抖擞; 英俊秀气的脸盘上,一双明亮的大眼睛,扑闪扑闪的,炯炯有神;开阔的眉宇间,既显出开慧妈妈的倩影,又露出爸爸的特征:天庭饱满。

毛泽东满意地笑了。他坐在一块石头上,让儿子坐在身边,仔细地询问岸英在苏联学习的情况,又问:

“你在苏联经常读中国的书吗?” “经常读,能找到的我都找来读。” “读过什么小说?”

“读过《红楼梦》、《水浒》、《三国》,还有鲁迅的作品。《红楼梦》里的诗词不大好懂。”

毛泽东把读《红楼梦》的要领告诉了儿子,然后又站起身来,慈祥地说: “岸英,你在苏联长大,对国内生活不熟悉。你在苏联大学读书,住的

是洋学堂。我们中国还有个学堂,就是农业大学,劳动大学。” 毛岸英觉得父亲讲得很对,也点点头说:

“是的,我离开中国这么久了,在苏联大多过的是学校生活;虽然参加了苏联卫国战争,但时间短;中国农村我不知道,也不会种田,我愿意向农民学习。”

毛泽东接着给儿子讲了孔夫子的一个故事:孔子的学生问孔子,会种田吗?孔子说:我不如老农。学生又问:会种菜吗?孔子说:我不如老圃。然后,拍着儿子的肩头说:“孩子,你在苏联大学毕业了,还参加过苏联的卫国战争,这很好;可是你还没上过中国这个革命大学,劳动大学,你对中国的情况了解很少,缺乏实践,这一课应当补上。”

毛岸英表示愿意补上这一课。

毛泽东笑着说:“补这一课也不容易。你到农村去,炕上摊张芦席子,

底下烧火,不要怕;老百姓有虱子,也不要怕,用手捉一捉就对了⋯⋯”说着,毛泽东也忍不住笑了。他认真地说:“理论只是知识的一半,你光有外国的书本知识还是不够的,还要把书本知识变成自己的才行哩!你还应当上中国这个大学,到农村去拜农民为师,你可以学到在外国学不到的许多有益的东西。”①

毛泽东没有利用自己手中的权力,给儿子安排显赫的职位,更没有给儿子优厚的待遇,而是要求毛岸英自己背上一斗半小米和铺盖卷,到艰苦的山村吴家枣园去向农民学习、劳动,拜农民为师,当农民的小学生。还嘱咐他要和农民同吃同住同劳动,不能特殊化。

毛岸英遵照父亲的嘱咐,在农村吃苦耐劳,干得很好,受到了乡亲们的称赞。1946 年下半年,学会了各种农活后,回到延安。

毛泽东看见儿子结满老茧的双手,高兴地说:“哈,白胖子变成了黑胖子!你学习的成绩不错嘛!不过,时间短,今后还得继续锻炼。”

撤离延安时,按照中央的安排,毛泽东留在陕北,毛岸英随中央工作委员会东渡黄河,到山西、山东等地参加土改。在转战陕北的百忙中,毛泽东还给岸英写了几封信,指导他的学习、工作。1947 年 9 月 12 日的信中说: “看你的信,你在进步中,甚为喜慰⋯⋯我在此很好,我的身体比在延

安要好得多,主要是脑子休息了。你要看历史小说,明清两朝人写的笔记小说(明以前笔记不必多看),可托周扬同志设法,或能找到一些。我们这里打了胜仗,打得敌人很怕我们。”

毛泽东对毛岸英爱得深,要求严,一点也不马虎,更不允许他特殊。1948 年冬天,党中央住在西柏坡。毛岸英当时正在和刘思齐谈恋爱。两个年轻人情意绵绵,准备结婚,征求毛泽东的意见。

毛泽东对刘思齐的印象很好,听了两个年轻人的叙述,高兴地说:“思齐是个好孩子,你们恋爱我同意,可是现在不能结婚。”

毛岸英噘起了嘴巴,急问为什么。

毛泽东笑着说:“这你知道,思齐还小,不到结婚年龄⋯⋯” 毛岸英急红了脸,当即争辩:

“可我都二十七岁了!”

毛泽东取出一支烟,点着火,抽了一口,笑着解释: “我是说思齐不到年龄。”

“思齐也十八了!” “周岁?虚岁?” “岁数不到,结婚的多着呢!”

“可谁叫你是毛泽东的儿子呢?!”毛泽东将桌子拍了一下,站立起来, 严厉地说:“你是我的儿子,我们的纪律你不遵守,谁还会遵守?”

毛岸英见父亲发脾气了,不敢再顶撞,悄悄退出门来,委屈得差点儿要哭。院子里,一只红公鸡正在追逐母鸡,唧唧呱呱地边跑边叫,很得意。毛岸英正在气头上,边走边嘟哝:“公鸡还能追母鸡,我是你的儿子可还是个人呀!”他回到房里,难受得直哭,第二天没起床,连哭带闹,谁也劝不住。警卫排长劝不住,报告了毛泽东。

毛泽东火了,大步流星地赶到儿子住处的门口,厉声大吼:

① 《生活中的毛泽东》华龄出版社 1989 年 12 月版第 91 页。

“毛岸英,你想干什么?!”

正在床上哭闹的毛岸英,听见父亲的声音,屏声静息,立刻老实了。“哭什么?没出息!”

毛泽东只训斥了一句,转身走了。过了几个星期,毛泽东在村边的小路上散步。毛岸英下乡回来,见了父亲,打过招呼就想走。毛泽东叫住了他, 问:

“结婚的事想通了吗?” “想通了。”毛岸英低头回答:“爸爸,我想来想去,是我不对。我今

后一定改。”

“思齐呢?”

“她也想通了。我们已经商量好了,过年以后再结婚。”

毛泽东高兴地笑了:“这就对了嘛!以后哪,党定的规矩,咱们都得遵守,谁也别闹特殊!”

毛岸英懂事地点了点头。真的,从此以后,毛岸英对自己的要求更严格了,对亲朋好友也不含糊。

1949 年 10 月初,共和国的开国大典刚刚开过,毛泽东主席的名字,随着电波,响彻中外。毛岸英的一位表舅觉得自己的表兄弟当了国家主席,便向李立三写信,谈到他的另一个亲戚希望能在长沙谋个“厅长方面位置”。 “朝里有腿好坐官”,这句俗话道破了中国几千年的政治习惯。但是,

毛岸英闻信不以为然,他在给李立三的回信中,专门就此事陈述了自己的看法。他写道:

“新的时代,这种一步登高的‘做官’思想已是极端落后了,而尤以通过我父亲即能‘上任’,更是要不得的想法。新中国之所以不同于旧中国, 共产党之所以不同于国民党,毛泽东之所以不同于蒋介石,毛泽东的子女妻舅之所以不同于蒋介石的子女妻舅,除了其他更基本的原因以外,正在于此。皇亲贵戚仗势发财,少数人统治多数人的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了。靠自己的劳动和才能吃饭的时代已经来临了。”

“反动派骂共产党没有人情,不讲人情,如果他们指的是这帮助亲戚朋友、同乡同事做官发财的人情的话,那么我们共产党正是没有这种‘人情’, 不讲这种‘人情’”。当然,对于自己的近亲是有一层特别感情的,“但如果这种特别感情超出了私人范围并与人民利益相抵触时,共产党是坚决站在后者方面的,即‘大义灭亲’,亦在所不惜。”

“我本人是一部伟大机器的一个极普通平常的小螺丝钉,同时也没有‘权力’,没有‘本钱’,更没有‘志向’来做这些扶助亲戚高升的事。至于父亲,他是这种做法最坚决的反对者,因为这种做法是与共产主义思想、毛泽东思想水火不相容的,是与人民大众的利益水火不相容的,是极不公平、极不合理的。”①

毛岸英的话,铿锵有力,掷地有声,表现了一位年青共产党人的心曲, 也反映了毛泽东的教子之道。他写这信不是为了宣传,而是为了回答一位近亲的请求,同时也是为了律己。他是这么说的,也是这么做的。不久,他就主动要求上前线,援朝抗美,与侵略者浴血奋战。后来,终于为了人民的利益,为了保卫世界和平,他英勇地献出了宝贵的生命!

① 《若干重大决策与事件的回顾》(上卷)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 1991 年 5 月版第 158—159 页。

毛泽东当然知道援朝抗美的风险,更清楚地知道奔向抗美前线,面对面地与武装到牙齿的美国侵略军作战,必然会有牺牲的危险。但是,自己最心爱的儿子要上前线,要冒着漫天炮火,要与世界上最强大的美国侵略军去作战,他不仅高兴地同意了,并且说:“去吧,孩子、到大风大浪里去锻炼, 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奋斗——这才是毛泽东的儿子,祖国的儿子,人民的儿子!”就这样,他毅然决然地将自己最亲爱的儿子送上了炮火连天的前线, 让他为人民献出了宝贵的青春!爱国之心,溢于言表;爱民之情,日月可鉴; 爱子之情,自爱之义,溶铸于爱国爱民的实践中、战斗中。这也是毛泽东思想力大无边、战无不胜的秘密之当然,牺牲是痛苦的,亲生爱子的血染沙场, 常常使人更悲伤。毛泽东在得知毛岸英牺牲的消息以后,心情也是十分沉重的。好几天,他沉默不语,神情黯然,一个人坐在屋子里,一支接一支地抽烟。有一次,他慢慢地站起来,走到窗前,望着窗外那已经萧煞的柳枝,轻轻地念叨起《枯树赋》:

“昔年移柳,依依汉南;今看摇落,凄沧江潭。树犹如此,人何以堪。” 1954 年的 12 月间,一场大雪,把北京装点得银装素裹,分外妖饶。这

时,抗美援朝战争早已胜利了,中国人民和朝鲜人民又过上了和平的生活。毛泽东踏雪归来,心旷神恰,走进颐年堂的办公室里,准备办公,忽见桌子上放着一叠关于安置毛岸英烈士遗骨问题的材料。他急忙拿了起来,仔细翻阅,见里边有志愿军总部发给军委总干部部的一份询问电报,有军委干部部起草的、送国务院副总理兼国防部长彭德怀审批的复电文稿,还有彭德怀写给周恩来总理的一封信。军委干部部起草的复电文稿,要求志愿军总部将毛岸英的尸骨运回北京安葬,彭德怀认为这样做不够妥当,但又觉得事关国家主席的儿子,不敢自专,特给周恩来总理写信请示。信中写道:

“⋯⋯我意即埋在朝鲜,以志司或志愿军司令员刊碑,说明其自愿参军和牺牲经过,不愧为毛泽东的儿子。与其同时牺牲的高瑞欣合埋一处(两个人同时牺牲于大榆洞),以此教育意义为较好,其他死难烈士家属亦无异议。原电报已送你处,上述意见未写上,特补告,妥否请考虑。”

毛泽东看罢,点燃了一支香烟,默默地吸着,心想:哪个战士的血肉之躯,不是人生父母养的,不能因为我是党和国家的主席,给儿子搞特殊啊!周恩来进来了。他是专为此事来征求毛泽东的意见的。他简要地叙述了

两种不同的意见,希望毛泽东表个态。

提起毛岸英的牺牲,父亲的心情总很沉重。毛泽东强忍失子之痛,挥泪表态:同意彭德怀同志的意见,把岸英的遗骨和成千上万的志愿军烈士一样, 掩埋在朝鲜的土地上,也不要为他举行特殊的葬礼。

于是,在朝鲜平安道桧仓郡,在中国人民志愿军烈士陵园里,增修了一个普普通通的坟墓。墓前,立着一块三尺高的花岗岩石碑,碑上刻着七个大字:

毛岸英烈士之墓

每当旭日东升的时候,灿烂的阳光,照射在烈士的墓碑上,字字闪着金光。群山巍巍,松柏常青,风过山林,呼呼有声。那墓碑,那金光,那群山, 那青松,还有那时时从山林中传出来的松涛声,似乎在传颂着人世间最伟大、最真挚的父子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