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指示:“建立巩固的东北根据地”,斯大林不得不改变决策。

东北的斗争,十分激烈,十分复杂。

蒋介石坚持要独占东北。在美国的大力援助下,蒋介石用军舰、火车、汽车和飞机,从海陆空三路向东北大举进军。

斯大林领导的苏联红军、虽然同情东北的人民军队和革命力量,但斯大林根据他给美国、英国的保证:“尽力促进由蒋主席领导的中国统一”,准备把东北的行政主权交给蒋介石国民党政府。

在这种情况下,蒋介石国民党更加骄横无理,恣意横行。他们不但横征暴敛,任意抢掠,而且依强凌弱,无端地向中共领导的人民军队和地方组织, 发动猖狂的进攻,先后攻占了早已被人民军队解放的山海关、锦州等地。

于是,东北的斗争,不仅关系着国共两党。而且牵动着苏美两国;不仅关系着毛泽东和蒋介石,而且关系着斯大林和杜鲁门。它像一颗拉响了引信的巨型作弹,全国关注,举世瞩目。过场严重斗争,不仅不可避免,而且对于全中国局势的发展、都具有重大意义。

1945 年 12 月 28 日,中共中央发出了毛泽东起草的给东北局的指示:《建立巩固的东北根据地》。在这个指示中,毛泽东预见到东北斗争的艰苦性、复杂性,及时地提出了把东北的工作重心放在距离国民党占领中心较远的城市和广大乡村,以便认真发动群众,建立巩固的根据地,逐步积蓄力量,准备将来的反攻。

毛泽东指出:建立这种根据地的地区,现在应当确定不是在国民党已占或将占的大城市和交通干线,这是现时条件下所做不到的,也不是在国民党占领的大城市和交通干线的附近地区内。这是因为国民党既然得了大城市和交通干线,就不会容许我们在其靠得很近的地区内建立巩固的根据地。因此, 建立巩固根据地的地区,是距离国民党占领中心较远的城市和广大乡村。

毛泽东在电报中强调指出:“我党在东北的工作重心是群众工作。必须使一切干部明白,国民党在东北一个时期内将强过我党,如果我们不从发动群众斗争、替群众解决问题、一切依靠群众这一点出发,并动员一切力量从事细心的群众工作,在一年之内,特别是在最近几个月的紧急时机内,不能建立巩固根据地,不能战胜国民党的进攻,而且有遭到极大困难甚至失败的可能;反之,如果我们紧紧依靠群众,我们就将战胜一切困难,一步一步地达到自己的目的。””因此,我党必须人人下决心,从事最艰苦的工作,迅速发动群众,建立根据地,在西满和热河,坚决地有计划地粉碎国民党的进攻。在东满和北满,则是迅速准备粉碎国民党进攻的条件。干部中一切不经过自己艰苦奋斗、流血流汗,而依靠意外便利、侥幸取胜的心理,必须扫除干净。”①

毛泽东的这一重要指示,高瞻远瞩,切合实际,对于夺取东北的彻底胜利,发挥了极为重要的作用。

以斯大林为首的苏联政府,依照它与国民党政府签订的《中苏友好同盟条约》和斯大林向美国提出的保证,在道义上和物质上,都是支持蒋介石的, 准备将东北的行政主权交给蒋介石。

1945 年 10 月 12 日,蒋介石派熊式辉为东北行辕主任,蒋经国为东北外交特派员,赴长春就职。斯大林邀请蒋经国赴苏。12 月 20 日,斯大林在莫

① 《毛泽东选集》第 4 卷第 1181 页。

斯科对蒋经国说: “你们中国人要明白,美国人想要利用中国作为满足他的利益的工具,

他必要的时候,会牺牲你们的!苏联愿意把本国生产的机器、汽车,以及中国所没有的东西供给中国,同时也希望中国能把自己生产的矿物、农产品供给苏联,苏联又可以帮助中国在东北建立重工业,并发展新疆的经济。但是, 我再三声明,也是我最大的一个要求,你们决不能让美国有一个兵到中国来; 只要美国有一个兵到中国来,东北问题就很难解决了。”①

很显然,斯大林的话,是从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苏争夺世界霸权的格局出发的。斯大林心里明白,要使美国扶持起来的蒋介石反美亲苏,根本不可能;唯一的办法,就是使蒋介石在美苏角逐中保持中立,因此,他的“最大的一个要求”,而且是“再三声明”的要求,就是“你们决不能让美国有一个兵到中国来”。为了达到此目的,斯大林曾多次声明他支持蒋介石的国民党政权。他不相信毛泽东和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革命能够打败蒋介石而夺得政权,更不相信毛泽东和中国共产党领导东北人民能够迅速地控制东北、扭转危局。所以一开始,苏军就准备将东北的行政主权交给蒋介石的国民党政府。

但是,革命的发展,人民的力量,现实的发展,使斯大林和苏联政府不得不重新估计形势,重新认识中国共产党人和人民军队,重新认识蒋介石和国民党政府,重新调整自己的方针政策。

首先,是对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的人民军队力量的认识。过去,斯大林以为,毛泽东和中共所领导的人民军队,只不过是一些分散的、缺乏训练的“游击队”,根本成不了大气候,干不成大事业。所以,他对于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的人民军队,没有寄予多大的期望,把希望寄托干蒋介石和国民党政府、国民党军队。但是,苏联人进入中国东北以后,发现东北三省,是蒋介石在“九·一八”事变时,以不抵抗政策送给日本侵略者的。在日寇铁蹄蹂躏下,东北人民处在水深火热之中,蒋介石国民党的势力逃之夭夭,无影无踪,只有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民主联军,流血牺牲,与日本侵略者进行着殊死的斗争。当苏联红军进入东北,向日本关东军发起进攻时,蒋介石的军队远在万里之外的川滇边陲,只有中共中央积极配合,先后派遣四分之一以上的中央委员和两万多名干部,率领十万大军迅速进入东北,与原来在东北的抗日力量相结合,英勇战斗,配合苏联红军消灭日寇和伪满残余势力, 收复失地,建立了各级地方民主政权。苏联人亲眼看见的中国共产党人和革命军队,不是什么分散的缺乏训练的“游击队”,而是纪律严明、训练有素、有觉悟、能战斗、深受人民群众拥护的人民军队。上百万苏联红军战士,通过各种渠道,把自己的认识、意见反映给斯大林和苏联政府。这是斯大林和苏联政府不能不考虑调整政策的第一个要素。

第二,蒋介石并不按斯大林的意图办事,不肯在美苏之间中立,而是一头扎进美帝国主义的怀抱,坚持反苏反共。尽管斯大林多次向蒋介石的代表宋子文保证,苏联在道义上、物质上和军事上支持中国,单单支持由蒋介石领导的“中国国民政府”,希望蒋介石在美苏之间中立;但是,蒋介石很清楚:通过八年抗战,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的革命人民,已经成了中国具有决定性的力量。如果没有美国的援助,他和他的“国民政府”很快就要被中共

① 宋平著:《蒋介石生平》第 487 页。

吃掉。这里没有什么犹疑、徘徊的余地。因此,在抗战胜利前夕,在重庆召开的国民党第六次全国代表大会上,蒋介石特别强调:“今天的中心工作, 在于消灭共产党!”“只有消灭中共。才能完成我们的任务。”蒋介石认为苏联是中共的后台,都是搞“赤化运动”的,对苏联不能抱幻想。他和苏联签订“友好条约”,只是出于策略上的考虑,只是为了取得苏联的援助,打击目前的敌人,而并没有改变他反苏反共的宗旨。

在对蒋介石本质的认识上,在对毛泽东和蒋介石的认识上,斯大林都比较迟钝。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斯大林都认识不清,处理失当,甚至被蒋介石的假象所蒙蔽。据尼基塔·赫鲁晓夫色《赫鲁晓夫回忆录》中记叙来看, 抗日战争胜利前后,斯大林对蒋介石和毛泽东的态度,对蒋介石是,派负责对外事务的部长会议副主席米高扬去会谈,“让他了解蒋介石需要什么,以便向他提供援助”。而对毛泽东的态度却是怀疑他的人格,怀疑他的立场, 怀疑他“忽视工人阶级而孤立地建立红军”,①怀疑他建立和领导的军队。这就是说,当时斯大林对蒋介石的态度是信任、友好、支持、援助;而对毛泽东的态度是怀疑、冷淡、猜忌、旁观。在这决定中国前途命运的历史关头, 在这国共两党剑拔弯张、兵戎相见的关键时刻,斯大林的这种令亲者痛、仇者快的态度,以及准备把东北行政主权交给蒋介石国民党的决策,无疑会使毛泽东感到很大的压力,而使蒋介石气焰嚣张,飞扬拔扈。

但是,蒋介石并不买斯大林的帐,也不吃斯大林的这一套。他认为在美苏两强中间,他只有毫不犹豫地投入美国的怀抱,取 得美国政府的全力支持, 他才可能在和毛泽东及中共角逐中,取得胜利;否则,就可能满盘皆输,彻底完蛋。因此,对于斯大林的各种友好表示,甚至连准备把东北的民政主权拱手送他的重要决策,也都是虚与应付,佯装欢笑,并不真正的知恩当报, 也不真诚地对苏友好。1946 年 5 月 5 日,蒋介石的国民政府还都南京。5 月 6 日,斯大林命苏联驻华大使馆武官罗申,请蒋经国转达其父,斯大林大元帅邀请蒋委员长访问莫斯科,或在边境某地会晤也可。蒋介石得知此请后, 说:“斯大林邀余访俄,此乃离问中、美关系之最大阴谋。斯惯玩弄他人, 而余则不受其欺诈也。”

蒋介石不仅这样说,而且一直这样做,一直依靠美国的援助准备打内战。从 1945 年 9 月到 1946 年 6 月,美国海空军运送国民党军到达东北、华北等

内战前线者,已达 14 个军共 41 个师,外加八个交通警察总队,共约 54 万亲人,使国民党军队抢占了许多重要城市和战略要地。

斯大林”再三声明”的“最大的一个要求”是,蒋介石国民党“决不能让美国有一个兵到中国来”,然而,蒋介石对此置若罔闻,毫不理睬。他不仅让大批的美国海军陆战队,打着“受降”、“遣俘”的旗号,在中国的港口登陆,替国民党军队抢占城市和铁路、要塞;而且还让大批美军和美国军事顾问团,帮助指挥国民党军打内战。到 1946 年 2 月,仅在华北和东北的美

国海军陆战队就有 6 万多人。斯大林宠信蒋介石,援助蒋介石;而蒋介石恩将仇报,越来越亲美反苏,使斯大林不得不考虑用他说给蒋经国的后半句话: “只要美国有一个兵到中国来,东北问题就很难解决了。”这是二。

第三,东北人民热烈拥护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的革命军队。“兵民是胜利之本”。革命军队所到之处,人民群众热烈欢迎。群众不仅帮助人民军队

① 《外国入眼中的毛泽东》华岳文艺出版社 1989 年 10 月版第 221—222 页。

歼灭日伪残余势力,而且迅速地掀起了参军热潮。许多地方出现了父送子、妻送夫、兄弟争相参军的动人场面。到 1945 年 11 月底,中共领导的东北人

民自卫军发展到 26 万人,歼灭了日寇和伪满大批有生力量,收复了失地,建立了各级地方民主政府,建立并巩固了东北根据地。

上述情况,决定了斯大林和苏联政府,不得不改变决策,由准备将东北的行政主权交给蒋介石,逐渐地改变为支持中国共产党人及其领导的革命军队。

根据苏联与国民党政府签订的《中苏友好同盟条约》规定,“在日本投降以后,苏军在三个月内撤完”。这就是说,1945 年 12 月 3 日,应该是苏军完成撤退的日期。由于斯大林和苏联政府调整政策,并且以运送“战利品” 为借口。抢运东北的工矿设备,所以一再推迟撤军日期。苏军先将撤军日期, 改迟为 1946 年 2 月 1 日。蒋介石信以为真,于 1 月 22 日派宋美龄代表他率领周至柔、董显光飞往长春,慰问苏军。

宋美龄到长春后,身穿毛皮大衣,头戴毛皮帽,偕蒋经国等人到苏军营地慰问,站在冰天雪地里发表演说。苏方军营里出来了仪仗队、军乐队,献花、讲话,表示”友好”,场面倒真热闹。可是过了七天,仍不见苏军拔宫撤兵。宜到 1946 年 5 月 3 日,苏联军队才撤出了东北。

这时候,美国已经帮助蒋介石将正规军 160 多万人调集到东北、华北等

内战前线。蒋介石得意志形,指挥这些美国武装起来的军队,于 5 月 19 日攻克四平,21 日攻克公主岭,23 日又攻占了吉林省会长春。同日,蒋介石偕宋美龄到沈阳,亲自部署对东北解放区的进攻,游览了清太宗皇太极的陵墓。蒋介石高兴地说:“自从 1914 年奉孙总理之命前往东北调查革命情势,实则

已经是相距 32 年之后旧地重游。”6 月 3 日,蒋介石又飞抵长春。在机场大厅中召集长春市豪绅巨富和新六军中将军长廖耀湘等将领,表示慰问,命令部队尽快抢占各地战略要地,然后飞回南京。

中共中央采取了毛泽东的“诱敌深入、内线作战、不惜放弃一些城市、集中优势兵力以各个歼灭敌人”的战略,到处歼灭蒋介石的“国军”。6 月16 日,中共中央又调整和充实了东北局和民主联军的领导,任命林彪为东北局书记、民主联军司令员兼政委,彭真、罗荣桓、陈云为东北局副书记,统一领导东北的党政军民,建设巩固的根据地,大量地歼灭蒋介石军队的有生力量,大大地遏制了敌人的猖狂进攻。

蒋介石气急败坏,慌忙电告东北保安司令杜聿明,要他颠倒黑白,说” 这是共军破坏停战,破坏和平”。又让国民党代表向中共和谈代表提出:“东北停战半个月。”经中共同意,东北的战事暂时停止了。

东北局利用停战之机,组织 12000 名干部由城市深入农村,发动群众。野战军抽派三分之一的兵力分片剿匪,创建根据地。群众运动如火如荼,烧掉了反动统治的根基,取得了很大成绩。主力部队经过整编训练,建立了炮兵、装甲兵、工兵等兵种,战斗力大大提高。

1946 年 10 月 19 日,国民党军集中 8 个师 10 万多人,分三路向南满进攻。东北野战军采用毛泽东的战略战术,放弃一些地方,集中兵力,争取在运动中歼灭敌人,在本溪东南的新开岭地区,将敌自诩为“千里驹”的全美械装备的第 25 师 8 千多人全部歼灭,首创东北战场全歼敌人一个整师的范例。1947 年 3 月又在郭家屯歼敌两个主力师的大部。

1947 年夏季,东北野战军发动了凌厉的夏季攻势,在五十天内,歼敌八

万三千人,收复城市 42 座,解放人口近千万,扩大解放区 16 万平方公里, 使东、西、南、北满联成一片,使我军完全掌握了东北战场的主动权。

面对此情,蒋介石十分苦恼,万般无奈,曾派国民党中委莫德惠于 1947

年 5 月赴台湾张学良的囚地作试探,准备起用张学良。莫德惠是东北政界元老,与张学良交情较深,这次渡海来访,带来了东北同胞的深情厚谊和蒋介石的信息。

张学良从西安事变后,一直被蒋介石无理囚禁,失去自由,听故人说来意深有感触,遂以诗相赠:

十载无多病,故人亦未疏; 余生烽火后,惟一愿读书。

莫德惠读过,连称好诗。

张学良说:“柳老要否知道这四句诗从何而来?” “当然,当然,”莫德惠连连点头说,“请世兄与我一说。”

张学良解释说,这首诗的前两句,有感于自己的不幸遭遇,“十年无多病”,表明自己幽禁十年,没有遇到大灾大难,总算活过来了。”故人亦未疏”,表示来忘旧交之意。后两句则表明张学良对获得自由已经绝望。当初, 张学良、杨虎城发动西安事变,是为了国共两党和平统一,一致对外,抗战救国。如今抗战才刚结束,内战再起,他不愿再为蒋介石卖命,只有用读书来作精神上的安慰了。

张学良和莫德惠谈到明末的崇祯皇帝刚愎自用、煤山自杀;又谈到台湾的“二·二八”事变时,有人曾请张学良出山遭拒绝的事。莫德惠说:“如果有人要你出山,一不是叛国,二不是卖国,乃是爱国,你又怎样表示态度呢?”

“不可能,不可能。”张学良强笑着说:“柳老不必说明,我就知道。你说我如果下山,便是爱国,这个国怎么爱法呢?还是自己人打得头破血流吗?还是恢复‘七·七’事变以前那个局面吗?”

莫德惠小声说:“你别太多心了,有人请你出山,其中一定有道理。譬如说:想请你到东北收拾残局⋯⋯”

“我?”张学良惊讶他说:“人家把我送到深山,我肚里是什么滋味? ‘在山泉水清,出山泉水浊’,我谢谢人家一番好意,他要我‘清’,我何乐不为?犯不着十年之后,教我还俗,你以为如何?”

莫德惠见张学良坚决拒绝,只好回去向蒋介石报告。后来,蒋介石对他的心腹陈诚说:“汉卿恐怕不会答应出山。”

陈诚淡淡地一笑说:“他出来也无济于事!”

蒋介石见东北战局节节失利,形势不妙,于 1947 年 5 月 30 日,在 12 架战斗机的保护下,由南京直飞沈阳。在康宁街行辕,他对杜聿明、孙立人、廖耀湘等将领训话:

“今天,正好是去年我到东北的一周年。可是局势大不相同,实在叫人着急。现在共军正广泛开展进攻,以切断东北和关内交通,阻碍我方援军的到达⋯⋯”

东北野战军根据毛泽东的战略战术,集中更大兵力,发动秋季攻势,到11 月 5 日,歼敌 69800 人,解放人口 260 万,土地 3,8 万平方公里,收复

城市 17 座,将敌人压缩在沈阳、长春、四平、锦州等 24 座城市内,为尔后的胜利发展创造了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