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 2.11 各种地球丰度值的比较(重量%)

元素

Clarke

(1924)

Washington

(1925)

Ahrens

(1965)

黎彤

(1976)

Mason

(1982)

Fe

67.20

39.76

25.1

32.49

34.63

O

12.77

27.71

35.0

29.06

29.53

Mg

2.13

8.69

14.4

16.23

12.70

Si

6.98

14.53

17.8

13.39

15.20

S

0.96

0.64

2.3

3.79

1.93

Ni

6.04

3.16

1.35

1.63

2.39

Ca

1.12

2.52

1.40

0.92

1.13

Al

1.86

1.79

1.30

0.91

1.09

Na

0.58

0.39

0.70

0.49

0.57

Cr

0.07

0.20

0.25

0.15

0.26

Mn

0.08

0.07

0.20

0.12

0.22

P

0.16

0.11

0.05

0.10

0.10

Ti

0.15

0.02

0.05

0.084

0.05

K

0.39

0.14

0.085

0.083

0.07

其次根据地球物理的实测和模拟资料选择四个壳层的物质成分,其中地壳采用 Poldervaart 的全球地壳模型;上地幔采用 Ringwood 的地幔岩模型;下地幔采用超基性岩加 20%的铁橄榄石综合模型;外核采用 FeS 模型,内核(F+G) 采用金属铁模型,合称 Fe-FeS 模型。采用各层圈质量加权平均法求出整个地球的元素丰度。这种计算法立足于地球本身、并首先提供了地球内部各壳层的元素丰度数据。

为便于比较各种计算方法的结果,表 2.11 列出了一些主要计算者发表的结果。从这些数据可以看出,各个计算者所给出的丰度值不尽相同,甚至有相当大的差异,但比较晚期的黎彤和 Mason 的结果彼此比较接近。这些结果还表明,组成地球 90%的是 Fe,O,Si,Mg 四种元素。重量占 1%以上的主

要有是 Ni,C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