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3 智力发展和能力培养的因素
发展学生智力、培养学生能力已经成为我国广大地理教师十分熟悉的课题。但是,在地理教育中,学生发展智力和能力的侧重点是什么?培养的途径是什么?这是值得深思的。
1983 年 10 月,全国地理教学研究会在洛阳召开的“地理教学与智能发展”学术年会,对转变由传授知识为主到注重学生智能发展的教学思想起了很大作用。在这次学术年会之后,出现了广大教师积极探索如何在地理教学中发展学生智能的尝试,并取得了不少宝贵的经验。但是也出现了一个值得注意的倾向:即,在以课堂教学为主、以升学考试为目标的地理教学过程中, 学生的智力被简单地理解成识图(地图)析文(课文)的智力,学生的能力在一定程度上被引导到应付高难度试题的“解题能力”上去了。
地理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离开了一定的实践活动,地理教学便失去了它的应有价值,智力和能力的发展也成为“纸上谈兵”,这种现象在目前是确实存在着的。一个考试得高分、应付试题能力很强的中学生却不能看懂当地的一张地图,不能在野外识别方向,不能用课本知识去解释存在于他周围的各种地理现象,这种现象恐怕不是个别的例子。不少高中学生能在课本中的几张很复杂的“星空图”中辩认出各种星座,但是每天夜晚繁星闪闪的天空对他却可能是非常之陌生;一些学生可以背诵各国的地理知识,可是每天对在电视屏幕上出现的异国风光却熟视无睹、茫然无知,这些现象难道不引人深思吗?
乡土地理的实践活动才是发展学生智力与能力最有效的途径。
在野外的乡土考察和社会调查中,首先注重培养的应是观察能力,因为观察是智力活动的“门户”,能获得源源不断的外界信息供大脑进行思维活动。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观察是思维最重要的能源”,这位被称为教育艺术大师的教育家在他一生的教学生涯中,坚持儿童入学的第一堂课必须到大自然中去上,让学生在被称为“兰天下的学校”里进行愉快的学习。地理学习的对象都活生生地存在于家乡周围的环境之中,只有坚持实地
的观察才能获得极为丰富的地理知识,其道理是不言而喻的。
创造性思维是人的智力活动的最高形式,而乡土地理教学的野外实践活动有利于发展学生创造性思维的能力。
创造性的特点是具有多端性和伸缩性的。即一个信息(如提出一个问题) 对学生大脑产生刺激之后,可以形成多重思路来寻求问题的答案,或者沿某一方向的思路中断之后,能迅速改变思维路线再寻求问题的解决。任何地理问题都是一个复杂的系统,许多地理事象内部的逻辑网络不同于数学、物理、化学那样存在着直线型或分叉型的必然的因果逻辑关系。乡土地理考察所接触到的一些课题,远较地理课本知识复杂,为学生提供了进行多端性、伸缩性思维的现实地理问题。比如某地区特殊的小气候的成因,不一定能从课本知识中关于形成气候要素的一般规律来加以说明,而必须联系当地实际分析其小气候的特殊成因;某一地区因地制宜发展经济的模式也可能不是唯一的,可以存在多种方案。诸如此类的乡土地理教学课题,为培养学生具有创造性思维的能力提供了极为广阔的天地。
很多实例已经证明学生在家乡这个广阔的天地中是可以大有作为的。浙江省慈溪县曾组织中学生开展“慈溪的小主人为振兴慈溪献计献策”的活动, 通过对家乡的实地考察与调查,学生们大胆地为家乡在能源、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在交通建设、环境保护和工农业生产方面提出了大量有益的建议。有的同学经过调查,在地图上规划了家乡未来应修建的铁路线和杭州湾畔的深水港位置,充满了对家乡美好未来的憧景。杭州十八中学一位学生在一个浓雾迷慢的早晨上学途中忽然听到了远处的火车鸣叫声,他顿时产生了直觉的“灵感,”认为这种现象是由于声波在水汽中比空气中传播快有关。以后他经常留心鸣笛声与天气的关系,把物理知识与地理知识结合起来,根据异常传播的鸣笛声成功地作出几次当天会降雨的天气预报,并且写出了一篇小论文,受到了社会人士的重视。1984 年上海市举行了一次中学生乡土地理小论文竞赛,一位学生根据黄浦江西岸上海市区建筑物密集耸立的情况,提出了建设一座螺旋式引桥的浦江大桥,沟通黄浦江两岸的交通,以便更快地开发浦东地区的建议,受到有关方面的高度重视。1989 年,一座螺旋式引桥的浦江大桥正式在上海市区施工建造,他的大胆设想得到了实践验证。
在富有生气的乡土地理教学活动中,学生们还能大大地提高实际活动的能力。不少学校要求学生们自行选择调查访问的单位和地点、拟订调查考察的提纲、收集有关资料、编写调查考察报告并在课堂上进行交流。这些活动打破了传统课堂教学的沉闷气氛,增长了学生的才干,发挥了他们的聪明才智,对培养富有创造精神、有实际能力的人才起到了良好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