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6 我国乡土地理教育的发展
众所周知,清末以及整个国民党政府时期我国的科学与教育一直处在非常落后的状态。尽管如此,旧中国时代仍有一批有识之士致力于推动我国的地理教育事业。最值得一提的是竺可桢教授(1890—1974 年)。
竺可桢 1914 年在美国哈佛大学获博士学位,1918 年回国,先后担任了中国第一个气象研究所的所长以及原中央大学、浙江大学的教授、地理系系主任和校长。他是中国现代地理学和地理教育的奠基人。1929 年他发表了“地理教学法”一文论述了中小学地理教学法原理大要,并指出:“凡教学地理, 必须自己知到未知,自儿童日常所惯于见闻之物,而推广至未睹未闻,自个人所受于环境的影响,而推论及于社会全体,是故教学地理,开始必须自本土地理(Home Geography)着手”。①在旧中国,这些精辟见解要在广大学校中得以推广和实现是十分困难的。
解放以后,教育事业得到了迅速发展。教育部在 1956 年颁布的第一个《小学教学大纲(草案)》中,就强调了乡土教育的重要性,这个大纲虽未单列乡土教学的课时,但在“说明”中要求教师在讲述中国地理概述和当地所在区域时,要联系乡土地理内容,启发儿童认识当地的自然界,认识当地居民的生产活动和当地的主要建设,从而培养学生将来积极参加故乡和祖国建设的热情。
到了 1963 年,《全日制小学地理教学大纲(草案)》中,开始规定小学
乡土地理讲述本县(市)的地理,课时为 2 小时,教材由各县(市)自行编写。教学时间安排在讲完中国地理之后。
1956 年,教育部颁布了解放后第一个《中学地理教学大纲(草案)》, 当时受到苏联的影响较大,中学地理课程结构改为:
初一:自然地理(每周 3 课时)
初二:世界地理(每周 2.5 课时)
初三:中国地理(每周 2.5 课时)
高一:外国经济地理(每周 2 课时)
高二:中国经济地理(每周 2 课时)
这份大纲中同样肯定了乡土研究在地理教学中具有极大意义,认为这是“地理教材联系实际的方法之一”,可以帮助学生掌握好“具有实践意义的技能和熟练技巧”。大纲还详细规定乡土教学内容在各年级中的安排:
初一两次实地观察:一次是认识学校附近地表和水面,一次是观察外力作用的影响,从而认识家乡自然环境的特色。
初二要求举行一次远足旅行,让学生认识当地的地形、水面和植物特征。初三不仅要相当仔细地认识本地的自然界,并且也要认识本地居民对自
然界的作用,要求对一个农业合作社或工厂去实地参观一次。
高一和高二也规定了必须进行到本地的工厂等生产场所的参观活动。1953—1957 年曾是我国解放以后中小学地理课时最为充足的一个时
期。1957 年 3 月份,毛泽东同志在一次教育座谈会上指出:“全国统一的教学计划和教材是否合适?⋯⋯教材要减轻,课程要减少。教材要有地方性, 应当增加一些地方乡土教材。⋯⋯”从此开始了“教育大革命”时期。但在这一时期中,由于过份片面地强调精简课程和教材,地理学科首当其冲,被
① 转引自《地理教学》1984 年第 1 期。
大量删减课时,在 1958 年至 1966 年期间,教学计划多次频繁地修改,所保留下来的地理教材也不断地修订。1963 年颁布的《全日制中学地理教学大纲
(草案)》对乡土教学仅仅作了由各省编写省地理教材的规定,教学课时为6—8 课时。1966 年开始了“文化大革命”的十年浩劫时期,中小学教育受到了严重的摧残。中小学地理课几乎被一砍而光,大批地理教师也都被迫改行。在 1972 年以后,有少数省市编写了一些“地理”教材,其内容充满了“文化大革命”的政治色彩。
1976 年 10 月粉碎了“四人帮”反革命集团之后,中小学教育在一片废墟上逐渐得以恢复和发展。1978 年 12 月,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胜利召开,开创了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新时期。自此,中小学地理教育获得了自解放以来从未有过的蓬勃发展的大好时机,广大地理教育工作者焕发了极大的热情,在地理教育观念、教育思想、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教材建设等各方面都进行了深刻的改革。在乡土地理教育园地中,也出现了万紫千红、百花争艳的新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