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2 鲜明的思想教育因素

教学永远具有教育性,这是一条普遍的原则,不同时代、不同阶级的教育家都在不同程度上予以承认。

新时期乡土地理的思想教育因素构成了一个体系,包括以下内容: 1.热爱家乡、热爱社会主义祖国的教育;

  1. 科学的人地观念(包括人口观、资源观、环境观)的教育;

  2. 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教育;

  3. 国家方针政策和地方性政策法规的教育等等。

思想教育的核心是爱家乡、爱祖国的教育。在我国目前的历史时期,尤其具有非常重要和深远的意义。

列宁曾说过:爱国主义是“千百年来巩固起来的对自己祖国的一种最深厚的感情”。苏联教育家加里宁说;“爱国主义教育,是从深入认识自己的家乡开始的。”每一个人对自己出生和生长的家乡,总怀有一种天然挚朴、有如子女对母亲般的感情,古今中外各个民族都有这种眷恋乡土的共同心理特征。李白的绝句“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杜甫的名言“霜从白露起, 月是故乡明”之所以流诵至今,表明中华民族也是具有这样一种心理特征的。这种感情之所以宝贵、之所以挚朴、之所以崇高,是因为它不附有任何条件。哪怕是穷乡僻壤,人们仍把她作为故土而深深地铭刻在心中。很多海外侨胞, 尽管在国外能过着舒适的生活,但是仍然眷恋着家乡的一山一水,不少侨胞在暮年都激荡着“叶落归根”的宿愿,念念不忘故乡、念念不忘祖国、念念不忘自己是炎黄子孙。

可见,爱国爱乡这种崇高而挚朴的感情得以升华,能转化为一种民族凝聚力,产生强大的民族责任心。老革命根据地沂蒙山区的学生学习了《沂蒙山区好风光》的乡土地理教材后说:“原来只知道家乡是‘山高石头多,出门就爬坡’,幻想毕业后‘飞出’这穷山窝。现在知道沂蒙山区是一块宝地, 我们是这片具有光荣革命传统地区的子孙,由于自然和历史的原因,目前尚不够富裕,正因为如此,我们有责任把它建设好。”从爱乡爱国的情感升华到要为乡为国而努力奋斗的信念,这正是我们这一时代所十分需要的精神财富。

一个人的青少年时代在家乡所耳闻目睹的一切对其人生观和世界观的形成有重要影响。周总理回忆他在淮阴的童年生活时说:“生于斯,长于斯, 渐习为淮人,耳所闻、目所见、亦无非淮事。”鲁迅先生曾大量运用他的青少年时代在故乡的见闻,写出了许多抨击旧社会黑暗和激发人民大众觉醒的不朽作品。因此,乡土地理教育已超越了学科界限,爱乡爱国的教育在培养祖国 21 世纪的一代新人中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

思想教育体系中第二方面的内容,是进行科学人地观念(包括人口观、资源观、环境观)的教育。尽管在整个中学地理教育中也都明确了这一教育要求,但是乡土地理教育结合本乡本土的实际,可以使学生生动具体地认识人类活动与自然环境的辩证关系,从而树立马克思主义的人地观,并转化为学生们的自觉行动。

解放以来,在我国不少地区都有着大量开发、利用、改造自然界的经验与教训的实际例子。在过去片面强调“人定胜天”的主观唯心的人地观念影响下,人口激增、资源被掠夺、环境遭受破坏的情况在不同地区都有不同的体现,这些问题已经严重影响了这些地区经济建设的发展进程。乡土地理联系当地实际,不仅使学生通过调查、考察等实践活动认识这些问题,而且可以激发他们关心家乡建设、关心家乡环境和资源的责任心。

思想教育体系的第三个方面内容是辩证唯物主义教育和历史唯物主义教育。我国有悠久的历史,各地都保留有古代劳动人民创建家园的伟大史绩, 如李冰父子修建的都江堰水利枢纽工程,隋朝人民开挖的京杭大运河,唐宋以来劳动人民修筑的杭州西湖美景以及各地都可以看到的古代的寺庙、园林、宫廷建筑等,无一不是乡土地理中培养学生民族自豪感的历史唯物主义教育素材。

思想教育体系中第四方面内容,是联系当地实际对学生进行国家政策和地方性法规的教育。为了保证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顺利进行,根据我国的国情制定了一些基本国策,如人口政策、保护耕地政策等。在乡土地理教育中, 结合当地乡情实际,进行有关的政策教育和法制教育也能奏效。比如结合乡土地理教学内容,在一些大城市进行保护环境的教育,在农村进行计划生育的教育和保护耕地的教育,在经济特区进行国家对外开放政策和抵制外来腐朽思想侵蚀的教育,在自然保护区进行保护珍稀动植物的教育,在林区进行森林保护法的教育,在水乡和海岛进行水产捕捞法的教育,在风景旅游区进行保护名胜古迹和文物的教育,在少数民族地区进行民族政策教育,在边疆地区进行国防教育等。

总之,乡土地理中思想教育因素十分丰富,要因地制宜、突出当地主要特点,运用当地的实际例子进行有效的思想教育,并注意把思想教育与知识教育有机地结合起来,寓知识于教育之中,以潜移默化的方式转变学生的思想,并创造一定的条件,把爱乡爱国的情感转化为为国为乡贡献自己的力量的责任感并付诸于学生的实际行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