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关于地理教材的一般理论

§7-1 地理教材理论研究的进展

在我国,关于地理教材的理论研究曾经是一个薄弱的环节。解放以来我国中小学统一使用的地理教材前后编有 5 套,基本上都由原教育部或国家教委指定的出版社编写出版,供全国统一使用。广大地理教师对教材的研究曾长期停留在分析和理解教材的基础上,教材被奉为教学的“本本”,成为教学大纲的当然解释者,遵“纲”循“本”被视为教师的“天职”。尽管历次教材的修订和重编都吸取了教师的意见,但是很多教学经验十分丰富的教师一直未能有机会深入到教材编写和理论研究的实践中去。这种情况在目前已经开始改变了。

随着新时期的教育改革的深入发展,对地理教材的理论研究开始得到了重视,并且形成了一些具有我国特色的地理教材的理论研究成果。促使这一重要转变的机制有内外两方面的因素。

从内因来说,自 80 年代以来我国地理教育的改革已经涉及到教学方法、教学手段、考试评估、教育思想等方面。这些方面的改革越深入,现行教材的不足越暴露得深刻。1978 年以后,由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全国统用《中国地理》、《世界地理》、《小学地理》、《高中地理》4 套教材在长期的使用之中,广大教师已从领会教材、理解教材进而深入到分析和研究教材的优点与缺点,这也表明了广大教师业务素质的不断提高。统用教材不再是教师心目中完美无缺的“蓝本”,大家期望在教材改革上能再迈出较大的步伐, 与地理教学改革同步发展。

因为教材的模式不仅外显出它的特色和风格,而且内隐着编著者的教育思想、体现着学科的目标和教育价值,同时深刻地影响与制约了教师的教学方法和学生的学习方法。教材编著者对教育目标的理解、对学生的能力水平的理解、对学生学习心理过程以及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所处的地位与作用的理解等都在教材中体现出来。教法和教材是教学系统中的“软件”和“硬件”, 只有“软件”和“硬件”的匹配才能发挥教学系统的最佳功能。因此,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不仅是专业的教材编写单位和一些教育研究机构,而且还包括一些有志于此的教师,都开始注意地理教材的理论研究。

从外因上看,国家教委已做出了要改革中小学课程、教材的重要决策。1986 年成立了全国中小学教材审定委员会,并且决定今后在全国将编制适合不同地区的多套教材,实现“一纲多本”,着力解决以往中小学教材中存在的一些问题。要使中小学教材适应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深刻地渗透正确的教育性和思想性;要使教材适应我国经济文化建设很不平衡的实际情况,特别是广大农村的教材不能再脱离农村生活的实际;要在吸收社会经济、科学、技术发展的新成果的同时不片面追求不切合实际的难度、深度和广度;要注意符合学生的知识水平、生理和心理发展的特点,使学生能学得扎实、学得灵活、善于独立思考。总之,从 90 年代起,我国的基础教育将

一改过去“一纲一本一统天下”的现象,全国将编制出 8 套适合不同地区需要的教材,并且将有更多的人员充实到教材编写工作中去。因此,教材如何改革已成为广大教师十分关注的问题。这一教材改革的决策,为促进教材理论研究的深入提供了极为重要的动力。

全国地理教学研究会在 1986 年召开了“中小学地理课程与教材结构改革研讨会”,对全国统一使用的高初中地理教材开展研讨,推动了地理教材的理论研究。人民教育出版社地理编辑室近几年来十分重视总结地理教材的编写经验,并多次修订了教学大纲和地理教材。一些专家学者如陈尔寿、褚亚平等都发表了不少有影响的关于地理教材的研究论文。在老一辈地理教育学专家指导下,一些硕士学位论文也纷纷以“地理教材”为论题。全国 8 个地理教材编写组在担负编写新教材的同时,也深入地研究了地理课程与教材的理论问题。特别在 1987 年国家教委召开“全国乡土教材工作会议”以后所掀起的乡土地理教材的编写热潮中,许多在教学第一线的教师担任了当地乡土地理教材的编写任务,并对乡土地理教材的理论建设问题也开始进行探索, 出现了一些较好的论文。所有这些,为初步建立我国学校地理教材的理论体系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以下,我们了解一下地理教材理论研究中一些有价值的观点,这对我们分析乡土地理教材的特点,研究乡土地理教材的编制工作是十分有益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