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后记
本书是为从事地理专业人员而编写的业务入门书或者叫向导书。无疑首要目的是向未来从事地理专业科学研究和教学人员介绍有关地理学的基础知识。长期以来,我国大学地理系的学生一直处于这种状态:一入学就接触各部门地理知识,到高年级则学习区域地理、应用地理方面知识。对地理学的全貌、地理学的基本理论和地理学的发展历史缺乏全面了解,头脑里是各种知识的堆砌,系统的地理思想、地理观念和地理学方法比较薄弱。走上工作岗位以后,较之其他部门专业人材比起来,在一些具体科技领域中显得相形见拙,而从整体上地理学的专业特长又突现得不够鲜明。这是我国地理教育中较为普遍的问题。特别是对于像地理学这样与其他科学具有广泛联系的学科来说,最初的整体专业知识入门教育更显得特别必要。国外发达国家的大学地理讲座特别注重这一点:大学地理专业教育首先总是讲授“地理学概论”、“地理学引论”、“地理学入门”之类的课程,使学生对本专业的历史和未来有个全局性梗概了解,然后再进入部门地理知识的学习。例如日本关于地理学理论、地理学史、地理学介绍的论著就占地理出版物相当大的比例,依笔者不完全的统计,这类书籍至少也占 10%—20%左右。只有对本专业的历史发展状况,对其现实的科学前沿和未来的发展前景有充分的了解, 才能更自觉地学习各部门地理知识,有意识地选择自身的专业方向,把握住地理科学的特点。所以,初学地理专业者通过本书的阅读,对未来地理专业学习能具有一定指向性作用的话,作者将感到十分欣慰。
本书写作的第二个目的在于试图向读者介绍地理学的理论体系。地理学所要研究的是地球表层。无庸质疑,各种事物都有其自身空间分布规律(如土壤、植被、经济、文化等都有自己特定的分布规律),以各种事物为对象的学科除研究事物本身的内部机理外,都要涉及研究对象的分布规律问题。如果地理学仅仅是这部分研究内容的集合的话,那么地理学自身就没有什么特殊性,也就失去了它存在的价值,其组成各部分也就没有什么整体性和内部联系可言,也就不能构成独特的科学体系。所谓“地理学危机”问题的根本症结恐怕就在这里。在当前信息时代,如果仅靠介绍地域知识或就具体现象而研究其空间规律来维持一个学科系统的存在是不现实的。任何科学没有自己独特的理论框架支撑、科学的大厦是难以建造的。现代自然地理学不再是像 40 年代卡列斯尼克那样从地质地貌到气候、水文、生物、人类那样分门别类地介绍地表自然知识,而是提出了地球表层的能量转换和物质循环理论,提出了地表自然现象的系统的整体的空间规律,以确立自然界的空间秩序。这些基本理论无疑是指导各部门自然地理研究的有利武器。在人文地理方面,空间理论无疑对政治、经济、文化等各种人文现象空间规律的探讨具有普遍指导意义。人地关系的理论,共生论的思想,其指导意义甚至已超过整个地理学。近代地理学人文和自然一一对应的机械唯物主义研究碰了壁, 可能论的思想为解徐这一僵局做出了贡献,当前的人类行为空间规律的研究很可能成为解开人类与自然关系之谜的一把钥匙。这些理论的探讨对地理学各个领域的研究都有重要意义。从一定意义上讲,地理学基础理论的建设就是地理学的根本建设。而这些方面恰恰是以往地理学专业学习过程中容易忽视的部分,本书的写作正是为了在这些方面为初学地理专业的人增加一个“提前量”。
本书写作的第三个目的是为培养初学地理的人的地理思维和地理学方法论做出一些努力。所谓地理思维就是空间系统的思想。任何事物都有其空间和时间的存在形式,离开对事物空间形式的了解企图从根本上认识事物的本质是不可能的。从大的方面说,没有地理大发现以来对地球整体的全面的空间知识的了解,就不会有像达尔文进化论、牛顿万有引力定律那样伟大的发现。从小的方面说,一种植物、一种疾病、一种经济文化现象的空间分布规律,往往是认识这种事物内部机理的必要前提。地理学家为社会实践服务正是遵循着这样一种程序:从事物现存的空间规律去揭示时间上的发生联系, 揭示事物内部的机理和其与环境的关系,然后再依照揭示的规律去配置和设计未来事物的空间系统,产业规划、城市规划、生态设计都是本着这个程序进行的,这称得上是地理学家的独道之处。可以这样讲,做为地理学家,其知识的广度丰度是很多学科专门家所难以比拟的,这些知识如果运用得好可以发挥出地理学家的独特作用,运用得不好则只能是知识的堆砌,充其量也只能成为地理学产生之初那样的博物学家。学习地理学就是揭示地球表面的空间系统的规律、环境系统的规律,它既是出发点也是归宿。当代众多地理学家所强调的地理科学的“综合性”、“区域性”、“关系论”恐怕意义也就在于此。所以只有牢牢地把握住这一点,学习所有知识都着眼于这一点, 运用所有知识都服务于这一点,才是地理学学习的基本方向。如果通过本书的阅读,在这方面有所收益的话,当然是编者所非常希望的。
编者
1993 年 2 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