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树立科学的地理观念

长期以来由于忽视地理理论的教育,加之地理实践不充分,不少人(包括学过地理的人)造成一种错的认识,认为地理学似乎是个“大拼盘”,内容很多,但是很肤浅,什么都知道又什么也不精。大学的地理教学也有类似

问题,与地理有关的基础知识和部门地理所占的比重过大,而且都是分门类孤立地进行教学。因而虽然学生的知识种类繁多,但多不够深入,所学的地质学、气象学以及物理、化学、数学方面的知识与以该知识为专业的人比起来,当然会感到自愧于人,就是所学的植物地理、土壤地理等部门地理学知识与生物系、农学系的学生比起来,也会感到很不深入。究竟学习这些知识是为了什么?这就产生了地理观念的问题。所谓地理观念就是地球表层的整体观念、区域观念、环境观念。学习基础知识、部门地理知识不是为了在头脑里堆砌知识,而是为了从各个角度认识地球表层系统以及各个区域(子系统)。例如地质学中的岩石矿物部分,对地理学家来说不是单纯为了解岩性而学习岩性,而是着眼于不同的岩性对地球表层系统及其区域分异的意义加以学习研究。仅以花岗岩为例,性质比较均一的花岗岩球状风化,往往在地表呈现低缓的低山丘陵景观,节理发育的花岗岩则易于形成陡峻的山地,如千山、黄山、华山等,而酸性花岗岩就是在北方碱性环境中仍保持酸性,生长喜酸性的松树。由于地质基础的原因而造成与地表气候不相一致的植被。这些问题是地质学家所不注重研究的,可见地理学家学习地质的目的不在于找矿,而是为了更好地认识地表的空间规律。

学习各类基础知识和分支学科的目的集中于一点就是为了认识地理环境和建设地理环境,这在应用地理学的社会实践中可以充分地体现出来。例如吉林省的国土整治,需要对吉林省的自然环境和自然资源有充分了解,从而才能提出东部、中部、西部的林、农、牧等不同整治方案,充分发挥自然生产潜力;又需要对吉林省现实的生产布局结构有充分认识,这样才能做出切合实际的工业、能源、交通规划;还需要对当地人民特别是少数民族的生产习惯,以及行为趋向有深刻认识,做出的规划应当是有利于就业、有利于民族团结、有利于社会安定,充分发挥社会效益。也就是说,只有充分运用自然地理、经济地理和社会文化地理等方面的知识,把以上讲的三个方面结合起来才能实现对吉林省的优化治理。再如对黄土高原的治理,单纯的治水或单纯的种草种树都难以奏效。黄土高原的现实环境是干旱的气候、疏松的黄土沉积物和过多的采用不合理生产手段的人类结合的产物。古往今来,在黄土高原地区凡是在畜牧文化为主的少数民族居住发展的时期环境破坏就比较轻微,凡是以农耕文化为主的汉民族居住发展的时期环境破坏就严重。所以治理黄土高原不仅仅是个自然问题,也是个经济问题、社会问题。一方面要研究治山治水、种草种树的技术问题,又要为当地人民寻求较快的经济发展策略,还要逐步引导人民改变与自然环境不相协调的生产习惯和生活习惯。在城市建设上也是如此,一个好的城市规划必须建筑在对城市地质基础、地貌条件、自然环境、产业结构、居民特征的科学分析的基础之上。所以在区域空间的舞台上,有机地组织各方面地理知识,为某一特定的建设任务服务, 正体现了地理科学工作者的水平和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