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近代地理学(19 世纪—20 世纪 50 年代) 一、近代地理学的奠基人洪堡、李特尔及德国地理学

洪堡和李特尔是同时代的人,在科学的历史上有如巍巍高山,①成就卓著。作为地理学者在世界学术界、教育界如此享有盛名者至今尚无他人。他们是古典地理学的集大成者,是近代地理学的开拓者和奠基人,是继往开来的一代地理科学大师。

洪堡(AlexandervonHumboldt,1769—1859)出身于德国贵族家庭,1789 年就学于哥丁根大学,学习拉丁文、植物学、物

理学、语言学、考古学等。在此期间他遇到了刚从库克船长的世界环航返回的乔治·福特,在他的影响下,对地理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1790—1792 年在费赖矿业学院攻读地质学,并游历了巴伐利亚、奥地利、瑞士和意大利、西班牙,特别注意观察了阿尔卑斯山的岩石结构,并探究其成因。1799—1804 年和法国植物学者邦普兰去美洲,在奥里诺科河流域和安第斯山区进行科学考察,历时 5 年,行程 1 万公里,到过委内瑞拉、哥伦比亚、智利、秘鲁、

巴西、古巴、墨西哥和美国(图 6-15),进行了大量野外考察,采集了 6 万多种植物标本和大量岩石标本,几乎耗去了他母亲留给他的足够富裕一生的全部遗产。他考察了火山、岩石、鸟粪(秘鲁的鸟粪出口自洪堡旅行始)、洋流及地形和高度对植物、对人的生活的影响,调查研究了沿途国家经济、资源和人口等情况。他的活动受到沿途国家的高度尊重。他还是美国《独立宣言》起草者杰斐逊总统的亲密朋友,可不经特别邀请随时出入白宫。返回欧洲后,经 20 余年在巴黎著书立说。被看作是仅次于拿破仑的欧洲名人,人们从世界各地慕名来访①。1827 年—1829 年回国任宫廷大臣,在柏林讲学, 并组织了第一次国际科学会议(1828 年)。1829 年接受沙皇邀请去乌拉尔、西伯利亚考察,直达中国边境的阿尔泰山(图 6-16),考察了里海。在旅俄期间他曾建议沙皇建立测候站网,沙皇按他的意见于 1835 年将测候站从首都彼得堡一直设立到阿拉斯加沿海

的一个岛屿。晚年时,他一直在德国从事各种科学活动并撰写巨著《宇宙》。洪堡治学涉及自然地理、地质学、地磁学、气候学、生物地理学等各个

方面,对地理学、生物学贡献尤大。他著有 30 卷的《新大陆热带地区旅行记》、

《新西班牙王国政治论文集》、《植物地理论文集》和巨著《宇宙》(5 卷)。他的著作被译成各国文字出版,特别是《宇宙》被译成几乎所有的欧洲文字, 在学术界有着极深刻的影响。

他的科学贡献是多方面的,仅就地理学而言,他的贡献有:

  1. 总结出自然地理学和方志学研究的一般原理,正确地指出自然界各种事物间的因果关系他认为,包括人在内的自然界是一个统一整体,地理学就是揭示各种自然现象的一般规律和内在联系;并认为自然界是永恒运动

① [美]普雷斯顿·詹姆斯著,李旭旦译:《地理学思想史》,商务印书馆 1982 年版,第 151 页。

① [美]普雷斯顿,詹姆斯:《地理学思想史》,商务印刷馆 1982 年版,第 151 页。

的,若认识它的现在必须了解它的过去。

  1. 探讨了地形、气候与植物的关系,坚持用地理学的眼光和立场研究植物早在他研究费赖矿区地下植物的论文中就明确表示:他不是为了研究植物而研究植物,而是为了研究植物和环境的关系。他论述了植物带的水平和垂直分布规律,创立了植物地理学。达尔文说过,他曾反复阅读了洪堡的科学旅行记,可见洪堡为伟大的“进化论”的形成也做出了贡献。

  2. 制成了世界第一幅平均等温线图(图 6-17),注意到了海陆分布所造成的等温线与纬度的差异,创立了大陆性的概念他绘制了洋流图,首次发现了秘鲁寒流(曾一度称洪堡寒流,后因本人反对而改现名),观察和记述了西伯利亚的永久冻土现象。

  3. 纠正了当时流行的错误成岩理论,断言花岗岩、片麻岩和其他一些结晶岩是火成岩指出了火山分布与地下裂隙的关系,认识了地磁强度从极地向赤道递减的规律,“磁爆”一词就是他创造的。

  4. 在人文地理方面贡献卓越他认为,人类是自然的一部

图 6-17 年平均温度等值线图

1845 年(洪堡编制)分,人的生活到处与土地发生最根本的联系,离开人类现象自然图景将是不完整的。并认为一切种族都有一个共同渊源,没有一个种族应该比其他种族卑劣些,所有种族不管是个人或集团,都同等向往自由。这些光辉思想与德国地理学后来的“民族优劣”论的思想传统比起来, 真正称得起“巍巍高山”了。洪堡的科学成就、社会威望与他这种伟大的人类主义、民主主义的政治风格和宽阔胸怀是分不开的。洪堡的《新西班牙王国政治论文集》称得上是西方第一部区域经济地理著作,他深刻地指出了自然资源对社会发展的重要作用。他从地理学的观点出发,高瞻远瞩地建议在中美洲开掘贯通两大洋的运河,并提出地点最好在巴拿马境内。

总之,洪堡的科学事业是功勋卓著的。他去世以后,世界各国一直把他做为科学文化名人纪念他。1946 年德意志民主共和国还把古老的柏林大学命名为洪堡大学。洪堡是一个时代的顶峰,也象征着一个时代的结束。自他之后科学进入了大分化的时代、专门化的时代。洪堡从直接观察事实出发,运用比较法,揭示了自然现象间的因果关系,从而对僵化的自然观在自然地理方面打开了缺口,创立了自然地理学。从这个意义上讲,他又是科学未来的开拓者,是近代地理学的奠基人。

李特尔(CarlRitter,1779—1859) 出生于比较贫穷的医生家庭, 小学时进入了用卢梭新教育思想建立起来的位于图林根林山的施内芬塔尔的实验小学,在那里受到一位名叫 J·C.F.古茨默思的地理教师的影响。少年时期就经常观察人和周围自然现象的联系,树立了初步的人与自然统一的概念。17 岁时进入了哈雷大学,广读自然科学和文史等方面的书籍。先在法兰克福,后到瑞士、意大利进行了大量的野外考察。1805 年阅读了美洲旅行记中《植物地理学论考》一书,1806 与洪堡晤面,深受洪堡思想的影响。他后来回忆这段经历时赞叹说:“这(指洪堡的书)是科学史和文化史一个转机, 自此西半球的自然,以此为对照,其丰富的个性、协调的秩序,显示出真正的伟大和崇高。在眼前的分裂混乱中,通过广阔大地有机体显示出预想不到

的各种现象的因果关系。”①1819 年担任法兰克福大学历史教授,第二年任柏林大学地理系系主任,并创办了柏林地理学会。他一生中撰写了《欧洲地理》和《地学通论》等地理著作。

如果说洪堡的贡献是多方面的,那么李特尔在确立地理学的科学地位方面就更前进了一步。李特尔在他的巨著《地学通论》中这样写道:“不久的将来,地理科学的体系将提高到更高的科学阶段,将和生理学、文法学、哲学并肩齐比”。在李特尔之前虽说有地理学存在,但是那时的地理学的体系是很不明确的。中世纪的地理学是以基督教世界观为轴心的宇宙志。地理大发现以后的地理学往往是国别政治志,参杂统计学、历史学、政治学、天文学,甚至洪堡所著的《宇宙》也从宇宙、地球、人类历史、天文到地理无所不包。李特尔的最重要的功绩正在于他确立了地理学的概念和体系。他指出, 地理学研究对象不是整个宇宙也不是地球的全部,而是地球表面,用他当时的话来说,就是在地上所看到的领域。这既区别于专门研究事物内部性质结构的物理学、化学、生理学,也区别于地质学、历史学和天文学。李特尔赞同洪堡的看法,认为地面是有机的整体,进一步可分为大陆、地方(Gebiet)、地区(Distrikt)等单元。他强调理解在地区上结合在一起的事物的相互关系和因果关系。他的这些变化中统一的概念、区域的方法不能不说是现代计量地理学中系统论和景观生态学的远源。事实上他的预言和理想在李特尔时代就基本实现了。当他的 19 卷 2 万页的《地学通论》出版以后,地理学的科

学地位已经得到公认,大学的地理系也相继成立起来。自 19 世纪 20 年代始法国(1921)、德国(1828)、英国(1830)、巴西(1839)、墨西哥(1839)、俄国(1845)和美国(1852)等国相继成立了地理学会,1871 年在安特卫普召开了第一次国际地理学会。地理学作为一个有较完整体系、独立研究对象的科学确立起来了。

李特尔地理学思想的另一个特点,就是很注意人的研究,重视人地关系, 把地球表面做为人类故乡加以研究,强调人地相关的综合性和统一性。如果说洪堡在自然地理方面尤为突出的话,那么做为与他同时代的大师,李特尔在人文地理方面的开拓贡献则更突出一些。

李特尔的比较地理学、形态地理学的方法对近代地理学影响也极为深远。他的《地学通论》的全名是:《自然和人类史关系中的地理学或者做为自然和历史科学研究与教学坚实基础的一般比较地理学》。这个题目几乎概括了李特尔的全部地理思想,其中的“一般的”是指法则的规律的系统的意思。比较地理学在李特尔看来,就是形态学、类型学的思想,通过对区域地理单位的分类、比较来分析其成因和变化规律,而这种分类,比较是从形象上形态上进行的,就像生物学中的门、纲、目、科、属、种一样。这种思想可以说是近代地理学的主要方法论,时至今日在有些方面仍不失它的意义。应当指出,李特尔不同于洪堡。洪堡的讲演、文章使众多的听众哲服,

但那些宗教崇仰者抱怨他“始终没有提到过上帝”(凯尔纳,1963)。而李特尔不同,处处讲的都是上帝的意志,他认为,正如肉体为灵魂而存在一样, 物质地球是上帝创造的为人类而存在,地球上各种因果关系都是上帝的安排,为人类的生存而设计的。他的宗教目的论的世界观给他的研究思想蒙上了阴影,限制了它的发展。但是,从今天的科学高度看,李特尔的目的论剔

① 水律一朗:《近代地理学の开拓者たち》,地人书房 1974 年版,第 7 页。

除其所谓“上帝的意志”、自然为人而存在等呓语外,还存在一些初步的统一系统论思想的积极成分。

由于洪堡、李特尔的巨大影响,至少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前,德国地理学是西方地理学的中心,英语圈、法语圈的地理学思想很多也来源于德国。对世界范围的近代地理学发展,德国地理学也起了重要作用,继洪堡、李特尔之后出现很多地理学家和地理学思想理论流派。其中最著名的有:

李希霍芬(Richthofer1833— 1905) 地貌学家、自然地理学家和地质学家。早年曾在阿尔卑斯山考察地质,1860 年到斯里兰卡、日本、菲律宾、马来西亚、印尼、泰国、缅甸等国家考察,后又去美国考察火山和金矿。1868—1872 年多次到中国旅行,调查地质、矿藏、黄土、海岸性质与构造线分布等。报导了中国的煤田、绘制了《中国煤田图》,著有《中国》三卷书。历任波恩、莱比锡、柏林大学教授、柏林大学校长和国际地理学会会长。李希霍芬在地理学上主要学术贡献是:提出黄土的风成假说,对野外地理调查的方法研究很有造诣,著有《调查考察的领导方法》。对地理的研究对象他比李特尔深入一步,他明确指出:地理学必须限于研究地球表层,即岩石圈、水圈、大气圈和生物圈相互接触的地方。著有《现代地理学的任务和方法》、

《十九世纪地理学的动力和方向》等著作。

阿·彭克(AlbrechtPenck1858—1945) 地理学家兼地质学家,他是近代地理学史上系统自然地理研究最出色的人。他第一个采用地貌学

(Geomorphology)一词来论述地球形态的起因。他认为气候对景观的可见现象打下深刻的烙印,创立了气候地貌学、第四纪冰川地层学。在巴伐利亚阿尔卑斯山考察时,他证实了第四纪冰期,著有《冰川时期的阿尔卑斯山》一书,这一发现奠定了第四纪学基本理论框架。一百多年来世界各地不断发现的冰川遗迹,证明了彭克的伟大和天才。这一发现完全可以与生物学的“进化论”、物理学“万有引力”定律相媲美。彭克以其卓越的科学成就,27 岁

(1906 年)就任维也纳大学教授。1891 年在瑞士召开的伯尔尼国际地理学会上,彭克首倡,国际协作编绘世界百万分之一地图。1913 年、1953 年和 1962 年就彭克的建议和实施召开了多次国际会议。尽管彭克的建议由于世界各国政治、经济、技术等方面的原因没有完全实现,但直到今天彭克的建议仍然不失其重要性,得到世界有识之士的响应和很多国家的重视。彭克的成就是多方面的,他还著有《地球表面形态学》一书,在气候分类学、区域生态学、政治地理学等方面也做出了不少贡献。

柯本(W.Koppn1846—1940 ) 是德国又一位系统自然地理学的优秀科学家。他创立用温度和雨量年度变化进行气候分类,是近代地理学最权威的气候分类之一,对研究植物地理和自然区划都有重要意义。

拉采尔(Ratzd1844 —1904) 人文地理学家。拉采尔本来是学动物学、地质学和比较解剖学的,达尔文的进化论使他激动,并将其引入地理学方面来。1874-1875 年他去美国、墨西哥访问,一孔之见的实践使他走上了社会达尔文主义的道路。他考察了日耳曼人在美国中西部的成就,也考察了印第安人、印度人、非洲人、中国人的情况,划分了进取扩张型的人类集团和退缩型的人类集团的不同地理类型。他提出了“生存空间”和“国家有机体”的社会达尔文主义的概念,认为不同的民族和国家要有相应的“生存空间”,而且国家分少年、青年、中年和老年等不同阶段。虽然他从来没有赞成过民族优劣的思想,但国家有机体的不同阶段的思想,在一个时间水平上

看就是民族优劣的思想,以至后续者进一步发展到“地缘政治学”直接为侵略扩张服务,使德国地理学走了一段很不光采的道路。拉采尔曾任莱比锡大学教授,著有《人类地理学》、《政治地理学》、《人类的历史》、《比较地理学》、《美国政治地理》等书。后期拉采尔比较注意对自己立论的检讨, 认识到某些地区的文化差异比自然特征更为重要。他认为莱茵河中游两侧低山的土地利用差异,与法国和德国的文化传统有关。此外,拉采尔“文化景观”的思想,关于位置、形状、大小的领域论思想,特别是中心和周围关系的“位置论”思想,对后世的文化地理研究、中心地研究还是有启发意义的。

赫特纳(Hettner1859—1941) 是洪堡、李特尔之后二次世界大战前德国最有影响的地理学家。他的主要学术思想是地志学思想,他认为地理学的统一性寓于研究方法之中,也就是说地理学的研究对象可以不同,如经济、文化、自然等等,但都是从空间变化这一观点进行研究的。他说“地志学的目标在于通过对现实的不同领域的并存、其间的相互关系,以及它们的多样展现的理解,来认识区域或地方的特征,从而在各洲、各大小区域或地方的实际安排中去了解整个地球表面”(《地理学的基本性质和方法》)。归于一点即地理学领域内,一切事物都是按照它们在地球表面的区域联系来考虑的。他认为,地理学既是探求普遍规律的科学,也是论述个别事物的科学。他一贯集中注意人和自然及生物环境关系这一论题。他的研究思想在德国地理界影响很深,形成了传统的区域研究纲要,即从位置开始,依次地质、地貌、气候、植被、自然资源、定居过程、人口分布、经济、交通和政治分区,构成了一个因果顺序,且每一论题都是讨论其与自然基础的关系。这几乎形成了一个固定的模式,就是现在的区域地理描述也基本是按照这个程序进行的。赫特纳的地志学思想贯穿了地理学的区域思想传统和以区域的限界的统一地理学思想。无疑,对现代地理学来讲,改造这个旧体系,给区域研究以新的科学内容和方法,是非常重要的任务之一。赫特纳曾任德国图平根大学、海得堡大学教授,发表过《地理学基本性质和方法》、《区域地理》等论著。他一生指导了 30 多篇博士论文,所指导的学生都成了地理学科各个

方面的带头人。赫特纳称得上是 20 世纪前半期德国近代地理学的代表人物。

德国地理界的景观学派是进入 20 世纪以来德国地理学的一大流派,构成了德国地理学的一大特色。最早把“景观”作为地理学科学术语的是施吕特尔·奥托(Schlüeer.Otto1872—1952),他曾当过李希霍芬的助教,是与赫特纳同时代的人。他认为地理学的研究对象是景观,比李特尔、李希霍芬、赫特纳更具体化。他认为所谓景观是视觉和感觉到的形象,不应包括那些非物质的内容,诸如政治组织、宗教信仰、经济机构、气候统计的平均数等等。他与赫特纳不同,赫特纳主要思想脉络是研究各种因素与自然基础的关系, 研究各种自然因素对人类的影响,而施吕特尔主张研究景观的变化过程,他极力追求原始景观,用了很大精力研究了中欧的原始景观,重建了五百年前中欧林地空地的模式,追溯它的殖民过程,写了《早期历史时代的中欧聚落》一书。也就是说,他的研究路线恰与赫特纳相反。研究人是怎样改变自然的形象的,是历史地理学的方法,他创立了“文化景观形态学”。他认为所谓文化景观就是地表人类创造物(聚落、城市、生产用地、道路、水渠、寺院、文化设施等)构成的景观。到了晚年,他又把景观概念更进一步具体化,即“景观是自然和人类社会共同缔造的生存空间”。文化景观是“客观化的精神”、“有形的精神”等等。他还从景观发生学角度,提出“原景观”、“古

景观”、“自然景观”等概念。他的弟子后来发展了他的思想又提出“宗教景观”、“经济景观”等概念。他的后继者帕萨尔(Passarges)又进一步提出景观类型的思想,划分为景观带(中欧森林带)、景观群(中部德意志平原)、景观(谷地、平原等)、景观部分(构成谷地的斜面、谷底、砂丘、牧场等)。拉乌特扎哈(H.Lantensach)进一步将景观类型思想系统化,提出 4 个位置型(纬度、东西位置、高度、大陆中心与边缘)和 6 个因素(地形、土壤、水利、生物、土地利用、聚落)相结合划分类型的方法。

罗伯特·古拉德马(RobertGradmann1865—1950) 德意志地理学景观学派另一位大师。他对景观变迁作了深入研究,著有《中欧景观和它的历史变迁》、《植物地理学和聚落史的关系》、《南德意志荒原》、《德意志和罗马古代的谷物栽培》等专著,在德国地理界享有盛名。他在《南德意志荒原》卷首佛特罗比亚中曾这样评价:“如果说彭克以发现了最新的洪积世贡献于世的话,古拉德马的功绩则在于他探明了冰后期植物史与人类景观变化的关系。”古拉德马接替彭克担任了德意志科学地志研究中央委员会的主任。

韦贝尔(Waibel1888—1951) 在德意志地理景观学派的延长线接近现代时,又诞生了一门新的学科——景观生态学。他从生态学观点出发,把景观学引入经济地理领域,提出“生态学的经济地理”学说。他试图象研究生物群落内部生理机能之间的关系那样,研究经济景观内部的机能。他以研究热带而称著,写了《喀麦隆的森林、草原和人类》、《原始林到沙漠》等书,引入了“生活形态”、“生活方式”、“经济形态”,“经营形态”、“市场位置”、“市场指向”等新的概念,把生物地理学向社会生态学方向深化了一层。

特罗尔·卡尔(TrollCarl1899—1937) 提出了“景观生态学”思想,并把它系统化。他著有《海洋对中欧植物界的影响》、《南美洲热带经济地理构造》、《生态学的景观研究和比较高山研究》等论著。提出“景观生态学就是研究景观诸因素相互关系和作用的科学。”同时还指出气候是大的景观单元的指标,土壤是小景观单元的指标。

从上述介绍不难看出,近代德意志地理学从形态——分类——比较—— 因果关系这个以赫特纳为总结的形式,渐渐地向整体——机能——过程—— 系统分析的形式演变。景观学派反映了现代地理学诞生前德国近代地理学发展的新趋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