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遥感的利用

遥感即遥远的感知,是新兴的现代综合探测技术。它是通过传感器接受物体辐射的电磁波信息来揭示被测物体性质和变化动态的。遥感又分为航空遥感和航天遥感。传感器包括四个系统:可见光系统(全景照像、电视摄影、激光扫描等)、红外线传感器(红外扫描仪、红外辐射计、散射计)、多光谱系统(多光谱摄影、多光谱扫描、多通道电视摄影等)和微波系统(侧视雷达、微波全息雷达等)。遥感技术大大扩大了人类观察视野的广度、深度和速度,也提高了观察的精度。如地球资源卫星每天绕地球运行 14 圈,它可以搜集到地质、水文、气象、海洋、环境、矿产以及农业、林业的大量信息,

而且也实现了对地球的瞬间整体观察。现代的遥感技术一般都采用红外线或多光谱摄影,这样就比一般的地图和可见光范围内的一般航空照片更高一筹。它不像地图那样,只能记录人类观察和认识到的地理现象,而是留下地面事物的某种电磁波的映象,包括人类暂时还没有识别的信息。它不仅可以测知地物的形状、大小、高度、位置等空间性质,还可感知到地物一些动态变化性质,例如运用气象卫星可以通过红外线记录整个地球的温度,正确测出地球的能量收入,正确探测大气状况,使天气预报从半艺术半科学的状态真正变成一门科学。

对地理学家来说,主要是应用遥感的成果即航空照片和卫星照片来认识地表事物。其基本程序从两个方面着手:①从航片、卫片的摄影角度情报来判定地物的位置,进一步进行摄影测量,这部分也可以叫定量判读,即确定地物的大小、高低、位置等空间性质。②从摄影的色调情报判读地物性质。因为遥感使用的光谱往往越过可见光范围,所以照片上的颜色和实际地物的颜色是不一致的,例如在卫星照片上水体多呈深蓝色或近于黑色,而树木绿地则呈红色。因此必须首先弄清不同色调所表示的地物。其次色调还可以反映地物的性质,如大气的温度状况、植物生长期与病虫害状况、水体的混浊程度、污染程度,地表岩石组成等等。一般来说,对遥感图片的解译主要是通过已知地区的地物实际状况与航片、卫片上所表示的色调对比分析得出判读标准的。像地球资源卫星这样经常用的卫片就不必要每次都与实际地物对照,依靠常规标准和判读者的经验就可以实现了。总之,对于现代地理工作者来说,判读遥感图片是必须掌握的科学手段,它迅速准确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例如利用 4.5—5.5 微波红外图象进行森林调查,不仅可以估计林区可采木材量,还可估算病害森林面积。通过卫星照片还可以判读农作物生产状况,土壤类型、土壤肥力及给水变化等,是土地利用规划最得心应手的工具。地球表层的各种物体及其性质与电磁波的辐射有着不同的对应关系,随着地理科学和航天技术的发展,必将从卫星照片上揭开更多地表事物之谜。从一定意义上说,尤如望远镜的发明与天文学的关系,遥感技术的发展给地理学带进了一个崭新的天地。